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合醋酸铜与2-吡啶甲酸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制得了二(2-吡啶甲酸)合铜(Ⅱ)新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测定了该配合物的结构.该物质的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ī,a=0.5117(5)nm,b=0.7616(7)nm,c=0.9213(10)nm,α=74.807(15)o,β=84.265(18)o,γ=71.276(16)o,Z=1,V=0.3285(8)nm3,Dc=1.737mg/m3,μ=1.696mm-1,F(000)=177,R1=0.0633,wR2=0.1368.在该配合物中铜原子与两个羰基氧原子和两个吡啶环上的氮原子配位,呈四配位的平面方形构型,配合物分子通过羧基中另外一个氧原子与铜原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使整个分子呈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种2-(4-吡啶基)-苯并咪唑、对硝基苯甲酸及锌(Ⅱ)三元配合物.并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测定,发现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点群,晶胞参数为a=0.7902(8)nm,b=1.3277(13)nm,c=1.7837(17)nm;α=99.953°(18),β=94.666°(16),γ=90.354°(16).每个锌离子周围有两个对硝基苯甲酸及两个2-(4-吡啶基)-苯并咪唑;其中两个对硝基苯甲酸分别以一个羧基氧原子,两个2-(4-吡啶基)-苯并咪唑分别以吡啶环上的氮原子和锌离子中配位,形成四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剂挥发法,选择2-(4-羧基苯基)苯并咪唑为有机配体成功地合成了一种三维层状结构的铜(Ⅱ)配位聚合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0.9939(2)nm,b/=1.0633(2)nm,c=1.5193(3)nm,α=90.00°,β=92.719(4)°,γ=90.00°,Z=2.中心铜原子通过2-(4-羧基苯基)-苯并咪唑配体的两个氧原子和两个氮原子形成平行四边形的配位环境.  相似文献   

4.
5-溴吡啶甲酸与二丁基氧化锡反应,制得新配合物[n-Bu2Sn(OCOC3H3N-3-Br-5)2]n+.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配合物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i,晶胞参数a=8.068(2)A,b=10.044(3)A,c=15.158(4)A,0[=76.001(4)°,B=80.659(4)°,1=79.932(4)°,V=1164.2(6)A^3,Z=2,μ=4.557mm^-1,Dc=1.811Mg·m^-3,F(000)=620,R=0.0350,wR=0.0831,GOF=1.001.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中每个5-溴吡啶甲酸分子通过两个羧基氧原子与锡原子配位,其中一个吡啶环氮原子与相邻锡原子配位使整个化合物呈一维链状结构。而另一吡啶环氮原子与周围锡原子不配住.  相似文献   

5.
利用2-(2'-羟基苯)噁唑啉作为配体,通过与不同的锌盐进行反应,得到结构新颖的双核及四核配合物.对该系列化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表征.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发现在配合物1中2-(2'-羟基苯)噁唑啉配体的羟基氧作为单原子桥连接2个锌离子,配合物2中除配体的羟基氧桥之外还存在甲氧基的氧原子桥连3个锌离子.配合物1 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晶胞参数:a=9.384 2 Å(19), b=13.584 0 Å(30), c=11.138 0 Å(20), β=96.250°(30).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 a=9.551 7Å(19), b=11.123 4 Å(22), c=11.182 6 Å(22), α=102.820°(30), β=114.988°(30), γ=100.806°(30).对配合物1的甲醇溶液中及固相荧光光谱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它有较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6.
在非水介质中合成了六种轻稀土硝酸盐与配体N,N-二甲基-N,N-二苯基-3-氧杂戊二酰胺(DMDO)的固体配合物,通式为[Ln(DMDO)(NO3)3]nH2O(Ln=La-Eu,不包括Pm,n=0,1,2).用元素分析、电导、红外光谱、1HNMR和TG-DTA分析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这些新配合物中,配体DMDO表现为三齿配位行为.  相似文献   

7.
设计合成一系列含有2,6-二苯乙炔基-4-异丁氧基吡啶结构单元的寡聚物分子,包括单体化合物及其二聚体和三聚体分子,并通过1H-NMR、13C-NMR、HR-ESI-MS对它们进行表征.通过1H-NMR滴定实验、Job's Plot实验及HR-ESI-MS实验对寡聚物与银离子之间的配位行为进行研究,发现3个寡聚物分子在银离子诱导下都可以形成三螺旋结构,而且异丁氧基的引入可以显著增强寡聚物与银离子的配位能力.  相似文献   

8.
环硫脲为配体和亚铜盐在溶剂热条件下进行反应,通过调整配体与亚铜盐的摩尔比以及亚铜盐中的阴离子,得到4种环硫脲亚铜配合物:1-Cu(TU)I、2-Cu(TU)2I、3-[Cu(TU)2](BF4)和4-[Cu(TU)2](PF6)。对这4个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进行测定。通过激光倍频效应发现化合物1的SHG效应的响应活性是KDP的1.1倍。在392或335 nm下激发,化合物3和4在室温下分别在517和520 nm处产生具有较高量子产率的固体磷光发射。  相似文献   

