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运而生,为提升高职公共课大班教学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有效路径。高职公共课教师应在公共课大班教学中积极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其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在线备课、课堂互动、自动批改考试题、布置课外作业,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解决公共课大班授课课堂教学秩序管理难、师生互动效果差、学生不爱学习、学业评价不科学等难题,提高公共课大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教育学公共课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教育学公共课不仅对学生的德育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也成为学生们接触和了解教育界动态的一个窗户。教育学公共课在大学课程里占据着重要作用,而影视教学对提高教育学公共课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育学公共课的教学方面对影视教学的研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当前公共课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建构了公共课教育学教材内容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运用访谈法调查分析教育学公共课影视教学,研究表明:教育学公共课彩视教学具有多种价值,教师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较好,也存在着师生重视影视教学的个人功利价值、教学形式较单一、滥用影视资料的问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教育学公共课教师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5.
走出困境———高师教育学公共课教学状况的回顾和思考广州师范学院骆风一、建国以来教育学公共课教学状况的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公共课经历了如下5个发展阶段:1学习苏联教育学教学阶段(1950~1956年)建国之初,我们在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6.
高师教育学公共课实践性教学的评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是开展教育学公共课实践性教学评价的关键。评价教育学公共课实践性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措施、实践教学效果三个一级指标和每个一级指标之下的若干二级指标。编制教育学公共课实践性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的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评估标准的粗与细、宽与严、相对性与绝对性 ,根据多数教师的教学水平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 ,一般应使三分之二的教师的教学总评在中等以上。一般应建立教学系 (研究所、教研室 )考评小组 ,考评小组应通过检查教案、分析学生问卷等方式评价教育学公共课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案例教学: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的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是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主要课程之一,但是,我国高师公共课教育学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分析实际的教育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专业水准,进而提高公共课教育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彭勃  周涛 《煤炭高等教育》2010,28(3):108-110
教育学公共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大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至少有二:一是向大学生传授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术;二是通过学习和思考,形成大学生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为造就未来高素质的教师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当前高师院校普遍存在的教育学公共课教学现状却与此目标多有偏离,甚至与之大相径庭,教育学公共课教学生态已严重失衡。本文在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生态为视点,提出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公共课教学生态重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是师范生职业准备的必修课程,当前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中存在一些缺陷,阻碍培养教师职业素质与科学教育理念功能的实现,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四种教学改革法,以此解决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试论教师角色转换与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改革是培养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满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转换的要求,高师公共课教育学任课教师应淡化学科本位思想,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检查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我国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对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新课改,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应该在新课程改革三大新理念的指导下,在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三个结合"为内容的改革探索;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遵循"三个注重"的原则,以实现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12.
科学合理的《教育学》教材内容对学习者获得全面和深刻的教育学知识有重要意义。中外有主要论述教学问题的《教育学》,全面系统和比较全面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哲学或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教育学》等。现代中国的一些《教育学》教材则存在心理学化和教学论化、理论化和学术化、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科学合理的《教育学》教材内容组成应该坚持基础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公共性和有特色相结合等标准和原则,概括阐述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处理好与心理学和教学论、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基础性与最新研究成果等关系,高度重视内容科学化和针对性研究,严格编写和编辑资质和程序等。  相似文献   

13.
In introducing the special issue on Large Class Pedagog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Massification the present editorial takes stock of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on this subject. We seek to contribute to the massificaiton debate by considering one result of it: large class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Here we look to large classes as a problem in promoting student learning, quality education, and consequently as a challenge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said, whilst large classes do pose very specific challenges, they also hold promise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novation in support of student learning. Here we consider the contributions to this special issue from a cross section of disciplines and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教学通过"师生互位"教学实验,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集体研究、个人撰写教案、课堂讲解、全班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改良学习方法与习惯,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健全专业情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教育学课程为例,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操作策略、考试评价五个方面构建了高校师范生公共课研究型教学模式,并进行了教学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一门必修课,它对培养合格的教师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大多数师范生对教育学并不重视,教育学对这些准教师也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教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关注教育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期改进教育学教学,推进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改革,使其成为一门让高师学生真正受益的学科。  相似文献   

17.
自赫尔巴特之后,教育学自身的"裂解"及其与其他学科或主动或被动的交叉,在促进教育学从单数到复数膨胀式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维系一种"普通教育学"相对稳定的"公共话语空间"变得越来越艰难。迪特里希·本纳试图接续起源自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传统,他从对人类实践的分化与非等级关系入手,探讨了教育实践自身的逻辑;从行动理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教育理论、教养理论和教育机构理论的分歧与关联,区分了管理、教学和代际行动等三种教育行动的具体方式。本纳对德国普通教育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有可能为当前庞杂的教育学科群重构公共的话语空间,重建由赫尔巴特所开创的普通教育学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师范院校教育学教学过程中 ,在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 ,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我们理应采取必要措施去改变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19.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实践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给师范生一个分析逻辑的知识体系,而是通过教师的经验、学生的体验展示给师范生一个生动的教育生活世界。公共教育学课堂就是帮助师范生叩问教育的意义,寻求对教育意义的整体理解。从现象学和解释学的视角重新建构高师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学意向。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ole of emotion in teaching about social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We draw and expand upon Boler's notion of a ‘Pedagogy of Discomfort’, Goodman's and Curry-Steven's concept of a ‘Pedagogy for the Privileged', and on Freire's idea of a ‘Pedagogy of Hope', in reflecting on our own experiences in teaching a graduate-level course on social movement learning. We argue for the importance of further sociological theorisation of the role of emo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acknowledge the challenges a Pedagogy of Emotion present to those teach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t the post-secondary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