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雾霾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必然加大对环境新闻的报道力度,以唤起政府、企业、公众的觉醒,呼吁大家共同关注环境问题,为驱赶雾霾、重现碧海蓝天出一份力.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后,气候问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同时也促进了绿色新闻这一概念的传播.《南方周末》绿色版第一时间亮出“绿色新闻”的招牌,各大门户网站紧跟其后开办绿色频道,一些媒体也纷纷打出“绿色”旗号. 《南方周末》以绿色版为主要阵地,是国内首个将环境新闻深度报道作为独立版面进行报道的报纸.自2009年创立以来,绿色版以多角度的内容设置和多方位的报道策略,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新特点.本文以《南方周末》2014年、2015年的绿色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报道策略的分析,探讨近年来环境新闻报道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所谓同题新闻,从报道时间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新闻事件发生之后,众多媒体记者同时采写并推出报道;一是新闻事件先由某媒体报道,其他媒体随后跟进。第二种情况中,随后跟进的报道又叫“第二落点新闻”。显然,由于新闻报道是讲究时效性的,第二落点新闻似乎是处在一种不利的竞争位置上:读者已经从先前的报道中了解了新闻事件,对后面的报道还会有兴趣吗?对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有。关键是要做出比先前报道更有影响力的新闻来。做更详细的深度报道。一般说来,一篇报道若要产生较大影响,须有一定的篇幅,即做深度报道,因为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作…  相似文献   

3.
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的格局之下,以及现代人们对于新闻报道要具有更加深刻性和思考性的要求下,深度报道不仅仅成为了传统媒体——报纸体现其格调和品质的有力武器,也逐渐成为新兴媒体发展的阶梯之一。然而,在这个娱乐化、大众化的新闻报道背景之下,灾难性报道以其最大特点"突发性",一旦发生,必然会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因此,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前提下,如何做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准确有效工作,成为了新闻媒体不能逃避的话题。本文首先是对国内灾难性报道的现状进行粗略研究,力图能把我国主流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其次是以《南方周末》为例选取两至三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媒体具体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来用事实说话;接着是通过对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分析,概括说明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特点及趋势;最后是引申出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不足,并对此提出相关的改进展望,寻求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生机与突破。  相似文献   

4.
李梦龙 《新闻世界》2014,(7):257-259
伴随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新闻媒体也逐年加大了对环境问题报道的力度。本文选取《南方周末》绿色版2013-2014年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的框架主要是冲突框架、责任框架和人情味框架。在全方位呈现事实、深刻挖掘真相的同时,体现了《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和人文情怀,为研究国内其他媒体的环境新闻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文体的创新是当今媒体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近些年来,《华尔街日报》在新闻报道中以人物的视角和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受到受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需要人文关怀,科技新闻也不例外。将人文关怀融入科技新闻,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创新之路。2007年,《南方周末》将科学栏目从新闻版转移到文化版,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文化版由黑白版面过渡到彩色版面,这一变化充分反映出《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浓郁的人文关怀。那么《南方周末》科技报道是如何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的?本文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来窥探新时期《南方周末》科技报道这一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这或许是一个让人惊悚的新闻。但为什么在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媒体报道中被视为是民工愚昧鲁莽之举?为什么在有的新闻报道中看不见这是一个充满着农民工辛酸血泪的故事?当著名的《南方周末》报道《“农民工千里扛尸”背后的辛酸故事》并发出对社会和公众道德良心的追问时,作为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媒体,或许也应该反省和自责我们的新闻职业良知。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能成为当下我国颇具影响力的时政新闻杂志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策略的优势。复合式的深度报道充实了新闻旨趣,提升了新闻价值;优雅、唯美的文字让新闻故事化,颇具可读性;不失新闻客观性真实的情感元素的运用,尽显新闻报道的人性化;追求新闻报道的延展性,奉献给读者的不仅是事实与信息,更是一种积极的思考和探寻。  相似文献   

9.
李晨 《传媒》2012,(5):69-70
2000年左右是中国的都市报媒体迅猛发展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在深度报道领域比较活跃的有《南方周末》和《北京青年报》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报社。这两家报社的报道手法多样,版面形式丰富,可以说引领了那一时期的深度报道风尚。《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在叙事风格上更偏重  相似文献   

