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浙江省8所高职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就业能力等方面与公办高职毕业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加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高职校园文化与仓业文化对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高职院校的熏视。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此,要不断创新实践模式,积极探索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各类企业,他们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文化在高职毕业生求职就业、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企业文化能够在满足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提高高职毕业生的企业归属感,提升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缩短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帮助高职学生准确识别优劣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提升个人品味,协调人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融合,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会职业技能,还要了解职业理念、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要以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自己.因此,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该是融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为一体的高职校园文化."校企文化交融互动"是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缩短高职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素质差异的新途径,对解决当前社会上高技能人才紧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两大社会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职生企业文化认同是衡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存在着对企业文化认知不足、毕业生对企业文化适应不良问题。本文根据原因从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等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职生企业文化认同是衡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存在着对企业文化认知不足、毕业生对企业文化适应不良问题。本文根据原因从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等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新时期高职毕业生对学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专升本意愿情况,文章通过自编高职毕业生专升本意愿量表,对96名19—23岁大三学生进行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专升本意愿的高职毕业生达93.7%,其中专升本意愿非常强和较强的高职毕业生占比达85.4%;不同专业毕业生专升本意愿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和不同户籍学生的专升本意愿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认为总体上高职毕业生专升本意愿较强。本研究分析了新时期高职毕业生专升本的意愿及其原因,有利于加强毕业生学业与就业的指导,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的生源,除普通高中毕业生外,还有对口入学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一贯制的初中毕业生和大专毕业的第二学历生。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素质、学习态度、自律性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心理问题亦较多,增加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特点,注意工作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探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9.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实践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高职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在文化范畴上实现校企的对接和交融,为校企全方位的对接和交融奠定基础,有助于高职毕业生步入企业后,较快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此,可以通过加强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的对接、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将企业文化元素融入各类学生活动等措施,来营造高职校园企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的需求是优化高职英语课程、实现其课程目标的先决条件。通过对衢州地区企业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与其所从事的行业和一线岗位具体工作密切相关,重在读和译能力;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文化能力的需求很大;企业对高职实用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需求大于基础英语。因此,高职院校应致力于行业英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努力提升英语课程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院校独特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独特性,高等职业院校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使高职院校成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熔炉。然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内涵上的差异,已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障碍,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文化渗透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及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等的分析,探索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的路径和模式,从而提高人们对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重要性的认识,更主动、更科学地进行校企文化渗透的实践,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2003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处于中间层次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偏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其中150万为高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是提高整体就业率的最大潜力所在,也可能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全局性大问  相似文献   

13.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对高职学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我们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总结出要加大高职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鼓励高职学生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就业,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院校独特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独特性,高等职业院校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使高职院校成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熔炉。然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内涵上的差异,已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障碍,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文化渗透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通过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及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等的分析,探索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的路径和模式,从而提高人们对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重要性的认识,更主动、更科学地进行校企文化渗透的实践,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汪发亮 《文教资料》2010,(30):234-236
高职毕业生要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除了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尽快地适应企业文化。但高职毕业生如何尽快适应企业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培养适应意识、参与校园文化生活中实习企业文化和入职后主动适应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杨银娣  张培 《教书育人》2012,(24):34-35
一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状况分析1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的优势根据2010年9月《麦可思研究》提供的数据,2009届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1.6%),与2008届(1.4%)相比,略有上升。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和西南经济区域的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较高,均为2.2%。调查研究,高职院校近三届(2007届至2009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都远远高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2009届自主创业毕业生集中的专业类为:计算机类和语言文化类,分别占自主创业毕业生人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是主要以毕业生毕业后能适应企业相关岗位的一种教育模式,如何让这些毕业生胜任企业岗位工作。但是,很多高职毕业生出现诸如不能很好的做好本职工作,不适应企业岗位安排,难与融入企业管理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一定的企业文化教育工作。本文探讨高职教育教学中根据专业课程如何渗透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因素,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本质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的软技能的差异,将会成为影响高职毕业生长期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职业素养是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高职毕业生是指完成高职专业教育后走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拥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高等专业技术能力,是市场上重要的人力资本群体.对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及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高职毕业生的社会流动状况及其形成机制,同时对高职教育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和完善社会功能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信息万象     
明年北京高职毕业生将达1.3万人明年北京的高职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将达到13647人,比今年多5000人。记者近日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获悉,为给高职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北京将首次为高职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明年3月1日在北京体育学院举办。近年来北京高职毕业生人数呈剧增的趋势。2001年高职毕业生人数只有1765人,2002年增长到8444人,而明年高职毕业生人数将增长到13647人,到2004年将超过两万人。在北京的人才市场上存在一个怪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