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校点本《隋书·琉球传》有一处标点有误:“多斗镂树,似桔而叶密,条纤如发,然下垂。”以“发”字断开,“然下垂”,与上句文意不连。“然”为转折连词。发之下垂,何用转折? 查《隋书》这段文字,移植于《北史》、《通典》、《寰宇记》等书,这句话都做了小小的改动。《北史》换“然”字为“之”字,校点本这句话中间不断开,成为“条纤如发之下垂”使文气贯通。而《通典》和《寰宇记》的处理办法,均是在“然”字前加一“纷”字,成为“条纤如发纷然下垂”,也使文字顺畅了。  相似文献   

2.
赵文润教授主编,陕西师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10位教授、副教授、讲师参加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新编》一书,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同以前出版的几部中国古代史教材比较,该书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容突出“新”字。《新编》在吸收已有几部中国古代史教材优点的基础上,采用了近年来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考古新发现,以及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使读者耳目一新。如以前教材讲汉代造纸术,以“霸桥纸”为典型,而《新编》根据《光明日报》1987年9月12日第1版的报道,改正了“霸桥纸”植物纤维纸伪说,首次以教材形式将之公诸于世。唐高宗李治,历来认为其昏懦无能,而《新编》作者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肯定他勤于朝政,并不昏懦。在讲唐宪宗迎佛骨时,教材介绍了1987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清理法门寺唐代地宫时的重大发现。正因为《新编》增添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内容,所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相似文献   

3.
多音字的存在是汉字充满魅力的一个原因,多音字的音义大多是紧密结合的。“蛇”字作为一个多音字,在《广韵》中有“託何切”“食遮切”“弋支切”三个不同的音。“蛇”读音为“託何切”,与“它”关系密切,但这个读音已经消失。“蛇”读音为“食遮切”和“弋支切”时,两个音所承担的意义是不同的。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蛇”字的书写形态丰富多彩,故也对出现在不同古籍中的异体字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4.
“君”字的上部分是“尹”字,表示手执棍棒使人做事。《说文》:“尹,治也。”尹字下加“口”,表示手执棍棒发号施令,象征奴隶主支配奴隶的情况,后来用来指称统治人民的君主。封建社会的诸侯、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谷梁传·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注》:“子者,人之贵称。”多作名词后缀,如“君子”。“君子”一词最早意义指君主、诸侯和大夫。“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出现较多,但义项  相似文献   

5.
反切的变例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与读若、读音、直音、打比方的注音方式相比,是一大进步。[1]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调查全国各地方言、欣赏古代诗歌押韵、平仄的金钥匙。本文重点介绍《广韵》里反切上字的声母是z、c、s;j、q、x;g、k、h,在拼读出被切字声母时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档案学家,无论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当人们在撰写文学史、历史和档案史的时候,都不可能回避他的名字。司马迁靠自己一生的顽强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地在文学、史学、档案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司马迁写作的《史记》,就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概括和总结。《史记》记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情和名人逸事。《史记》是我国古代史的“史家之绝唱”(鲁迅《汉文字史纲》第一篇),在文学史上,也是一颗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长河中,古代的诗人们用他们手中的生花妙笔创造出摄人心魂的诗词文化,仅“湿”字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就令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湿”字是一个及物动词,它要求后面带宾语。在诗词创作中,它属于炼字范围,探讨它在古诗词中对意境营造的价值,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古汉语中的“湿”字是一个与审美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字。《说文》上说,“湿”的本义是水名,即“湿水”,“从水显声”。而“显”有“光”之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中,“趣”字的使用历史悠久,其意义较多,有的意义存在时间极短,有的意义至今依然鲜活。语音层面之“趣”,读音有四种;语义层面之“趣”,意义概归七类。经过两千多年的萌生、拓展、深化和定型后,“趣”的审美意义逐步提升为审美范畴的一种。“趣”的审美涵义有旨趣、情趣、风致、兴致、志趣等五类义项。  相似文献   

9.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上疏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历来的许多学者,根据这条资料,都断言商鞅曾经以法律的形式,公开宣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个说法,写入许多流行的历史著作,迄今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如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上册)说,商鞅“用法令的形式规定土地可以买卖”;尚钺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认为,商鞅“提出土地听民买卖的政策”;杨宽著《战国史》也指  相似文献   

