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真”——这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最低的、起码的要求,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新闻改革”。我们有些新闻媒介过去出现过的以至现在仍在出现的虚假报道,那是连“新闻”二字(哪怕是最落后的最原始的新闻)也不够格的东西。这东西只配称作“谎言”。强调“真”充其量也只是恢复新闻的本来面目而已。“短”——这不过是对某一种篇幅形式的强调,甚至连形式的改革也谈不上。这里要提出一个问题,过去,新闻界之所以片面而绝对化地强调“短”,以至给“短”戴上“改革”  相似文献   

2.
王岩 《中国传媒科技》2012,(24):161-162
全世界正在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时代,与此同时接踵而来的就是新闻编辑的工作。新闻编辑的角色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而且编辑工艺也产生了变化。对于这样的变化,对于我们新闻编辑既是一样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我们要进一步利用这种时代的变化,提高我们的业务素质,进而运用不一样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最讲时效的,而时效是时间与效果的高度统一。 拼时效历来是媒体竞争的焦点之一,这是由新闻的特性所决定的。它使我们现在的受众可以同步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4.
博览     
新闻的历史品格新闻是面对现实的,尽管今天的历史可能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可能是明天的历史。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却是要对历史负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有必要讲究一下新闻的历史品格。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人们考察历史学有三条标准:史实、史识、史德。我们考察新闻的历史品格,也不妨(似乎也应该)借用这三条标准。如果一条新闻是真实的,它就必然地成为史实。新闻应该有这样一项任务,务使自己对社会和自然界的反映和认识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历史性。要达到史实的高度,除了新闻的检验尺度需要调整外,还需要对我们当前的新闻走向作些审视。一条新闻,要在天长日久之后仍然是站着,而不是躺着。除了它具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新闻不只是新闻,它还是一种文化。这一点大家能达成共识。问题在于,文化与文化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筐”与“筐”是不一样的。把新闻装进严肃文化这只“筐”,我们首先会发现:新闻的产生与发展是要有代价的。1844年,当莫尔斯开辟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时,他只知道将世界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使人们更快地知道世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新闻机构,很多都是只强调“报道”而不在意新闻的讲述方式和方法。其结果,是很多新闻报道没头没脑,不可亲,不可读,成了新闻“垃圾”。而也有一些重视讲故事的媒体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为了所谓的故事性而牺牲新闻的真实性,讲出来的东西不可信,也成了“垃圾”。  相似文献   

7.
经济,就是经世济用,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而经济新闻就是报道人们经济活动的新闻,因此经济新闻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变化,是对环境变化反应最敏感的一种新闻类别。我们国家二十多年来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新闻报道也随之发展和火爆起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犹其是近几年,成为了新闻报道的主体。综观二十多年的经济新闻的报道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其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轨迹;也可以从中看出其问题所在,从而汲取经验教训;还可以由此来发现规律,预测将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正>1月8日至11日,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消费电子展会——第40届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当时,正值我在美国洛杉矶探亲,得以有机会以一个新闻技术工作者的视角对它作一番近距离的观察和思考。CEA(消费者电子协会)不无自负地宣称,从CES厂商发布的产品,就可得知未来数年消费性电子的主流走向。如果把新闻信息也看作是一种特殊消费品的话,那么,从CES我们能看到新闻信息消费方式的未来走向吗?  相似文献   

9.
创造力和职业能力丧失以后,我们还能剩下什么?好像只剩下手里的几个书号了,只好卖。这时候,我们恐怕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职业道德根本就顾不上了,为社会创造和积累精神的物质的财富,更是无从谈起。书号,因为我们的行为失范,确实变成资源了。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三大优势 三大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正在进入网络时代。因特网将会像空气和水一样影响人们的生活——在中国,至少1690万网民中的一小部分已是这样。 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概念正在受到业内人士的热切关注。他们在问:网络媒体究竟有些什么特性?它的明天会怎样?在此,不妨让我们对这只麻雀作一番解剖吧。  相似文献   

11.
杂感二则     
○个性记得儿时故乡小城,大街小巷都有卖木履的。木履分两种,一种极简单,几百双堆在一块,都是一个面孔。男孩子倒也罢了,女孩子可不喜欢;另一种就讲究得多,刨得细,光滑,上面还绘了五彩的花鸟虫鱼,老婆婆、小丫头都爱穿。新闻不是木履。此话不假。没有人会说新闻不需要记者的个性和独创性。但事实上我们报纸上的消息、文章,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大都是缺乏个性的。一样的面孔——板着的,一样的腔调——一本正经的,连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也几乎是似曾相识,相去不远。难怪读者对我们这个现状不满意。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的是,文如其人一说在新闻王国里竟然行不  相似文献   

