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任 《编辑学报》2004,16(2):97-97
问:请问,冒号有哪些用法?答:冒号主要有2种用法。第1种是提示下文:1 )用在称呼语后边;2 )“说、想、指出、宣布、例如、如下”等动词后边需要时可以用冒号;3)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引起下文的分说;4)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的后边,引出解释或说明。这第1种用法,大家比较熟悉,这里不必举例。第2种是总结上文。这种用法见得较少,大家比较生疏,但掌握了很有用处———可以加强文意的表达,所以我们编辑人员应当熟练掌握。国家标准举了一个例子:“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  相似文献   

2.
《编辑学报》2003年第3期在“有问必答”栏目刊登署名“同仁”的答读者问,回答读者“‘因此’之前为什么用冒号”的疑问。对于“同仁”的“答疑”,笔者难以苟同。这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几年时间,但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任何异议。考虑到《编辑学报》在编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觉得仍有必要具文对此作一番重温和辨析,以使问题得以澄清。  相似文献   

3.
根据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中提出的冒号用法,对11种医学期刊中冒号使用错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全部132篇论文中出现该错误共计45处,错误平均发生率0.34处/篇.其中:《实用××杂志》最多,有7处;而《××国防医学杂志》未发现一处错误.建议期刊编辑为达到“做榜样”的要求,应力争使加工的稿件符合新标准的各项规定.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地说明了这两个词的用法, 以致:用于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①连词,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前中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也说“以至于”。有的同志不注意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的细微差异,以致造成用词不当的语病: (1) “他这一习惯,非同小可,国家的几个万、几个亿,以致于党在人民中的威信都被“习惯”掉了。”  相似文献   

5.
标点符号答问(三)苏培成十一、什么是冒号的犯括范围?冒号的概括范围就是冒号管辖的范围。用来提起下文的冒号,它的概括范围要和它前面的提示性话语所提示的内容保持一致,通常到一个句子的末尾,但有时也可以大于一个句子。例如:①不用问,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  相似文献   

6.
《广州日报》在1998年11月12日头版头条推出一重大新闻:“广州留学人员创业园首件高科技产品年底前问世”(引题),“推出更亲和水溶性安全套”(主题)(以下简称《推出》)。主题用蓝色特大号字体醒目标出。消息报道后,业内人士哗然:“安全套上了党委机关报头版头条?”“党报怎么了?”“越来越离谱!”也有不少人则持相反观点:“那是报道高科技产品的动态消息,何必大惊小怪?”“这是《广州日  相似文献   

7.
《西安晚报》八月五日一版刊登一篇题为《车上智擒走私犯》的通讯中称:火车到三门峡后,有几个青年肩扛几个大提包上车,列车员朱书民问:“带的啥?”“鸡蛋。”鸡蛋岂能用肩扛?小朱起了疑心,经查看,原来是出土文物。经  相似文献   

8.
问:在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调整了几个字? 答:《简化字总表》在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时共调整了五个字:即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而成为规范字;“瞭”原简化为“了”,这次的调整是:读liǎo(了解)时仍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潦”,不再简作“了”。问:为什么要调整这些字呢?  相似文献   

9.
目前 ,在医学图书中有些字的用法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例如 ,“症”、“证”、“征”三个字 ,在已出版的医学图书中用法就不统一 ,编辑在审读加工中 ,对此也拿不准 ,经常问我“用哪个好”。有些作者、读者也来信问“这三个字应该怎么用”。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 ,而造成混乱 ,带来许多麻烦 ,而且影响医学图书质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科技术语研究》杂志 2 0 0 2年第 2期发表了我的文章《“症”、“证”、“征”的用法应该规范》 ,看来已引起重视。为了提高医学图书质量 ,我将医学图书中有些字的“约定俗成”的用法归纳一下 ,以…  相似文献   

10.
冒号在句中表示提示和停顿。一个地方该不该用冒号,这要根据句子本身的语气和结构来定,不能随便乱用。否则,就会影响句意的表达。例如: 即以严秀同志文章提到的王安石诗:“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以及苏东坡诗:“袖手焚笔砚,清篇真漫与”来说……(《人民日报》1982年3月24日)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上面这句话紧缩一下后拆成下面两句话,然后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1.
张苏明  李兴昌 《编辑学报》1990,2(4):229-231
1 问题的提出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单位联合制定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总的原则”中说:“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注①”又说:“一个数值的书写形式要照顾到上下文。不是出现在一组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 荦,音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新华社在播发这篇社论时,把“荦荦大端”错成“荣荣大端”,因此,有的报纸在转发时也跟着错了。“荦”与“荣”,无论形、音、义都是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荦,音 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是主要的项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者》编辑部: 读了贵刊1991年第11期《人民日报校对组纪事》一文,很是钦佩“全国最大一家党报”的这些“无名英雄”们创建的业绩,可正当读到关键时刻:如何提高校对们的地位和物质待遇时,却不见了下文。急切之余,翻遍全书,才在22页找到本该登在20页的下文。然而这本该上接17页的下文前却冠之“上接15页”。读到此心里真不是滋味。如果我是在读其他内  相似文献   

15.
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以下简称“该标准”)规定了4种形式的连接号,即“—”(一字线)、“———”(二字线)”、“-”(半字线)和“”(浪纹)。对于它们的用法,该标准规定了如下4条:1)2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  相似文献   

16.
规范再规范     
我是吉林省桦甸市《桦甸日 报》的一名普通编辑、记者。也是贵刊的多年订户。也许是出于职业习惯,我除了喜欢阅读贵刊每一期的文章外。还格外关注贵刊的有关数字用法等规范问题。仅以2000年第6期为例,找出一些自认为数字等用法不规范的示例,向贵刊提出来,仅供你们今后编稿出版时参考,使贵刊在数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上,规范再规范。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下文简称《规定》)8.6规定: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浪纹式连接号“~”。因此第3页正文第2自然段第2行中的“今年1-4月”应改为“今年…  相似文献   

17.
郑梦熊(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机关党委书记): 《中国记者》的同志问:自从今年8月初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到现在已近4个月了,人民日报的情况怎么样?我的回答是两句话:初见成效,常抓不懈。人民日报各级领导对贯彻落实《通知》有一个共识,就是:“有偿新闻”是新闻界最主要的不正之风,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一定要在严禁“有偿新闻”方面带好头。我们采取了“五抓”措施,即抓动员、抓教育、抓规章、抓监督、抓奖惩,使全报社出现了对“有偿新闻”像“过街老鼠”  相似文献   

18.
天津《今晚报》总编辑李夫尝云:“晚报只有一个晚上的生命。”好,我们就来瞧瞧晚报这一个晚上的魅力和生命力。文革前的一天,陶铸同志去看望毛泽东主席。毛泽东问:《南方日报》办得怎样?陶铸答:办得一般。陶铸便问主席对《南方日报》有什么意见。主席说:我看《羊城晚报》。  相似文献   

19.
语气助词“呀”、“哪”、“哇”,常有被误用的情况。例如: “这是结什么婚呀?”(《作文》1984年第12期《表姐的婚礼》) “她是去找你的嫡亲侄儿,我的表弟杨炎呀!”(《传奇·传记》第3辑82页梁羽生《绝塞传烽录》) 这两句的“呀”都用错了。为什么呢?请看下文。这“呀”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例如: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相似文献   

20.
在报上看到一篇短文,谈“每况愈下”这个成语。作者说,这用错了,应该是“每下愈况”,语出《庄子》。我觉得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成语的字义的变化和我们对这种变化应该采取的态度。“每下愈况”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篇《知北游》。现在把有关的一段抄在下面: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