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公众理解科学传播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人们期望更多地了解科学,科学也希望得到公众的支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公众与科学家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对话,如国内的转基因争论和国外壳牌公司放弃石油平台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公众理解科学模型与公众参与科学模型中的问题,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并以期完善民主参与科学传播模型,使公众与科学家形成更具实质意义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对科学传播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科学热点事件的频发迎来了热潮,许多研究指出,提升科学传播效果需要充分调动科学家的积极性,但缺乏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积极性不够的分析以及相应的改善手段。本研究提出了科学传播素养概念,通过数据,分析了我国科学家科学传播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提升科学家传播素养的建议:建立科学传播的专门机构、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提供激励、创新科学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大变革中,财富的不断累积,社会的持续发展,激发出空前活跃的思想,塑造出一个生机蓬勃的多元时代。可以说,今天的多元时代是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大数据时代、碎片化时代,更是"危"与"机"并存的时代。只有把握好整合营销传播的脉搏,在大数据时代做到精准营销,在碎片化时代做好内容营销,并敏感把握传播机遇,品牌价值影响力才能得以健康持续累积。有鉴于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碎片化多元时代更需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性、内涵、路径与实践案例。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符合当今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传播的内容、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过程—关系”是传播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为例,探讨了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新时代,传播好、传承好、发展好戏曲艺术任重道远。电视戏曲节目是传播戏曲的重要载体。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在全媒体格局下,戏曲传播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需要广电媒体从戏曲节目内容价值、表达形态、时空路径、传播渠道、受众圈层等维度进行多元拓展,以激活戏曲活力,拓宽传播破圈路径,赋能戏曲焕发时代新彩,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6.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而知己知彼是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基础.了解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保证.本文从受众视角探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并从内容、形式、传播处所、传播主体的立场四个方面提出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一代代科学家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生动事迹中。如何把科学家的事迹梳理、挖掘出来,通过展览展品讲好科学家故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薪火相传中彰显时代价值,是做好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的重要议题。本文以中国科技馆“我愿以身许国——喜迎二十大·王淦昌生平事迹展”的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策展阶段提升展览“硬实力”,在开展阶段提升展览“软实力”,从而达到展览的教育目标,为新时代提升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展览质效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杨勇 《采.写.编》2022,(12):178-180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与新媒体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电视广告传播策略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传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因此,电视广告传播必须要把握好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特点,及时变革传播策略,创新传播模式,积极探索电视广告传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为承担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使命,中国科技馆推出系列节目《党史里的科学家》,结合科技馆资源优势及现实需求,从节目形式、内容叙事与传播路径等全维度实现创新突破。这次探索为当代科学家题材电视节目创作、科普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更为媒介融合时代建构实体场馆与媒介的全新关系,通过科普影视作品将科普场馆、媒介、科技工作者与大众有机联系起来,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0.
张珊 《采.写.编》2022,(12):39-41
大国崛起需要媒体力量参与其中,新闻报道与时代同频共振便是传播价值的深度挖掘,对扩大媒体音量和传播覆盖面具有积极作用。在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与时代同频共振是传播学层面上的老课题和新探究,对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人文和技术两个层面论证了全媒体报道的重要性,提出了把握新时代主题策划“全系列”报道,体现新时代精神谱写“新典型”故事,增强新时代舆论导向“深互动”传播,丰富新时代视域打造“沉浸式”体验等建议。旨在发挥全媒体报道资源优势,为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媒体力量。  相似文献   

11.
梁俊明 《今传媒》2021,29(4):7-9
如何提升传播力建设,一直是地方媒体着力探索的方向。本文以桂林广播电视台为样本,通过提升主题内涵、倡导时代风尚、引发情感共鸣、突出地域特点、展示文化底蕴、融入联动报道、借助新兴媒体、立足本土本职、加强国际传播等方面的案例解析,提出在全媒体时代注重讲好本地故事,是地方台提升传播力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短视频传播形式能够使人们获取各个领域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随着5G时代的来临,短视频应用市场发展的越来越好,对政务建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基于此,提出了5G时代政务短视频传播影响因素分析.政务短视频的标题内容风格、主题类别、发布形式均能影响短视频的传播速度与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政务信息传播的范围.政...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发展,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众人生活的关注点,面对这样的现状首先界定好食品安全类信息的范围是研究报告的一大任务。其次对食品安全类信息的现状做出分析,从微媒体时代的优劣势入手论述了在微媒体时代食品安全类信息传播的方方面面。最后从微媒体责任主体、主流媒体以及政府三个角度论述了如何规范食品安全类信息,由此阐述出食品安全类信息传播和媒体责任之间的关系,并就在微媒体时代,食品安全类信息传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周巍 《传媒》2021,(14):67-69
全媒体时代,通过讲故事来阐述、宣讲理论,给人以启迪并使人产生共鸣,成为党课的创新传播形式.党课《从"心"出发》在故事内容、讲述者、讲述方式、传播平台等方面精心谋划,既讲"好故事",又"讲好"故事,成功提升了党课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党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让传统媒体看到了自身的未来发展之路,地面频道由于其自身定位的局限性以及传播范围的有限性,在融媒体时代存在着栏目创新不足、品牌意识较弱以及经费与人员配置存在短板等困难.因此,要想实现在融媒体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多方施策、对症下药,在应用新的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利用好融媒体时代的种种技术便利基础上,做细、做优服务策划,做强、做实内容输出,实现地面频道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古代伊朗科学家曾对科学,特别是天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当代的伊朗科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并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科学。21世纪初,由一批科学家、热心科学传播的社会人士和私营企业组成的非政府组织积极筹建马什哈德天文馆、科学中心等科普场馆。本文通过这一案例,讨论了非政府组织在科普场馆建设和科学传播中的作用、问题和可行性,并介绍了马什哈德天文学会为此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打破以往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结构,以脱贫攻坚中的干部群众为主要对象,传播时代价值观,坚持内容为王、生动鲜活、以情动人,创新节目形式,成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样本。  相似文献   

18.
第三世界人民渴望科学 ,媒体在科学信息社会化、大众化的历程中 ,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任。另一方面 ,科学的社会化传播 ,离不开新闻记者与科学家的不断交流和沟通 ,也离不开知识的民主化和新技术的普及。只有调动科学家积极参与科学传播 ,和记者学会正确传播科学 ,科学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9.
时代发展催生技术进步,技术运用带动时代升级.在技术与时代相互促进、彼此助力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信息传播先后经历口头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广播电视传播时代.今天,早已进入互联网传播时代的人们正在探寻着走向以互联网终端为媒介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在这种背景之下,社交媒体逐渐吸纳传统的新闻媒体的功能,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着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进而决定着社交媒体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20.
连娜  赵淼 《新闻界》2013,(5):18-22
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通常伴有对事件的解释说明,并提示大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突发事件频仍的当今社会,科学传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众媒体如何面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也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大众媒体之一的报纸在进行科学传播中往往通过在报道中援引科学家的话语来影响受众。媒体通过科学家话语一方面对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消除流言;一方面进行科学指导,规避灾难。本文以《人民日报》、《新京报》和《南方周末》三家报纸关于3.11日本地震事件的报道为例,采用内容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报纸在新闻报道中援引科学家话语的共同框架和各自框架,深入探讨科学家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报纸如何使用科学家话语来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