10.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在“西周的国人和平民”,“东汉的中央专制集权”,“淝水之战胜负原因”和“清朝的行政区划”这4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些疑点和缺漏,故予以补正,补充和说明。  相似文献   

11.
对《周易》中“道”的意义的测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 ,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道”是《周易》中的一个极富哲理的字眼 ,把《周易》经传分治 ,对“道”字作了穷形尽相式的测查和疏理 ,说明断代的定量定性分析是探讨《周易》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也是编纂较为理想的《周易辞典》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2.
《六书故》是中国语言学史上一部争议较大的著作,古今学人毁之者众,誉之者寡。如果真正冷静地分析、客观地评价,就会发现它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字书。不论编排体例,还是对文字形、音、义的探讨,它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它打破了《说文解字》“据形系联”的文字编排体例。按照字的意义类别把所收的字分为九类;它较早地引用铜器铭文考证文字,较早地从理论上倡导“因声以求义”等。《六书故》以前的字书,对词义的研究约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分析文字形体入手,进而说明文字的本义,如《说文》;另一是仅仅罗列  相似文献   

13.
“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一个异读词,《辞源(第三版)》明确了唯一的读音“jiǎ”。探析“嘏”和“叚”的同源词身份,并进一步指出“嘏”是两个构字部件音义兼顾的双声符字。从“嘏”的语音发展过程,可以看出“jiǎ”是语音正常演变的结果,“嘏”ɡǔ读音当是语音讹变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说”属多音多意字。据考证,“说”字从古至今有四种读音,表示11个方面的不同意思。在现实教学和生活实践中,“说”字第一种读音运用较为广泛;第二种读音运用频率较低,且易与第一种读音相混淆;第三、四种读音基本消失,只能在古汉语中见到,现将“说”字的四种读音和11个方面的音解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二十多年前出版的《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的社会和文化》(以下简称《正编》)是笔者最早研读的史学著作之一。笔者和同时代的许多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研究者从中受益匪浅。 二十五年之后,中国中世史研究会编的《中国中世史研究续编》(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1995年12月,以下简称《续编》)问世。作为同仁,首先向他们表达敬意,同时对研究会研究成果出版表示祝贺。《续编》由爱宕元、气贺泽保规、东晋次等人共同执笔的“序言”,介绍了研究会的发展,研究会出版此书的目的和意义,此书所收录十七篇文章的作者各自的立场以及他们关于“中国中世”的观点。 《续编》各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国中世”的论述应该更加清楚地阐明。因此,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各篇文章的具体内容,然后叙述笔者阅读之后的感想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一书在训解字义的同时,也在传播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其中土部字用“以形表义”的方式展现出上古先民农耕、建筑、丧葬、铸造等诸方面的情况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表现形式及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国诗学》,引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著作体例的划分,将以钟嵘《诗品》、释皎然《诗式》、欧阳修《六一诗话》为代表的诗歌理论著作分为“诗评”、“诗格”、“诗话”三类不同的诗论体裁,不具备体裁学意义。从体裁学意义来看,包括“品、式、格、话”等各种具有断想式的论诗方式和记录式、随想式的结构组织的论诗体裁都是各种类型的中国古代诗话。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化史常识》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大学入门丛书》之第九种。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常识》我们并不陌生,它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论”部分,是我最喜爱的书籍之一。其在1959年经过了第一次大的修订,作者和审校者云集文革前语言文史界名家。“通论”名为常识,  相似文献   

19.
元代诗人范(木亨)字亨父,又字德机,其籍贯为清江县,古今并无异议。至于清江当今何地,今人之见,颇显分歧。《辞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即“今湖北恩施”,《中国文学发展史》、《宋元明诗三百首》、《元明清诗文选》、《元明清诗选注》等均同此说。《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范(木亨)条以为清江在“今江西清江西南”,《中国诗话》略同于此。《中国古代诗话选》范(木亨)小传更认为清江“今属湖北”。据《元史·地理志》夔州路施州条:“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复为施州。宋因之。旧领清江、建始二县。元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临江路条:“唐改建成为高安,而萧滩镇实高安境内。南唐升镇  相似文献   

20.
初中历史教材,是采用“以事系人”的办法展开历史内容。如中国古代史部分,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历史人物,像《战国七雄》课的中心人物是商鞅;《繁盛一时的隋朝》课的中心人物是隋文帝、隋炀帝父子;《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课的中心人物是岳飞;《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