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性、内涵、路径与实践案例。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符合当今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传播的内容、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过程—关系”是传播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为例,探讨了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一代代科学家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生动事迹中。如何把科学家的事迹梳理、挖掘出来,通过展览展品讲好科学家故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薪火相传中彰显时代价值,是做好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科技馆“我愿以身许国——喜迎二十大·王淦昌生平事迹展”的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策展阶段提升展览“硬实力”,在开展阶段提升展览“软实力”,从而达到展览的教育目标,为新时代提升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质效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黄健同志的新作──《走近科学家》是一本以介绍我国著名科学家创业历程和探索精神为题材、面向我国青少年读者的科普读物。黄健长期从事科技出版工作,与我国科学界和工程技术界许多顶级大师颇有接触。他在交往中受到科学家们治学风范和精神的熏陶,萌发了将其感受和获得的知识介绍给我国青少年读者的想法。于是他在各有关刊物上陆续发表了30多篇科学家访谈录。现在他从这些访谈录中遴选出23位两院院士传记,集结成书加以出版,为推进我国科普事业作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科学的价值在于科学家不断地将其对自然的认识供给全人类,推动人类…  相似文献   

4.
为回顾百年党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科技馆自主开发策划了“赤子丹心——与党同龄的科学家”主题展览。该展览以1921年出生的各领域著名科学家为切入点,以科学家精神为主线,展示科学家们在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探索历程,展现其感人至深的爱国爱党情怀,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科学精神的传承。本文从主题展览策划的各环节出发,探讨总结了对于科普场馆人物展策划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知识传播的载体,而新闻评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评论作品能够启迪大众思想,增益大众知识,就要有穷究事理的精神,要有按照事物自身规律来认识与反映事物的态度.这是受众对评论作品寄予的希望,也是评论者应该具有的思想品格.这样一种思想品格,我们称之为"科学精神".何谓科学精神,近百年来,不少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都对科学精神作过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阐释,这些探索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博物馆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怎样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博物馆是知识的殿堂。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教育工作中首先是普及自己熟悉的专业知识,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都是人类长期探索的结果,都孕育着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由于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文化以及与人文知识份子为代表的人文文化的鸿沟,因此在博物馆的陈列或其它教育活动中很少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为了提高博物馆观众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我们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我国已故的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  相似文献   

7.
为发挥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北京科学中心策划设计了“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以“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为核心精神内涵,围绕中国空间站建造这一备受关注的科技大事,展示科技工作者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探索历程,展现中国航天人在航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的精神力量,突出航天精神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本文对该展览策划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总结,探讨在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展览中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强化价值引领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拉开了我国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孕育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重大科技事件、科学纪念日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当下,本文以“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0周年科学家精神展”为例,探讨在科技馆中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的策展机制、展览策划与布展创作。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宇宙?地球这颗充满活力的星球从古至今发生了怎样的演化?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如何形成了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智能?人类的技术手段使自身的生活和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科学》杂志编辑部策划、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凝聚着近400位中国科学家心血的《彩图科技百科全书》,以科学探索前进的视角,回答了这些问题,从而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关于自然世界和人造器物世界的长卷画面,为当代公众提供了一部百科概览式的科普解说。90年前创办《科学》杂志的我国前辈科学家主…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科学精神?著名核物理学家陈佳洱先生这样阐释: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唯实的探索精神,分为两个方面:科学文化的精神和人文文化的精神.前者追求的是至真,体现在探索和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追求客观真理;后者更着眼于至善和至美.所以说,科学孜孜以求的就是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中"真善美"的统一,媒体报道体现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具体操作起来,媒体如何实现目的、规避误区,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殷桂清 《大观周刊》2012,(38):18-18
信仰是人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而在情感心理上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的向往,在意志行为上表现为在此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无产阶级及最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信奉和追求,那么在当下如何推进这一信仰,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共识,这一命题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2.
当了多年编辑,编了上百本书,很少有一本能像《科学人生》这部书稿这样感动我。我几乎忘了自己是这本书的责编,完全沉浸在这50位科学家的故事中。当我一口气读完书稿后,才想起要从头开始做文字编辑工作。 究竟是什么,这样感动着我? 书中的50位科学家,年龄相隔两三代,专业各异,经历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仅占领了科学的制高点,也站在了人  相似文献   

13.
少年儿童的心灵是一片沃土。及早地播下科学的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收获的将会是一片璀璨夺目的科学之花。   由中国老教授协会主编的《科爷爷讲故事》一书,立足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组织了一批老科学家、老教授、老专家,采用富有少年儿童特点的语言和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说是在这一方面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教兴国应从娃娃抓起”,则是我们社会的共识。因此,为了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就不能仅仅依靠科普作家或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问世了,作为这卷书的一个编辑,心情自然十分激动。农作物卷的作者群为编好这本书呕心沥血的动人情景,时时浮现在我眼前。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我觉得有责任把这些农业科学家的精神写出来,以激励自己和后来人向他们学习,并使人们了解《中国农业百科  相似文献   

15.
在对生命起源的思考和探索中,人类有过许多的思考,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生命是自然进化的一种结果。从远古单细胞的生命发生,到当今的哺乳动物以至人类的出现,生命的发展已经历了35亿年。在这35亿年中,生命是如何发生、发展、演化的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等著名科学家共同撰写、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佳作——《生命的历程》(本书获2001年全国第四届中国科普图书三等奖),通过科学家们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及生命科学探索的丰硕成果,展示出生命发展长河中已逝去的千姿百态的生命物种,同时也揭示出  相似文献   

16.
李冬华 《大观周刊》2012,(13):244-244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深刻把握其主要内涵,深刻领会这一思想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自觉贯彻落实。科技期刊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要学习并应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宣传践行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贡献科技期刊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解读了《山海经》中人鸟神的形象和文化意蕴,发现这些人鸟神形象代表了古人的图腾文化和信仰,是古人想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种精神寄托,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三请钱三强     
今年6月28日,是杰出的科学家、我国原子能科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先生(1913—1992)逝世四周年。回想起他对原子能科学的伟大贡献,尤其是晚年对科学技术出版事业的关怀和支持,使我陷入深深的怀念之中。从“红领巾”时代起,钱三强先生就一直是我心中仰慕的杰出科学家。1964年10月16日,当时我还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就为我国有钱先生那样卓越的科学家而兴奋和自豪。14年后,在大学时代,我读了钱先生的不少书和文章,更加爱戴和崇敬钱先生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质,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见到这位心中的偶像。  相似文献   

20.
王志芳 《大观周刊》2011,(27):117-118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与帮助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各种方法发现并获得知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经历像科学家那样探索周围科学现象的学习过程,并且逐步养成属于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