10.
江坪 《新闻实践》2002,(7):23-24
近两年来,浙江日报在新闻改革中结出了两个硕果:一个是《钱江浪花》,一个就是《今日关注》。《钱江浪花》,是通过微观的新闻事实,充分体现宏观的浙江精神;《今日关注》,则是通过热点新闻的深度报道,使读者从中受到启迪。纵观《今日关注》100期,有几个特点是明显的。一、它是深化重大主题报道的一个好载体。重大主题是新闻报道的重点,它是党委、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关注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所关心的话题。对于重大主题作深度报道,则是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因为,新闻的真实性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新闻报道必须把真实的情况和本质的东西告诉读者,而不是把一些表象的东西、不痛不痒的东西,甚至是虚假的东西告诉读者。同时,  相似文献   

11.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的名句。它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深入难,但深处的"风景"却独特、迷人。同理,做好深度新闻报道不容易,但它却是吸引万千读者的新闻法宝!如今网络资讯发达,如果没有特别鲜活生动的深度报道,纸质媒体如何"引人入胜"呢?多媒体时代,纸媒又怎么在激烈的媒体新闻竞争中做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2.
王龙志  黄劭 《新闻世界》2010,(11):71-72
舆论引导,作为我们新闻事业的重中之重,无疑是各个新闻单位开展新闻工作的指针之一。《南方周末》作为国内擅长深度报道的典型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独辟蹊径的走出一条道路。那么,在国内舆论中颇有影响力的《南方周末》在舆论引导方面,究竟有哪些优点呢?本文将着重从报道手法和技巧方面,论述这些优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媒体市场的竞争态势不断加剧,许多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改进和探索节目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在新闻节目的探索中,一些优秀的深度新闻报道节目不断涌现,特别是当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深度新闻报道节目深入新闻现场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通过广泛的调研和采访详细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寻找新闻事件现象背后的原因,实现深度新闻报道节目的传播价值。在深度新闻报道节目中,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不容忽视。记者型主持人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16)
<正>□个人简介王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深度新闻部驻京记者。曾任南都"网眼"版编辑。曾两度获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南都新闻奖年度大奖。报道《爱国青年韩宠光的特别一天》获第八届南都新闻报道金奖,《久敬庄里的强奸案》获第八届南都新闻报道银奖和腾讯网"2012年度调查报道奖"。2013年创立自媒体专栏"坏新闻"。  相似文献   

15.
2011年7月中旬至8月初,我省内主流媒体《新晚报》和《生活报》同时关注哈站前护栏由高变矮这一新闻事件,作为直接参与新闻报道的新闻记者,更感触到同一新闻的不同做法所独具的魅力。《新晚报》侧重新闻的短小精炼,《生活报》则侧重新闻的全面深刻,两家媒体充分发挥了新闻监督的独特功效,延伸了新闻事件自身的意义,提升了新闻媒体的服务意识,相得益彰的同一新闻报道达到异曲同工的收效。2011年7月13日,全省新闻名专栏——《新晚报》读者连线栏目刊发了《护栏由1.5米降至0.6米站前又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日益贯穿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新闻报道中涉及法律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和广泛.不但我们报道的新闻无不在相关法律的规范之下,读者从我们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解读中体现出来的法律意识也给予了更多关注.特别是各家媒体都加大了法律层面的报道数量和深度,这就对记者编辑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吕日周、仇和等在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相对比较激进的公众人物,正是经媒体的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极大争议。那么,媒体对其是如何报道的?媒体对于他们的“争议”又是如何讲述的?这样的讲述是否客观地再现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媒体对于“争议人物”的新闻报道应采取怎样的叙事策略?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将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南方周末》为例,  相似文献   

18.
本人关注的问题是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内媒体新闻文本中呈现的新闻框架。将选取国内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天津日报》在8月13日至8月20日的196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依托,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对爆炸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版面、信息来源、报道议题4个方面进行建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的新闻建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关注媒体在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时,如何通过构建新闻框架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对社会风险进行控制。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中国青年报》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媒体关于灾难性事件报道是一个客观、理性、人本主义的新闻框架,在全方位呈现事实、合理引导舆论和降低社会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纸媒的新闻报道中,背景材料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广大读者也越来越喜欢阅读背景新闻。这些年,《荆门日报》在报道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时,尤其注重时事背景新闻的采用。这种形式和内容上的改革创新,为荆门日报时事报道注入了活力,提升了时事报道的品位和深度,赢得了读者的眼球和赞誉。时事背景新闻的类型时事背景新闻即"时事新闻背后的新闻",按照一些权威新闻学者的说法,就是指具有一定新闻要素和价值的背景材料,它是与刚发生的时事新闻(或称主体新闻)的事件和人物有关联的、能让受众全而深刻认识了解新闻的背景材料。这些背景材料已成为当今时事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