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目形态同质化,节目内容低谷化,传播内容“审丑化”与“弱智化”、传播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几乎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普遍的诟病。  相似文献   

2.
“三农”在全面小康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对于常山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87%的农业县来说.更应该从全面建设小康这个现实出发,做好“三农”工作。新时期强化“三农”工作的宣传报道意义重大,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广播电视责无旁贷。为此,常山电视台从2002年开始专门开设了一档电视对农专题节目《农村天地》,并不断探索.使节目更加贴近“三农”,更好地服务“三农”。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视选秀节目的流行,目前荧屏上各类秀歌、秀舞、秀口才、秀特殊才艺等节目层出不穷。一时间娱乐化节目充斥着各个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在这种氛围中,很多非娱乐性质的节目似乎也被裹胁着不得不“跟风”或沾点娱乐的“味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适合过多植入娱乐化的元素,特别是严谨性、科学性、知识性要求极高的专业类节目,如法律节目、医学养生节目等都带有极强的专业科学元素。过度的、不恰当的娱乐化势必会削弱节目本身的可信度,从而失去此类节目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媒体竞争日渐“白热化”的背景下,全国有半数以上的电台经营困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广播节目质量偏低。笔者结合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广播节目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频率和节目,做到新闻节目民生化、文学节目原创化、经济节目资源化,节目形式时尚化、灵活化、延伸化,以此在频率及节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形式等方面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广播节目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三色玫瑰坊》的节目定位、节目特色、主持人“角色化”概念以及多样态听众互动等几个方面做了解析。目前专门服务于都市职业女性的社会话题类节目并不多见,作者在关注到这一节目后,从节目名称中的“玫瑰”这一典型女性特征入手,力求探索节目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6.
陈建华 《新闻传播》2023,(18):74-76
新媒体时代,一向饱受欢迎的广电民生节目遭遇发展瓶颈,其中就包括愈加凸显的“内卷化”特征。无论是新闻题材、内容生产,还是传播生态等陷入自我重复的状态,弱化了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媒体融合环境下,广电民生节目应当顺应媒体融合之势,创新发展理念,实施节目定位重塑、生产方式重建、传播生态重构,有效规避和改变“内卷化”现象,从而更好地实现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冯宇 《记者摇篮》2009,(6):42-42
作为一种电视创作理念,“新闻故事化”则是借鉴故事片等其他叙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生动活泼地把纪录片的精髓以及它存在的社会意义呈现给观众。一、传统纪录片元素与“新闻故事化”元素的区别近几年来,“新闻故事化”节目日趋占据屏幕主体。这些节目都追求一种戏剧冲突似的方式让事件起伏跌宕,  相似文献   

8.
周芳  曾荣 《今传媒》2020,28(1):107-109
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对机器人格斗节目进行研究,重点讨论其形式、内容、功能、审美等方面的变化。机器人格斗节目的屏幕化“返场”既是智能时代的特色,又是在历时性视角中不断更迭变迁的实践产物。节目从擂台走向舞台、从比拼竞技到重视演技,受众也从窄众起于大众化,节目的美学呈现也从暴力美学延伸到人文情怀领域。机器人格斗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娱乐化、戏剧化,使节目本身的竞技性被其他“看点”覆盖和消解,其所具有的功能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从知识科普走向大众娱乐,其机器人“车库文化”也逐渐消融为一般意义上的“围观”。  相似文献   

9.
真正意义上的电台直播节目有近二十年的历史,无数新闻工作者和热心听众进行了探索,使直播节目从最初的“松散型”发展成现在节目栏目化的“稳定型”,出现了一个个好栏目,造就了一批批主持人。因此,节目“栏目化”使直播节目逐渐走向成熟,栏目“人格化”使主持人在逐渐成熟中尽显特色。  相似文献   

10.
俞力 《视听纵横》2009,(3):42-43
对于整体上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来说,共同遇到的一个发展“高坡”是各种谈话节目均有严重的“同质化”倾向,无论从节目的选题立意、艺术风格,还是视觉场景、互动效果,都存在单一化、平直化和低端化的问题,更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新颖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广播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广播频率专业化,节目窄播化进程的加快,电台的服务功能越来越突出,各地电台不断开办和强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性节目。廊坊人民广播电台于2002年开办了一档融房地产专业知识、房产信息为一体的专业服务性节目《廊坊房地产》。节目时间一小时,设置“房产动态”、“法律顾问”、“置业参谋”、“家居广场”、“信息驿站”、“我家故事”等六个小栏目。  相似文献   

