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对传统文化的成就和辉煌给予了肯定,同时也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缺陷和落后。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继承而不偏信,利用而不泥古,继承中有批判,批判中有继承。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有糟粕更有精华,存在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反对虚无论和保守论这两种错误的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和态度,坚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把握"批判继承"方法,科学对待,更好的传承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要明确如何对待本国的传统文化,并给出适切的教育对策。通过对"文化"概念内涵进行分类,可明确传统文化教育隐含的三种基本立场:推崇继承、批判反思和融合发展。借助这三种立场对不同国家的具体传统文化教育举措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发现,在推崇继承立场下,各国所面临的国内外文化境况决定了其教育目标是扩大优势地位还是保障文化安全,课程体系是重视融合还是强调特色。在批判反思立场下,各国对历史问题的定性决定了其基本态度是"瑕不掩瑜"还是"亡羊补牢",也决定了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与占比。在融合发展立场下,各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程度决定了其落脚点是观照现实还是面向未来,课程设置是强调多学科融合还是单独设立。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而复杂的关系,迄今仍是刘少奇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文对刘少奇走上共产主义道路中传统文化作用、他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保护和弘扬等方面,在宽泛的“传统文化”概念内进行了探讨,揭示刘少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原则处理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可贵思想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界所谓的“决裂说”和“融合说”都有局限.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中华传统文化也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遵循价值结构、情感结构、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构。传统文化要实现创新性转化,就要创新表现形式,吸引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呈现方式,让人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让经典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是对其进行批判继承的根本依据。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思想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并推进社会进步作为评判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只讲批判不讲继承是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失去思想基础;但继承也只能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只讲继承不讲批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肯定的态度,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封建化、儒家化。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更不能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列文森站在非历史主义史观的基础上,认为儒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失去存在的依据,并运用“博物馆”这一著名的比喻,借以说明儒家传统的死亡.杜维明以复兴儒家传统文化为己任,对儒家思想进行一种现代诠释和阐发的工作,力图复兴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并使之走向世界,但他的儒家传统文化观却是唯心主义的.在对两种儒家传统文化观分析和批判的同时,指出对待儒家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来,中国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曲折转变。从五四先贤对传统文化的过激批判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从"文革"时期开展"破四旧"运动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理应重视传统文化思想的作用,不断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近年来中国文化理论与实践的核心议题。就其概念内涵与实践效果而言,创造性转化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之一,是近代中国文化变迁和发展的基本经验。合理地锚定转化的对象和内容,应当区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需要转化也可以转化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根据文化传统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创造性转化的基本方式是“接着”传统并以“层累式”创作来延展传统,以“接合”/“去接合”的方式拓展传统,以释放被排斥、压抑的内容和实践来优化传统。应予强调的是,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重在创造,重在探索。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自由舒展、自我实现的过程,创造性转化有丰富的历史经验而没有刻板的程式,有明确的方向也需要民族的集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