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先秦时代,语言问题就已经开始和哲学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论语》是一部反映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也涉及一些有关语言的哲学问题。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本文借助西方语言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阐述《论语》中的"正名"说,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作用以及语言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在文学界被誉为"学贯中西的奇才",中西文化的浸染使他对孔子经典语录《论语》的阐释平添了些许"特色"。他在《孔子的智慧》一书中,以独特的形式和通俗的语言向西方社会译介《论语》,并以此传播中国的儒家文化精髓。文章尝试通过对其编译本的简要分析来了解这位语言大师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关于言语的论说并未自成体系,而是零珠碎玉般零星见于各篇章。以《论语》作为研究材料,提炼《论语》中孔子关于言语的论说,分析言语的社会功能和个人价值,以《诗》为教材,以“雅言”为正式场合用语,以“仁”为价值追求的言语内容,以及“警慎言、戒巧言”,“辞达而已矣”“时然后言”.“言行一致”的言语交际原则。  相似文献   

4.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以文化负载词"仁"、"礼"、"孝"和"君子"为例,对《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以期西方读者对文化负载词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能够更好地理解《论语》,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直接涉及语言和文学的语词、语句以及引述、论说诗乐舞、《尚书》、《周易》等材料反映了《论语》的语言观和文学观。《论语》对语言与人的关系高度关注,提出了语言使用的原则及功能。《论语》的文学观则是书面表达意义上的文学观、文化意义上的文学观和美善合一的文学观。《论语》中所蕴含的孔子或孔门语言观和文学观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邱大存 《文教资料》2011,(14):64-66
中学《〈论语〉选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和批判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为达此目标,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咬"文"嚼"字",亲近《论语》;引导学生揣摩篇章,理解《论语》;关联作文,深入《论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论语》产生的时代去今甚远,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体悟《论语》,理解《论语》的当代价值。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平民化人格"内涵的思考与倡导。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结合,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提高其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一孔丘首先提出了“辞达而已矣”的论点。这一论点在文艺理论批评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人们千百年来在实践中都肯定“辞达”是评价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对文艺作者来说,“辞不达意”向来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批评。但有那么一本厚厚的《论语批注》,为了想把《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批得“体无完肤”,竟把上面所说的这一句话也拿来大批特批,如此批道: 孔丘讲的“辞、达而已矣”,是同他说的“巧言”对立的。他把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言论称为“巧言”,攻击他们言不由衷,虚伪造作,妄图以此抵制新思想的传播。其实,  相似文献   

10.
"信"包含于儒家的伦理范畴,是儒家文化中实现"仁"、"义"等道德规约的必备条件,同时与"诚"、"义"意义相近互通,是儒家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说文解字》中对"信"的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为"诚实"、"讲信用",这也是《论语》中"信"所使用的核心义项。而在英语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对《论语》中"信"的翻译在不同意识形态操控下呈现出了多样性,鉴于翻译这一行为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论语》英译本中对"信"的翻译进行甄别,以便真实、准确地传播传统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千年以来的儒家经典,或者高高在上地被奉为宝典,或者在"打倒孔家店"的喊声中被践踏。然而,太多人只是看到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伟大,却没有发现《论语》中讲述更多的其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种互动的教育中不断阐发人生态度的语录。本文拟以《论语》中孔子和弟子的问答互动或者孔子对弟子的各种评价为文本基础,从财富地位、识人交友、敬事尊长三方面阐述儒家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孔子知识渊博,文化积淀深厚,是一位旷世大儒,他用他的一生阐释了“好学”思想,弘扬了“好学”精神。从孔子求学的信念、求学的目的、求学的态度、求学的方法、求学的品格上剖析他的好学精神,还原孔子在《论语》中的好学形象,以期能对当下教育改革提供点滴启发。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宗教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生活方式等等各个方面,甚是丰富。就教育来说,《论语》谈的也是很全面的,提到有关"学"的字眼就有40多处,体现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原则一直泽被后世。"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主要是从教育目的这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发觉古人在学习的内容、心态、方式方法及其最终目标上与现代人差异甚大。古人那种超越功利而又直指内心,为着完善自我人格的纯正的"学",与我们现代人讲效益、求快捷、重物质的"学"可谓是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4.
《论语》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儒家经典,它在教学领域有许多精髓的见解,其中既有对学习与道德修养相互作用的论断,又有对治学态度、为学方法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深刻阐述。这些教学之道不仅在当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且到现在仍然有其宝贵的借鉴价值。它没有因离我们时代久远而影响其生命力,而是随着历史的推进益发闪烁出智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般都解读为"只有女人和小人是难以同他们共处的"、"只有女人和小人是最难伺候的"、"只有女人和小人是最难对付的"等等,大多视女人为卑劣小人,极度鄙视和憎恶之。这样的解读其实是对《论语》原意的误解,也与儒家思想情感不合。将此句理解为"只有部分女子和老百姓是要谨慎教育的"似乎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十三经"之一,研究者甚多。该书保存了丰富的古汉语研究材料,它所传递的思想至今沿用,足以看出其价值所在。本文以《汉语语汇学》为理论支撑,对《论语》所包含成语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索,以求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语,丰富汉语语汇。  相似文献   

18.
由于语言表达形式和历史文化的差异,为了保证信息内容的完整传递,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一些中国典籍作品在声文、辞气、行文等审美效果方面的损失。补偿是确保中国典籍译品完整传达语言形式本身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和语言形式生成的外在美感的必由之路。文章分析了《论语》简洁明快,奇偶相生,文情并茂的美学特征,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论语》英译版本的部分例句,证明合适有效的补偿方法在典籍英译时能在不损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美学特征,在最大程度上做到与原文对等。其补偿法有补偿迁移、整体补偿、增益补偿、文内外注释等。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道诸子的散文是具有浓郁诗意的哲理散文,其中的《论语》、《老子》、《庄子》的诗意色彩尤其浓郁。温柔敦厚的诗人之风潜移默化地熏染了孔子师生的言谈,这使得《论语》中孔子师生的言谈成为诗意的言说。老子对自然社会的诗意思索,凝成了五千言的长篇“哲理诗”。庄子也是一位诗人气质的哲学家,对诗意人生的追寻使得他的著作成为诗意沉思的哲学巨著的同时也成为了带着哲学沉思的文学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