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博览群书 弗兰西斯·培根早在四百五十年前就已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卢梭的父亲伊萨克,在工作台上一边工作一边教三岁的卢梭读普鲁塔克的<古希腊罗马英雄传>.然后,在他的督导下,卢梭在七岁前已经啃完了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历史>、丰得奈尔的<世界通史讲话>和<宇宙万象讲解>以及莫里哀的戏剧.博览群书使卢梭获得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了才智、想象力和悟性,激发了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最终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相似文献   

2.
吴文元 《小读者》2012,(12):10-10
欧美的小孩子都比较独立,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博览群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卢梭的父亲是钟表匠。他常常一边工作一边教年幼的卢梭博览群书,使他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  相似文献   

3.
《忏悔录》是卢梭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1766年,卢梭54岁时,他开始起笔回忆,一直写到1770年才告完成。《忏悔录》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卢梭在里面不仅刻画了与他交往的各色人物。而且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甚至毫不隐讳自己最下流最无耻的行为。这使每一个读它的人。都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4.
卢梭对自然之美的具体描写和论述,分散在《新爱洛伊丝》、《爱弥尔》、《忏悔录》和《漫步遐想录》等作品中。本文以对这些材料的梳理概括为基础,阐释了情感深度体验与自然美生成之间的关系,并在自然美两种历史形态的宏观背景中,对卢梭超越古代美和古典艺术的审美倾向进行了论述。深入了解卢梭的自然美思想,对于研究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卢梭在其政治哲学的写作生涯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局外人”叙事模式。在《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的视角是外在于真实时间和历史之外的“局外人”;在《社会契约论》中,视角转换为时间和空间之外的“局外人”;从《爱弥儿》到《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卢梭的叙事逐渐远离人类现实生活,成为纯粹理想建构。“局外人”视角并非卢梭有意为之,而是受其身处时代和共同体的影响,遵循了从最初的自然人走向最后的自然人,从不自觉的孤独自由走向自觉的孤独和自由的内在逻辑。这种视角澄清了卢梭在实质上是启蒙时代的引领者而非反对者,重新揭示了启蒙的意义在于理性和情感的双重内涵,还原了一个融贯一致的真实的卢梭形象,也启示了现时代的知识人。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卢梭的《民约论》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深刻影响,卢梭也成为中国近代文学中引人瞩目的“卡里斯马”形象。在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近代文学中的卢梭形象具有工具化、神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人们熟知的十八世纪法国思想文化大家。这个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一生坎坷的人,在哲学、政治、宗教、伦理、美学、教育、文学、音乐等众多领域都卓有建树,在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打下了深刻的印记,令后人惊叹!作为文学家的卢梭,虽远非多产——人们熟知的仅是《新爱洛伊丝》、《爱弥儿》、《忏悔录》和《漫步随想录》,而《爱弥儿》又更多地被人们当作教育学经典。但其独树一帜的思想和艺术个性不仅轰动一时,且开流拓派,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信札体长篇哲理小说《新爱洛伊丝》(1761年)是卢梭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8.
试论卢梭的现代民族国家教育思想———兼论卢梭的双重教育目的论朱旭东一、引言从卢梭全部著作的整体观上来看,《爱弥儿》是一部研究人的著作。人的研究本来是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在认识论中,在文化哲学中都把人作为研究的重要对象。然而卢梭带给人类的独特魅力就在于,...  相似文献   

9.
《新爱洛伊丝》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小说家卢梭的代表作。在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中,卢梭是最富传奇和浪漫经历的一位。他1712年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丧母,父亲对他管束甚少,任他个性自由发展。在父亲的指导下,卢梭从小读了很多书,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那些古代的历史人物,使他“形成了自由思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所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引发了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由“自然人”(自由公民)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新社会是卢梭的政治思想。在《爱弥儿》中,卢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劳动教育无论对于自由公民的培养还是对于新社会的创建、存在及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爱弥儿》不仅仅是一部教育著作,更是卢梭启蒙哲学思想和民主政治理想在教育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社会契约论》内在思想上的矛盾使其从面世那天起,就充满着争议。通过探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公意的含义,提出公意概念的目的、公意与其他意志的关系以及公意的特征和公意的评判原则等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卢梭公意思想的内容、自身的局限性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象版《历史》选修②第一章第三节“链接阅读”部分介绍了卢梭的《忏悔录》,并配以书影“卢梭《忏悔录》中译本”(左图)。可是仔细观察该书影,我们不难发现,该书作者并非卢梭而是“【古罗马】奥古斯丁”。许多细心的同学困惑不解:奥古斯丁为何人?是不是卢梭的一个笔名?奥古斯丁(354~430)又称圣·奥古斯丁,与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并称为基督教神学的两位  相似文献   