12.
曾鹏宇 《新闻实践》2011,(1):39-40,41
我曾经有个很响亮的身份:“深度调查记者”——做过新闻的人都知道,深度报道是新闻领域中最富有挑战的新闻类型,也最能带给新闻人成就感,因为你要面对比一般事件更复杂的现场情况,要承担比其他同行更沉重的工作压力,但同时也会收获比一般采访更强烈的反响与认同——正是这种兴奋感支撑着我从一个热点新闻,走向下一个热点新闻,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3.
新闻述评是报纸上的常见体裁,它兼有新闻和评论的优势,备受报人的青睐。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各级报纸上的新闻述评不算少,但成功佳作不很多。一些述评刊于头条却鲜见读者,重要原因之一是事与理缺乏有机融合——要么空话连篇难觅新闻,要么铺陈材料缺失观点,不能给人以新思路、新联想、新启示、新知识,如今谁还愿意耐着性子“一篇述评读半天”?会写、写好新闻述评,是编辑、记者的一项基本功。本期《前沿关注》讨论“重视采写既有思想高度又不空泛的新闻述评”,所发5篇文章整体水平较高来自业界的,联系实际述说体会;来自学界的,条分缕析探索规律。请仔细品味这些文章吧,相信你也会和编者一样,为作者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击节叹赏。  相似文献   

14.
穆青同志曾经说过,少见多怪也是一种新闻敏感的表现,这里的“少见多怪”说白了,就是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它要求新闻工作者遇事多分析,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能自恃博学多才,见多识广,从而对任何事情都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这样,再好的新闻线索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失之交臂。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好奇心和新鲜感是激发新闻敏感的动力。福楼拜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里都有着未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观察事物时,只习惯于回忆前人对它的看法,而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星半点未被认识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  相似文献   

15.
新闻要真实,凡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媒体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新闻如何体现真实,却不是仅有良好职业操守就能做到的了.在许多人的概念里,新闻的真实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只要内容真实了,无论怎样编排——谁在前谁在后,谁在左谁在右——对新闻的真实性是不会产生影响的.其实不然,我们知道,自然界的某些物质在独立状态下,性质是稳定的,而一旦混合在一起,就会因化合作用发生变异.一次不经意的排列组合造成的效果也许是媒体始料不及的.新闻也是如此,谎言重复千遍会被误认为真理,真话传播失当也可能造成欺骗.  相似文献   

16.
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各种资源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新闻,它让人们及时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将要发生什么,它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闻采编工作是信息媒体传播工作中的核心部分,而新闻采编人员是新闻采编工作中的主导者,他们传递的信息能够引导舆论的走向,对社会的正常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他们传递的信息要有高度的真实性,能够净化社会风气,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能产生错误报道,否则不仅影响媒体信誉度,而且误导群众,危害社会。因此,新闻采编工作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有极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此话出自一个青年个体户之口,听来确有几分震聋发聩,动人心魄的味道,它诱发了记者的新闻敏感,最终,它成为一篇获去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通讯标题(见《哈尔滨日报》1986年12月20日)。“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这是发自社会一隅里的真情呼喊,它透示出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一部分人物质财富的充裕和精神财富的  相似文献   

18.
宋汉炎 《新闻前哨》2004,(11):11-12
未曾想过将所写新闻作品结集的事。因为信息速传速朽,新闻报道每日每时大量产生也大量衰亡,当其主体价值新闻价值衰减为零之后,就只剩下存史、认识和审美的价值了,如果这些附丽的价值不大,结集也没什么意思。何况我的记生涯集中在20世纪70至90年代,现在连20世纪都已作古,那些故事也就难免显得遥远而陌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的相互渗透与影响越来越明显,现在的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国际新闻版成为各家报纸争夺受众的一个重要阵地。这就要求编辑把国际新闻版制作得内容丰富多彩,版式变化多样,以吸引读者。 翻开10年前的报纸,便会发现国际新闻图片少得可怜。而一张报纸从传统走向现代,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新闻图片的高度重视和大胆运用。因  相似文献   

20.
会议新闻本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它的名声却一天不如一天。改革会议新闻的报道成了新闻业务研究的一个课题。 改革会议新闻不是废除会议新闻。长期以来,参加会议一直是我们获取新闻或新闻线索的一条重要渠道,过去如此,现在甚至将来也会是这样。我们要革除的应该是那些空洞乏味、言之无物的会议,对这些会议,新闻界应该坚决地说:“不”。同时,对那些能为我们提供新闻或新闻线索的有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