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散打技术中的防守反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守反击技术是散打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防守反击技术的形成、运用及反击战术意识的培养、运用,有助于广大公安干警重视防守反击技术的训练,并在散打实战中加以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2.
防守反击技术在武术散打训练中实用性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散打比赛防守反击技术的实战性表现形式以及影响防守反击技术的发挥因素,如何更好地使散打防守反击技术在比赛中得以运用,使之更具实战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散打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心理素质、实战经验对散打防守反击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术动作和实战训练;注重战术思想的培养;注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第三届世界杯男子散打比赛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战术对比分析发现:在探讨散打战术行动理论和实战运用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散打7种重组战术行动的内容;应区别对待散打比赛中的战术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对手战术运用要有针对性;以战胜对手为目的,控制好自身的体力,并确保取得主动权,在比赛中全力以赴,力争取得好成绩;有4种战术行动方案(进攻后防守反击、进攻后防守、防守反击防守和防守反击)运用最多,直接运用反击后防守,进攻和防守相对较少。通过本研究对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战术运用情况的对比研究,希望教练员能根据我国散打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找出运动员最为合适的比赛战术,并将其应用于平时的训练实践当中,从而推进我国散打运动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武汉体院散打通级赛防守反击技战术运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守反击是高水平运动员运用的技战术,具有防中寓攻,以弱胜强,以智胜拙等特点。散打运动员要学会运用防守反击能力,将主动进攻与防守反击有机结合起来,在实战中灵活运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男子散打决赛运动员战术对比分析,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第一,在探讨散打战术行动理论和实战运用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散打7种重组战术行动的内容。第二,应区别对待散打比赛中的战术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对手战术运用要有针对性;以战胜对手为目的,控制好自身的体力,并确保取得主动权,在比赛中全力以赴,力争取得好成绩。第三,有4种战术行动方案(进攻后防守反击、进攻后防守、防守反击防守和防守反击)运用最多,直接运用反击后防守,进攻和防守相对较少。文章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推动武术散打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散打侧踹腿的技法和实战应用从进攻和防守反击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散打侧踹腿是散打腿法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在实战中具有进攻和防守的双重功效,具有攻守兼备的功能,因此,对散打侧踹腿技法和实战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会为散打侧踹腿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结合散打的特点,设计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运动员防守反击意识训练方法。通过对两组运动员进行对比试验,研究表明:采有适宜的防守反击意识训练,可显著提高运动员的实战意识和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8.
第10届全运会男子散打决赛中运动员战术行动运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第10届全运会男子散打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战术行动的运用次数、成功次数、成功率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探讨战术行动理论和实战运用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散打7种重组战术行动内容。结果表明:有3种战术行动方案(防守反击、防守反击后防守、进攻后防守)成功率较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探讨防守反击技术的形成、战术意识的培养 ,有助于在搏击实战中有效运用防守反击技术。实战中防守反击技、战术的有效运用要靠平时训练来培养。平时训练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防守反击技术训练,并一定要把战术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0.
防守反击是散打技术中重要的部分,文献立足于国内比赛的现场观察与教学实践,对防守与反击的关系和防守反击技能形成作了分析,并对防守反击在运用中的要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防守反击是散打技术中重要的部分,是一种有效保护自己并取得主动的方法,在防守反击中防守是为了反击,不论采用不接触防守还是采用接触性防守,在防的同时都要为反击创造良好的距离与身体姿势;要想在实战中随心所欲地应用防守反击技术,除了掌握熟练的技术动作、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高水平武术散打运动员抢攻与防反步法技术运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专家访谈、观察以及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水平武术散打运动员竞赛中抢攻与防反步法技术运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高水平武术散打运动员在抢攻或防守反击中步法技术运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即步法技术体系中存在主体结构及规律性特征.这一规律性特征可为武术散打运动员步法技术训练的针对性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提高山西省武术学校(馆)散打教学水平和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西省第九届武术学校散打比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武术学校散打的整体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线上,运动员的拳法、腿法、摔法等使用率和成功率都很低,直接单招攻击成为比赛的常用动作,防守反击、二次及以上组合动作攻防等难度动作在比赛中很少运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武术学校散打比赛中各级别运动员运用防守反击技术进行分析,得出防守反击技术对运动员在比赛中掌握进攻时机,控制比赛的节奏等有较大作用,从而灵活有较地运用战术,控制场上的局势,并取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统计等方法,对中外大级别运动员比赛中的主动进攻、防守反击次数及防守反击的技术运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外散打大级别运动员防守反击动作中摔法反击的成功率最高,国外大级别运动员拳法防守反击的运用及成功率高于腿法,我国大级别运动员正好相反;我国和国外大级别运动员对鞭腿进攻实施的接腿摔法的运用及得分较多,在对侧踹腿进攻实施的摔法反击上,我国运动员得分要高于国外运动员,对于低鞭腿的摔法反击得分低于国外运动员.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数据统计法对2011年安徽省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男子运动员的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男子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常用的几种战术有主动进攻战术、防守反击战术、边角战术、杀伤战术,其中主动进攻战术和防守反击战术起主导作用,其次是边角战术和杀伤战术,其它战术运用的较少。同时,根据散打运动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散打战术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武汉体育学院和湖北省体工大队8名优秀小级别男子散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其不同技术动作组合预见能力进行测试分析。研究显示:散打运动员在不同的预见能力条件下,实施接腿摔技术成绩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接后鞭腿成绩高于接前侧踹腿成绩;鞭腿作为主动进攻的技术使用应变为防守反击使用,鞭腿的使用尽量结合组合动作技术来运用,鞭腿、侧踹腿在进攻时要注意打击高度上的变化;不同高度腿法动作直接打击时,散打运动员水平距离变化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拳法直接打击时,散打运动员水平距离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研究认为:加强预见能力的训练可明显提高散打摔法的运用效果,对掌握散打技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散打鞭腿力度训练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围绕武术散打鞭腿实战训练的击打效果,对武术散打的技术结构,技术要领和比赛中鞭腿运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对于一个运动员技能学习的快慢,训练水平的高低,比赛水平的高低,比赛时发挥的好坏而言,运动员运用灵活多变的步法不断调整有利于鞭腿进攻的位置和角度,虚实结合,尽量多运用组合动作,在实战中充分发挥鞭腿的威力作用。文章就此提供一些散打鞭腿的训练方法并讨论了这种方法在比赛中的应用及发挥,以提高运动员的临场比赛的应战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文明 《精武》2012,(15):73-75
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散打与截拳道腿法的技术特点、基本腿法、实战腿法的应用及发展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在技术特点、训练方法实战中腿法的应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体现了散打腿法的独特性风格、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了散打腿法不够完善。通过这些差异可以让散打腿法得到完善。以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录像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统计了散打新规则实施前后的2007年和2011年全国男子武术散打锦标赛32强比赛的各项指标,并以此为依据结合警察工作实际,分析讨论适用于警务实战的徒手格斗技术。研究认为:监狱警察学员格斗训练,拳法以直拳和摆拳为重点;腿法应打造鞭腿技术特长并注重正蹬技术的阻击作用;摔法重点练习接招摔加反关节控制;可量身设计几组主动进攻型,防守反击型,反反击型的二、三次组合动作,少量精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