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变暖是近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逐渐变暖的气候为森林起火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森林防火工作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在本文中对我国近年来的森林火灾进行了统筹分析,并针对气候变暖的情况提出了国有林区防火工作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为世界所公认,其中又以CO2气体的排放为主。本文针对主要排放源——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并在省级尺度上对中国1995—2006年的碳排放进行对比发现,碳排放较高的省份集中在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地区,如山西;以及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北、江苏等省。而一些经济发达、科技领先的省市,如北京和上海碳排放有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方健  徐丽群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3):232-235,240
碳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基于市场的碳排放交易系统是从总量上控制碳排放的一种有效机制,在此机制下的碳交易价格将直接影响碳排放成本。碳排放是影响物流网络库存成本的要素,为此,构建了碳排放交易系统下考虑碳排放因素的库存成本模型,并分析碳交易价格、碳分配额度及惩罚成本等因素变化对经济订货量及总成本的影响,为管理者通过订货量调整达到碳排放成本和总成本之间的平衡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傅国斌 《资源科学》1992,14(1):57-65
自1985年世界气候组织(WMO)在奥地利召开全球气候变暖的专门会议之后,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成为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不仅与温室气体(如CO_2)息息相关,而且与温度、水分状况有密切联系,而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又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的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因而,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对于温室气体增  相似文献   

5.
《大众科技》2008,(10):7-8
世界首个无二氧化碳排放的火力发电装置近期在德国正式投入试运行。这个由瑞典跨国能源集团Vattenfall开发的试验装置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的斯普莱贝格,无碳排放火力发电技术一旦在技术和商业上获得成功并推广应用,将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科技进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关键。文章在揭示科技进步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科技进步与碳排放演变之间的关系,证明了科技进步驱动下碳排放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 U型”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型曲线,并据此提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森林火灾和气候的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已经成为几年来森林防火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森林火灾的产生受到气象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全球变暖的气候致使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剧增,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阐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防火工作的形势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变暖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尽管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单位GDP碳排放量比世界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都低,但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来自国际的减排压力与日俱增。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愿减排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  相似文献   