12.
央视奥林匹克频道推出的《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以“艺术精品”为片眼、以“体育事象”为核心,将镌刻在艺术作品中的奥林匹克运动事象进行视觉化再现,带观众感悟奥林匹克的历史、文化与精神,从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备受各界人士的盛赞。本文认为,该节目一改过去的单一、线性叙事方式,以图式化结构、具象化表达和场景化推送等艺术手法,在节目的制作与创新实践方面做出诸多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文化类广播电视节目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相似文献   

13.
慢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凭借制作模式新颖、内涵深厚、风格自然等特点,获得广大观众喜爱,带领观众体验了一场面朝大海的书香之旅。节目形式特别,由“棚内”走向“户外”;选题独到,将视角聚焦于文学之上;立意高远,打破“泛娱乐化”套路;嘉宾真实,产生“反差化”效果;叙事自然,巧妙运用视听语言符号。这些都是节目成功“破圈”的因素,也给其他慢综艺节目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晓彦 《今传媒》2006,(12):62-63
方言电视节目作为一档具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节目,因其“窄播化”和“分众化”的传播思路,决定了方言电视节目在内容上的地方特色,尽量地远离了同质化的怪圈。但从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到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中州夜谭”来看,这些方言节目无一例外地都把本地的城市市民作为这种“窄播化”和“分众化”传播策略下的受众,有的节目干脆就以城市来命名,如重庆卫视的另一档方言节目“雾都夜话”和武汉电视台的“江城一家亲”等等,大都忽视了本省或地区另外一个潜在的巨大受众群——也说同样方言且把它作为惟一生活语言的农民观众。一、农民…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出现了“泛主持人化”和“去主持人化”两种趋向,主持人的选拔不仅限于科班出身,还扩展到明星或者某一领域的专家.除此之外,主持人在节目进程中不再频繁出镜甚至是“消失性”的不出镜.在这种打破传统主持人的选拔方式和角色定位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要想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提升人文关怀素养、主动“隐匿”自我、建立个性标识.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初的几年里,广播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革,推行主持人节目,组建系列台,竞相搞板块节目、直播节目、热线电话、听众点播等。这期间广播着实地风光了一阵子,红火了一阵子。 从那时到现在,大约三年过去了。这三年广播似乎又有些沉寂。一些电台、系列台,尽管台名不同,节目却大致相似:都是大量的流行歌曲加广告,加点歌,加热线电话节目,中间加几次新闻信息。有的节目程式化、一般化、浅薄化。“经济台现象”开始时新鲜,许多听众热情欢迎,热情到由“听众”成为“听友”再成为“发烧友”。现在,这些本来属于广播的“发烧友”许多已不再热衷于听广播,而为一些新鲜的电视节目所吸引,成为电视的热心观众。农村有线广播网杆倒线断,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广播是否会经不起  相似文献   

17.
一、道不同不相为谋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电视现在也进入“窄播化”、“分众化”的时代,没有哪个节目可以说它适合所有人的口味,即便是名牌栏目它也只能满足部分观众的需求。央视的“对话”、“艺术人生”,还有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这些新兴的谈话节目,别管谁克隆谁的,总是也打出牌子来了,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各种娱乐性的节目大行其道,为了赢得更高的收视率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电视新闻节目也迎合了市场发展的潮流逐渐呈现娱乐化趋势,以其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然而,“新闻娱乐化”也将带来电视新闻节目的功能弱化、公信力弱化、导致电视受众思想品位的低俗化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特稿潮流”正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在纸质新闻媒介方面,表现为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或称新闻故事化)。在广播和电视媒体上,类似特稿的报道方式也普遍流行,强调新闻的故事性、人情味,在社会新闻节目、谈话节目、法制节目中表现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20.
邢雪 《声屏世界》2008,(7):28-28
“讲故事”是电视节目中不能缺少的、最常用的、最有效的表现手法。抛开叙事作品不说,“故事化”手法已经渗透到新闻、评论、谈话、娱乐等各种样式的节目中。这些节目在融合了故事性之后,最显著的变化是收视率的提升,这就保证了节目的生存。同时,也促使节目的内容范围不断拓宽,展示的社会纬度更加宽广,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多彩。实际上,这种方法促进了节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