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葛新 《体育师友》2011,34(6):42-44
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在当前新课标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要求有新的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明显滞后。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演绎法等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重构以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以体育史、学校体育学、现代教育学等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现代体育思想的内涵和演变进行阐述,分析我国现代体育思想与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在关系,提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思路.研究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要以体育思想理念为基点,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既要从体育的内在价值出发,确立以“健康第一”思想为主导,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为目标,自我实践、自我创新能力教育为核心,不断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和组织形式,营造现代体育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多元化、现代化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模式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新《指导纲要》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如何建立符合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下的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多目标的关键因素。在分析了目前高校存在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滞后性现状与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和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含义及其关系、北京市“211工程”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这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课对大学生体育素质与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体育课对大学生体育素质与行为的影响,采用问卷跟踪调查法对大庆师范学院共同体育课2003级部分学生的体育素质及行为动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课对大学生体育意识、能力、习惯和行为动机的影响程度与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育观念有关.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越长,采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并随着教育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和行为动机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6.
刘涛 《体育风尚》2021,(5):195-196
疫情当下,大学生居家学习期间,体育课将体育锻炼和居家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既提升了大学生的体格和身体素质,又实现了“享受乐趣、健全人格、磨炼意志”的教学目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以强化大学生劳动意识为出发点,在我校线上体育课教学中融入“体育+劳育”双重教学模式,以达到引导大学生提升劳动技能、尊重劳动、以劳育体、增强体质,并达到终身体育及健全人格的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海南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锻炼意识,但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不高,体育人口仅占调查人数的20.29%。(2)海南省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较强,体育消费动机和消费项目多元化,每学期体育消费金额不足100元的学生占主体,消费结构大都处于实物体育消费状态。(3)海南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意识一般,每周获取体育信息的次数在2次以上的占主体,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互联网和电视广播,获取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时事新闻和观看体育赛事。并提出有助于大学生良好体育行为形成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从大学体育保健课程入手,研究体育弱势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与心理倾向,根据其身心特点,设计促进体育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保健课程实施方案,以期探索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完善体育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基础上,从大学体育保健课程入手,研究体育弱势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与心理倾向,根据其身心特点,设计促进体育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保健课程实施方案,以期探索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为完善体育弱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运用问卷调查法、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浙江省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动机、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特点、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因素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建议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有偿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快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1.
对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技体育是否应该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一直是体育界争论的话题,从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人们现实需求分析,竞技体育将会更多的走进学校,成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针对竞技体育对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竞技体育教材化的内涵及竞技体育教材化改造的方法原则等问题逐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陕西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运动兴趣及大学生体质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并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发现陕西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和身体机能指标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身体素质指标:男生的力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好,而耐力和柔韧性全国平均水平比陕西高校男生好;女生的速度和腹肌力量比全国平均水平好,而全国平均水平女生的柔韧性比陕西高校女生好。建议: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的一些小型多样的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体育活动,树立终生体育锻炼意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日趋小型化、类型更加多样化。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泛长三角"区域5座城市7种家庭类型,在体育锻炼频次、时间、人际环境、空间环境以及体育项目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体育锻炼特征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究,分析了不同家庭类型选择体育项目的主、客观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类型体育锻炼特征,差异性大于相同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多数同学热爱参加体育比赛、亲临赛场观看过学校的比赛,但是又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现象比较常见。大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4.34%,多数学生对参加的体育社团感到满意,认同体育社团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加热爱体育。  相似文献   

15.
以南阳市四所大学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教师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针对教师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各项指标,如体育项目、锻炼频次、锻炼时间、锻炼目的、锻炼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体育锻炼观念正确、健康,参加体育锻炼目的是提高自身体质,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影响他们参加锻炼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进行锻炼,运动场地、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缺乏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周顺锡 《浙江体育科学》2007,29(2):21-22,55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进入“休闲时代”,体育活动代替了“娱乐活动”,健康更是人们的需求,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通过现象和有关数据的分析,从本质上认识休闲体育和全民健身,从而更加促进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人文体育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构建新的体育理念,成为东西方人文精神的契合点。坚持“全民健身”论是人文体育的根本;弘扬“综合功能”论是人文体育的中心;树立“终身体育”观是人文体育的关键;贯彻“可持续发展”论是人文体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借鉴国外体育锻炼干预模式,以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因素和方法等为突破口,让大多数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阳光体育运动深入人心,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形成校园良好体育锻炼氛围,造就大学生健康体魄。  相似文献   

19.
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记录会议发言,对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的"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进行了述评。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可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协调稳步发展。通过正确认识体教融合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特色性和战略性,可以实现对体教融合理念的深层释析与解读。通过从方法学的层面推动体教融合顶层设计的落地化支持,加快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协同进程,保障体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对接条件,提升体教融合与育人效应之间的关联水平,优化体教融合与科学方法之间的支持环境,把握体教融合与政策治理之间的现实机遇,将有助于优化体教融合实践路向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20.
加强体育锻炼过程控制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效果。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控制理论中的反馈等基本原理,结合体育锻炼的基本规律和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对体育锻炼过程控制进行研究。以适应在世界范围兴起的大众体育的健身热潮,为有效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