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历代学者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一直存在争议,大体有三种立场:道不可言说;道可以言说;与道可否言说无关。鉴于此,学界试图给出一种新的解释:道可以说,但不是恒常地说,即不能用固定不变或常规的方式说。名在于“定形”,道无形又似有形,因此只能勉强命名,但“命名”会让存在者变得可知却不再可感,命名与言说将有形的可感之物变成抽象的可知之物。然而“道”既可知亦可感,同时又非单纯地可知抑或单纯地可感。可知的部分可以言说;可感的部分则依赖人对世界的切身体验,而一旦诉诸言语,其切身性也随之隐匿。所以道既可说又不可说,但又不得不说,于是便只能勉强地说,或者用违反常规的言说方式说。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健身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受老子养生思想的深远影响,其“气与阴阳”、“以‘静’制动”的思想源自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和“道法自然”、“专气致柔”、“至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其以“气”、“德”健身的思想是继承发展老子“天人合一”和“道生之,德畜之”养生思想而形成的;其“静”、“气”、“德”是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章”字的结构,现行一些语言书籍说法不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界说百题》第34页写道:“结构复杂的字,用偏旁一分析,就便于称说,如经常听到人们说‘我是姓弓长张,不是立早章’。偏旁对人们辨认、书写汉字也是非常有用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上册第47页写道,“如‘章’,《说文解字》注为:‘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章的本义指音乐告一段落。这个本义,可从‘章’的造字结构得到说明。从音,就是指与音  相似文献   

4.
道家学派是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著作《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其中关于“道”的阐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德经》的核心。“道”是宇宙的本体,是自然无为的,是辩证的。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旗帜鲜明讲清楚: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道”,是立德树人之道、理想信念之道、追求真理之道;“术”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学术、教学技术和课堂艺术;“学”是青年大学生学理论、学方法、学思维,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青年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相似文献   

6.
老子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智慧.它不但是历史的,也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老子之“道”的自然性启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老子将天、地、人统为一体的思想启示人们关注生态平衡,老子的“无为而不为”之术提升了传统的领导艺术,老子的相反相成之道为现代的经营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老子之“道”的阴性特征和雌守观念更对传统的“尊阳卑阴”价值观具有纠偏作用,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北宋著名哲学家王安石在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过程中 ,对老子哲学多有吸收和借鉴 ,同时也有创新和发展。首先 ,在天道观上 ,王安石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 ,并把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发展成为宇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其次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 ,王安石一方面继承了老子主张人应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的思想 ,但同时也对老子人道无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再次 ,在辨证思维领域 ,王安石继承了老子天道运行不已的观念 ,形成了“天道尚变”的进步历史观 ;同时 ,王安石用“耦”、“对”概念来概括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矛盾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见《孟子·公孙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给“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注:“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的《孟子译注》(杨伯峻编著)给“有不战”作注:“此‘有’字可以译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以上两注都似不妥.  相似文献   

9.
说老子之道     
老子创立的道论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老子之道是反条文的,侧重于本原的、形而上的含义。同时,老子之道也是一种正确的在世方式,老子倡导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反对主观故意与刻意。形而上的道下贯于形而下的经验世界的路径是:道→德→仁→义→礼,此即道可道,非常道。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两个基本范畴。除此以外,《老子》还运用了众多的概念、范畴。它们也是从属于“道”和“德”的,并由此形成了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两个范畴系列。(一) “道”在《老子》中被确定为中心乃至最高范畴,既是当时天人之辨的需要,也是理性思维发现的产物。在《老子》之前,已有天之道,人之道的说法。天道、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起点。天道是春秋时期逐渐剔除神秘主义天命观念  相似文献   

11.
黄征、张涌泉两位先生之《敦煌变文校注》由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姜亮夫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赞誉其“胜义纷纶”、“为敦煌变文校理之集成之作”。后辈学而习之,发现其中一些校注,尚有研究之余地,故草成只言片语,作为补注,仅资谈助。其一,卷1《伍子胥变文》中之“欲似”。校注原文曰:“欲以(似):同义连文,‘欲’亦‘似’也。王钅英《诗词曲语辞例释》‘欲[三]’:“按《通释》‘欲似’条云:‘欲似’,就是似,‘欲’字没有意义。’其实,‘欲’、‘似’二字连用也是同义重言,‘欲’即是‘似’的意思。”本文按:“欲似”中“欲”字,加深了“似”的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打着“批儒评法”的旗号,连篇累牍地炮制黑文,为其主子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大造反革命舆论。当时在他们控制和操纵的一些刊物上,大肆宣扬黄老之学的所谓论文,就是一个典型。风靡一时的汉初黄老之学,源于先秦老子的道家。道家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炮制了一个以论“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们认为“道”“为天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足证“道”即是“无”;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主张,则是消极、复古、倒退。这和黄老之学“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主旨,可以说是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属于唯心主义学派。可是,代表新老资产阶级利益的“四  相似文献   

13.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14.
释“瓜子”     
“瓜子”一词,是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常用的方言俗语,其义与通语称白痴为“傻瓜”或“傻子”相同.前人所作的笔记杂著,偶也记述“瓜子”一词,而于词源则语焉不详.如清代黎土宏《仁恕堂笔记》中说.“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笑曰:可名之曰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瓜子也.则知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但现在通行的辞书转引记述此词甚为纷乱,或作“瓜子”,或作“爪子”,或“瓜子”、“爪子”并存而不辨其误,所以本文首先辨正各书引述讹误,然后考释其词源本义.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编了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课本中对一句话是这样逗断的:“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关于这句话,课本上有一个注释:“[虚所]集市。虚,同‘墟’。”还有一个练习题:“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 根据课本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练习题的要求,《教学参考书》作了相应的处理: 首先是“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动词,相当于‘往’、‘去’。后一个‘之’,代词,指区寄,相当于‘他’。‘所’,名词,相当于‘处所’、‘地方’。) 其次是“补充注释”:“[去逾四十里]去,离开(不应解成为‘来去’的去)。”  相似文献   

16.
《国语·周语》:“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有至而后救之,是不相入也。可先而不备,谓之怠;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周固赢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单穆公主张“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老子认为世界本原是"道".虽然所用概念不同,但他们的描述惊人的一致.如"有"和"无"范畴的运用,如世界本体从有--无--有演变万物的过程,再由于黑格尔非常推崇老子,因此断言:黑格尔在建造其哲学大厦时曾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哲学为中心的学术派别,由《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始称为道家。按传统说法,老子是道家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庄子则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色的哲人。长期以来,哲学界对老、庄其人及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庄子《南华经》内、外、杂三十三篇的实质、特点和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褒贬不尽一致,然而,不管主张老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属于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道”是指宇宙的本体,万物化生之源,是“气”的总汇.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和宇宙热大爆炸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阴阳二气和“有”生于“无”是“道”的理论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正确含义和理论依据,正确理解人和宇宙的关系,按照“道”的规律认识宇宙和自我,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从必然中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自从孙膑用“围魏救赵”计击败庞涓,解赵邯郸之围后,古今中外的战争中,都有所借鉴,并不断发挥、发展,成为打胜仗的良策.围魏救赵的成功,首先是攻其要害之地——魏国的首都大梁,道其不得不救,这才能解赵之围,然后“以逸待劳”,在其必经之路设伏,用埋伏计击溃魏军,使其几乎全军覆灭,本文分析的是《三国演义》中攻其必救以解围的战例,以飨读者.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帐中,闻报正北上火光满天,知是乌巢有失,急出帐召文武各官,商议遣兵往救.张郃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郃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