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热模拟实验,通过金相和透射电镜观察及硬度测量,分析了低碳多元微合金钢完全奥氏体化后以不同速度连续冷却到室温所得到的组织类型。结果表明:冷速在1℃/s时,得到粒状贝氏体和极少量针状铁素体组成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在10~50℃/s,合金组织主要以板条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为主,并且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板条逐渐细化,试样硬度缓慢上升。在较低的连续冷却过程中有细小的碳氮化物析出。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力学Thermo-Calc软件分析了4Cr14Ni14W2Mo耐热钢在不同温度下各平衡相数量及组成与钢中Gr、W、Mo、Ni含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研究碳化物析出物的形成机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应力弛豫法在热模拟机上分别测定了Nb钢及Nb-Ti微合金钢的应变诱导析出曲线,并采用萃取复型技术在电镜下直接观察了应变诱导析出过程。结果表明:析出过程分为明显的三个阶段,在高温回溶充分的前提下,微合金元素Ti的加入推迟了Nb(C,N)的析出速度。随着弛豫时间的延长,析出颗粒由圆形逐渐转化为不规则形状。  相似文献   

4.
选择含氮节镍型QN2109Mo奥氏体不锈钢作为研究对象,采用XRD、TEM、SEM、EDS、摩擦磨损试验机和电化学工作站等检测手段,研究QN2109Mo不锈钢的组织结构、摩擦磨损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并与316L不锈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N原子主要以间隙固溶形式存在于QN2109Mo不锈钢中,对QN2109Mo不锈钢组织起到了细化作用,提高了QN2109Mo 不锈钢的硬度。在干摩擦状态下,QN2109Mo不锈钢的耐磨损性能优于316L不锈钢,其磨损机理为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共同作用。在w(NaCl)为3.5%的溶液中,QN2109Mo不锈钢表现出比316L不锈钢更低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和更高的点蚀电位,具有更优异的耐NaCl 溶液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微合金钢中几种常见析出相的形貌观察和成分分析,研究了Nb(C,N)、Ti(C,N)、MnS及A1N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回溶情况。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温度范围800℃~1190℃内,这些析出相都存在析出和回溶的过程。Ti(C,N)、MnS等优先析出,并成为后析出物聚集结晶的核心;钢中Ti(C,N)的存在对Nb的回溶具有拖曳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含Cr低温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内氧化层以及二次析出相的特点,以及Cr对二次再结晶行为和产品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Cr低温取向硅钢经过渗氮处理之后,在材料表层形成了含Cr的多角型复合析出物,并且由于细小弥散析出相更多,其初次再结晶尺寸更小且更均匀。同时Cr促进了脱碳退火后内氧化层形成,较厚内氧化层在高温退火过程中形成了较厚且致密的玻璃膜底层。在高温退火过程中,由于具有较厚且致密的底层,钢中抑制剂元素氮向外扩散速率降低,增加了二次结晶过程中的第二相抑制能力,并提高了产品最终的磁性能。结合大批量试验,发现控制含Cr低温取向硅钢中的Als含量可以使得磁性能更稳定。  相似文献   

7.
<正> 中学化学计算中,饱和溶液中析出结晶水合物的计算是较复杂的。学生解题耐往往先求析出无结晶水物质的量,然后换算含结晶水的量。产生这种错误伪原因是忽视晶体中结晶水,由于结晶水随同溶质析出,溶液中水量减少,使溶液成为过饱和溶液,必然引起溶液中有更多的溶质以结晶水合物析出。这类题有多种解法,现将几种常见的解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硫酸盐晶体在溶液中析出时,大多带有不同数目的水分子。本文试图通过对含结晶水硫酸盐的分析,找出其结构、含结晶水的数目与周期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反应火焰喷涂三元硼化物金属陶瓷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o、N i、Cr、Fe与FeB为原料,制备出适合于反应火焰喷涂的复合粉末,并采用亚音速反应火焰喷涂技术制备出三元硼化物金属陶瓷涂层,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形貌及相成分进行分析,并用显微硬度计对涂层的显微硬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过反应火焰喷涂后,粉末发生反应生成了Mo2FeB2,并以颗粒状弥散分布,其涂层的显微硬度达到1 400 HV。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6,(2):39-42
以石墨型铸造Mg-10Al-1Zn合金为原料,通过观察样品的显微组织、测试样品的布氏硬度,来分析均匀化处理后不同的冷却速度对样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20℃保温24 h连续冷却后,合金中的β-Mg17Al12相均以层片状的形态析出。随着冷却速度的减小,β-Mg17Al12相析出数量逐渐增多直至完全析出。经均匀化连续退火后,合金的布氏硬度值均比铸态58.7 HB有所提高,且随着冷却速度的减小布氏硬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冷却速度为0.0183 K·s-1时到达最高值81.2 HB。  相似文献   