13.
让·雅克·卢梭瑞士日内瓦出生,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主要著述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和《爱弥儿》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无论从教育思想史的角度,还是从教育实践的影响来看,不仅仅给予他同时代的人们,而且更重要的是给后代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际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后果,但正如卢梭的《爱弥儿》早已被研究者公认为教育史上的少数几本名著一样,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世界,占据有显著的历史地位。就此而论,卢梭的价值是不朽的。为着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卢梭的教育思想,本文试图从逻辑的结构上,在三个方面,展开对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渊源和背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收录400余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的《学子风华──优秀留学人员业绩录》大型画册(一、二册)出版之际,正值电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风靡京城,议论纷纷的尾声阶段,一边是留学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一边却是留学归来者的辉煌与成就,而且两者似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或者一部完整作品两个不同的部分,两相比照,不由得使我对《学子风华》的出版有了更多的联想和感叹。一个人的沉浮变迁,总也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每个人的历程都是其所处历史阶段某一部分的缩影,带有深刻的历史烙印。《学子风华…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开展学术交流,辽宁大学历史系王荣堂教授和中山大学历史系端木正教授,从三月五日至十二日应邀来我院历史系讲学。王荣堂教授讲学的题目是:《卢梭及其人民主权学说》、《启蒙运动与法国革命》、《论雅各宾派革命民主专政》、《拿破仑的雾月十八日政变》。端木正教授讲学的题目是:《巴贝夫与平等派运动》、《关于评价拿破仑的问题》。王荣堂教授在《卢梭及其人民主权学说》报告中,主要通过对于卢梭所处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16.
纵观契约论,各有千秋;不同契约观,导致不同政体。契约论集大成者——卢梭,是最具争议的;有人指责他是极权主义者,也有学者为其辩护。在拜读《社会契约论》之后,深感责怪卢梭为极权主义者是委屈了他,只是他某些观点没有阐述十分明了以至被人误解。无论如何评价,卢梭追求民主的热诚和浪漫情怀跃然于《社会契约论》之纸上。  相似文献   

17.
<正>推荐书目:《忏悔录》卢梭著推荐理由:《忏悔录》这部作品、是卢梭的自传,他在这本书里全面地剖析了自身,对一生进行了反思。根据创作背景来看,卢梭创作这部作品是为了阐释自己的思想,是对自己的辩白。在本书开篇,便透露出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卢梭在《忏悔录》中,真实地讲述了他的一生,将他内心和行为的一点一滴记录下来,“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  相似文献   

18.
卢梭《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使人受益匪浅,但凡事物均有双面性,卢梭不是现代教育的践行者,他的《爱弥儿》更不能穿越时空成为现代教育的模板。《爱弥儿》中许多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有些思想存在超现实倾向,过分美化的教育思想无益于教学的改善,本文分析了卢梭《爱弥儿》中教育思想的非现实特性,指出盲目追求会对当前教育产生过犹不及的效果,最终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些教育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歌德曾经说过:伏尔泰标志着旧世界的结束,卢梭代表了新世界的诞生。这句话恰当地点出了他们两人在思想史上的伟大意义。但让人意外的是卢梭和伏尔泰在生前的分歧却是如此之大,数次争吵后,最终分道扬镳。1764年,伏尔泰为攻击卢梭,甚至在《公民的情感》一文中,把卢梭遗弃孩子的隐私公诸于世。[1]这触到卢梭的痛处,他愤然写了著名的《忏悔录》,并在《忏悔录》里附上了他以前写给伏尔泰的一封信,在信里他对伏尔泰说我恨您!  相似文献   

20.
与《忏悔录》类似,《爱弥儿》同样是卢梭本人的一幅自画像。爱弥儿作为一个卢梭想象出来的教育样板,其并不是一个透明的灵魂意象,而是隐藏着大量不容易被发现的幽暗底层。在爱弥儿身上,卢梭有意构造出各种叙事结构,以实现一种既真实又虚构的想象性演练。无论是爱弥儿与卢梭之间表层与潜在的复调关系,亦或卢梭与爱弥儿之间真诚与反叛的变形结构,还是两人之间基于恋母情结与造父意图的政治性血缘,这些都反复提醒我们在研究《爱弥儿》的一开始,不能忽视卢梭自身的人格特点和精神品质。爱弥儿既是卢梭的学生,也是卢梭的孩子,更是卢梭本人的颠倒。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爱弥儿式卢梭与卢梭式爱弥儿的混合意象中,我们才可能真正捕捉卢梭的教育意图以及整部《爱弥儿》中各种隐遁的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