9.
基于动态猝灭原理制成了一种新型的"ON—OFF"型铜离子胶束自组装荧光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由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硫杂杯[4]芳烃(TCA)、苝三组分在水溶液以胶束自组装形式制成.通过考察TCA用量、表面活性剂DTAB浓度、溶液pH值、Cu2+离子浓度和共存离子等影响因素,系统研究了该荧光化学传感器对水中铜离子的检测性能.结果表明,当TCA与苝的摩尔浓度比达到1 200∶1,表面活性剂DTAB浓度大于600mmol/L,pH大于5时,该荧光化学传感器对水中铜离子具有较好的选择检测性能,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铜离子浓度与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荧光猝灭率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改进,得到了合成5,5'-次甲基-双8-羟基喹啉配体的最佳制备方案,使合成工艺简化,合成产率提高,将该配体和锌离子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双8-羟基喹啉类金属配合物.利用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谱(XRD),研究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物相结构;利用热重(TG)分析研究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结果表明:DZnq2的热分解温度为346℃,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DZnq2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34.5 nm,为黄绿光发射.与Znq2相比,荧光强度有所减弱,这是由于次甲基相连的两个喹啉环的扭曲导致了DZnq2的刚性和共平面性不好;由于分子共轭体系的增大,使DZnq2分子的π电子更加离域化,导致了荧光发射峰发生了红移.DZnq2有望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研究了在稀硫酸介质中亚硝酸根与硫堇发生的重氮化反应,基于硫堇的荧光强度随亚硝酸根的加入量增加而明显降低的现象,建立了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的新方法。方法的激发波长为530nm,发射波长为620nm。在硫酸浓度为0.1mol/L,反应时间为30min的条件下,硫堇的荧光强度与亚硝酸根的加入量在10-240μg/L NO2^-间存在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6.3μg/L NO2^-。方法操作简便,反应迅速,灵敏度高,已用于水样中痕量亚硝酸根的测定,并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pH为6-7范围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水样中微量元素铜(Ⅱ)的含量。Cu(Ⅱ)与二苯碳酰二肼生成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4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1.297×10^4L·mol^-1·cm^-1,Cu(Ⅱ)含量在测定范围内服从朗伯比耳定律,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2.86%(n=7),回收率试验结果在98-102%之间。用于水样中微量铜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叶绿素铁钠盐与叶绿素亚铁钠盐在生产制备中易受皂化溶液的PH值、温度、时间,铁代处理时间,离子浓度等的影响。因此,我们对皂化和铁代条件进行筛选并对色素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5%NaOH溶液,在60℃加热60min皂化完全,Fe^3+离子在酸化PH为3.0,铁代温度为60℃,铁代时间为60min,Fe^3+离子浓度为0.4mol/L时铁代最完全。Fe^3+离子在酸化PH为4.0,铁代温度为40℃,铁代时间为40min,Fe^3+离子浓度为0.5mol/L时铁代最完全。所得叶绿素铁钠盐与叶绿素亚铁钠盐在PH值为3-6时稳定性较好,对室内光、热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4.
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为L构型,D构型氨基酸虽然不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但许多植物、微生物甚至在人体中都有D-氨基酸的存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广泛发生在生物体内及PCR实验中,首次探究手性氨基酸及其与金属离子协同条件下对Taq-DNA聚合酶催化下的DNA链式聚合反应的影响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手性氨基酸及金属离子对生物体的影响提供实验依据。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酸性氨基酸对于DNA链式聚合反应有抑制作用,极性不带电荷氨基酸其L构型对引物延伸的抑制作用大于D构型氨基酸,而极性带正电荷的氨基酸D构型与L构型的作用则与其相反。在加入Na+、K+、Ca2+等9种金属离子及手性氨基酸的实验当中,铝盐及锆盐溶液对PCR实验几乎完全抑制;镍、铜、钙对其影响次之。加入手性氨基酸金属络合物之后,其影响结果部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同时测定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和苦参碱的HPLC(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用VP-ODS(维普C18柱)150mm × 4.6 mm, 5 μm 色谱柱,柱温40 ℃,流动相为0.01mol/L pH 8.5磷酸盐缓冲溶液-甲醇(40 ∶60),流速 1.0 mL/min,紫外检测器波长215 nm.结果表明,3种生物碱在确定的色谱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分离,且在所选质量浓度范围20~200 mg/L 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范围97.2%~102%.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在离子-原子混合阱中冷Rb原子对Rb+离子的协同冷却效应。通过对与原子相互作用之后离子温度和数目的测量研究离子阱参数q1,2对协同冷却的影响。发现在0.3≤q1,2≤0.8时冷原子对离子具有明显的协同冷却效果。选取|q1,2|=0.32,测量到离子可以从初始温度(2 010±380)K冷却至(325±35)K,寿命从7s延长至15s。这对于冷却原子离子或者分子离子,尤其是没有合适光学通道的离子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纳秒和飞秒激光及飞行时间质谱仪对氮化苯-溶剂分子团簇的多光子电离和离解进行了研究.通过解决实验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在气相条件下实验研究嘧啶与水团簇的多光子电离.首次观测到该团簇的多光子电离质谱,发现电离后形成了质子化团簇系列,通过团簇浓度随激光强度的变化以及理论计算,阐明了团簇内质子转移过程,以及电荷分布和质子转移过程随着团簇尺寸的变化;首次观测到吡啶团簇在飞秒光电离过程中的质子化和非质子化团簇离子共存的现象.非质子化吡啶二聚体离子的存在及高水平下理论计算表明,吡啶分子之间可以形成C-H…N氢键,对文献中报道的结果给予了纠正,提供了弱氢键团簇中质子转移的一个极佳范例;首次研究并获得了嘧啶-甲醇以及哒嗪-甲醇氢键团簇的多光子实验研究结果.实验发现团簇经激光电离后只产生质子化产物,并从理论计算得到各种团簇的稳定构型,阐明了团簇发生电离后质子转移反应的过程和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