11.
郑珍著有介绍农桑养蚕织造之术的《樗茧谱》,因其"文辞雅质,古色斑驳,欲施之民间,果难家喻户晓",故遵义县宰特请莫友芝为之作注。莫《注》补郑《谱》之未备,疏郑《谱》之难明,并用汉字直音注音法为《郑谱》注音,因而更便于桑农使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金相观察、冲击、拉伸和硬度测试的方法。研究了二次回火温度对0Cr13Ni5Mo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二次回火后。组织以较细的板条状回火马氏体为主;随着二次回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冲击韧性呈上升趋势,强度及硬度近似直线降低。  相似文献   

13.
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应用于碱性介质电催化制氢的Ni-MoxNy/NF电极,对其进行XRD、SEM、TEM和XPS表征,并系统研究了该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结果表明:产物的相组成物为单质Ni、Mo2N及Mo5N6。控制工艺条件,可制备出性能最佳的相结构为Ni-Mo2N,Mo5N6的含量增加不能提高产物的性能;性能最佳试样的显微形貌呈现纳米棒状,Ni(111)与Mo2N(200)构成的异质结构界面赋予材料优异的电催化析氢性能,在碱性电解质中,10mA/cm2下析氢过电位达 21mV,接近20%Pt/C电极(18mV),Tafel斜率为39.9mV/dec。电极的优异性能既来源于高电化学活性面积,也来源于其高本征活性,跻身当前性能最佳的非贵金属催化材料,为非贵金属碱性析氢电催化材料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TiC-10%Mo-20%Ni金属陶瓷,研究了不同过程控制剂对组织性能的影响,采用Rietveld全谱拟合法对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分析,金属Mo和Ni与TiC发生固溶反应,形成了典型的芯-环结构,选用正己烷为过程控制剂时,在1 450℃烧结金属陶瓷的硬度最高达到1 432HV30,断裂韧性为10.47 MPa·m~(1/2)。  相似文献   

15.
30Cr4SiMoRe钢经超饱和渗碳淬火+低温回火处理后,用SEM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渗碳层组织由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超细碳化物构成;剥层分析实验表明:表面渗层含碳量高达1.9%;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其碳化物主要为(Fe,Cr)7C3和Mo2C;且超饱和渗碳层的表面硬度达HV0.1057。  相似文献   

16.
设计了Ti(C,N)基超细金属陶瓷制备及表征综合实验。以Ti(C,N)-Mo2C-WC-Ni/Co系为研究对象,改变化学成分、湿磨工艺、生坯密度、烧结工艺,并研究上述因素对超细金属陶瓷微观组织和孔隙度、密度、硬度和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C和Mo2C的添加都会导致环形相的形成,微观形貌随添加量变化;球料比、研磨时间和球磨机转速对研磨效率的影响是一致的,但这些参数的过度增大会引起杂质的产生和设备的磨损;高的生坯密度有利于减小烧结后的孔隙度;烧结温度和时间对金属陶瓷的致密化和晶粒长大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硼氢化钠、氯金酸(HAuCl4)和L-还原型谷胱甘肽为原料,在快速搅拌下制备谷胱甘肽保护的金纳米粒子(GSH-AuNP),并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经过在离心机中反复洗涤过滤十余次后分散至溶液中,该纳米粒子粒径较小且很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