9.
所谓“全球变暖”理论,有很大的建构成分,著名的“曲棍球杆曲线”遭到严重质疑和指控.近数十年地球气候的变暖有可能只是地球气温长时段周期变化的一部分,另外,要确认工业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困难.围绕着“全球变暖”有一系列争议,这些争议表面上看似乎是科学问题,其实背后都包含有政治问题.“全球变暖”争议已经成为“科学政治学”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日益引起来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并引起理论界的探索研究。采用IPCC计算方法,对中国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定量研究了碳排放量与GDP,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环境治理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碳排放量与GDP显著正相关,碳排放强度与环境治理水平显著负相关,最后,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等角度提出促进中国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宋飞  付加锋 《资源科学》2012,34(8):1439-1444
本文以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或组织为研究对象,使用国际能源机构、世界银行、联合国、欧盟委员会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能源消费、CO2以及SO2的排放数据,基于能源消费的视角,以火电行业为切入点,根据温室气体和SO2主要由能源消费产生的,且CO:为主要温室气体的特点,对能源消费与CO2和SO2的排放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欧盟进行的CO2与SO2协同减排进行实证研究,对其所采取的减排措施或者在预设的减排情景下计算其减排量,分析协同减排的前景,为我国进一步有效地对温室气体和SO2的协同减排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的数据,计算得出能源消费与CO2排放以及SO2排放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1、-0.2965、0.9357、0.9978;而根据中国能源消费与SO2排放数据,计算得出能源消费与SO2排放的相关系数为O.8738。表明能源消费与CO2和SO2排放高度线性相关,在进行CO:减排的同时可以协同对SO2进行减排。依据欧盟成员国首脑在2007年共同明确的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至少实现减排温室气体20%的目标,计算得出2020年欧盟火力发电行业可在2007年的基础上减排4.92MtCO2,与此同时SO2可减排218.05kt。因此,根据欧盟等发达国家协同减排的经验,我国在温室气体与二氧化硫协同减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单福征  於家  赵军  钱光人 《资源科学》2011,33(8):1600-1607
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大城市郊区传统农业用地向工业及其他非农用地的转变,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碳源/碳汇和碳排放。基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1989年、2000年、2006年和2009年等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89.3%的农业用地萎缩,其中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为主导变化类型,占所有变化面积的27.98%和19.01%;②区域工业用地扩张所带来的碳排放量显著增加,2009年碳排放量为82.018万t,而由于耕地等碳汇面积持续减少,碳吸收量仅为0.569万t,由此造成的碳赤字达906km2,相当于园区面积的36.24倍,是整个浦东新区面积的1.72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背景下碳足迹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遏阻气候变暖趋势,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碳足迹分析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应用于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定量评价碳排放强度的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列举、归纳等研究方法,对碳足迹概念内涵、计算方法、碳足迹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对未来碳足迹的研究从评估方法、计算边界、重点研究行业与领域、碳足迹补偿机制、研究尺度、碳足迹的科学利用六方面进行了展望.有利于学术界对碳足迹的研究现状、存在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推进碳足迹研究向纵深发展;可为构建发展低碳经济的机制、政策与法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也可提升公众低碳消费意识,实现理念上由传统的以碳基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向以清洁能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拥有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生产大国乃至人口增长大国,二氧化碳排放与减排前景不容乐观,如何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实现国家绿色增长及发展的可持续目标关乎着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共同命运。在Tapio脱钩理论指导下,强调国家绿色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的潜力问题,首先,构建金砖国家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0-2015年间金砖五国绿色增长水平进行科学、系统测度;在此基础上,计算金砖五国2000-2015年间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弹性;最后,结合绿色增长评价水平,计算得到金砖五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潜力水平,提出了提升金砖五国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潜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差异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佳  杨俊 《资源科学》2014,36(3):557-566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的较大差异,将增加CO2减排目标实现的难度。本文通过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估算了1997-2010年中国各省的CO2排放强度,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3个视角,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成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可以解释70%左右的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其中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形成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视角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0.78%、28.54%和26.23%;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是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1.40%与20.93%、24.92%与21.07%、22.43%与21.08%。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也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平均贡献率之和接近30%。  相似文献   

17.
交通运输行业是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近年来各国对其“低碳化”发展的关注不断提高,运输产业如何承担相应的低碳减排责任,积极变革寻求一种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低碳多式联运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运输模式,通过综合多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可以有效降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并逐渐被各大运输公司所关注。本文基于成本和时间双重约束下,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纳入到多式联运研究中,通过碳价函数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换算为二氧化碳的排放成本,形成考虑整个运输过程的总成本,并在设定时间约束下,建立低碳多式联运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出最佳低碳多式联运组合方式和路线,研究对基于企业层面如何建立多重约束下的低碳联运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对于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供给侧低碳结构性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立以碳减排速率和碳排放权交易速率为决策变量,以累积碳排放权为状态变量,以减排成本为目标函数的决策模型,运用最优控制技术给出电厂最佳减排速率和天然气使用量,得出电厂在参与碳排放权市场时比不参与时的边际减排成本小,政府更容易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9.
鉴于众多学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研究了碳税对二氧化碳减排效果和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本文首次从供应链的视角建立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决策模型,分别讨论了碳税政策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二氧化碳减排和定价策略,以及税率对单位产品二氧化碳减排量和销售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碳税政策下单位产品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和销售价格不仅依赖于碳税税率,还与其初始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供应链的决策方式有关。此外,碳税政策下分散式决策存在"双重边际效应"问题,于是通过两部定价合同实现了供应链的完美协调。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进一步验证了相应的结论,并就如何提高供应链的减排效率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契合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运用2000-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碳排放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依存度、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经济结构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有显著正影响,但各自的影响系数由弱渐强;外商直接投资一定程度上能降低碳排放,但作用偏小且发生在当期;人均产出水平的提高并未带来二氧化碳排放的实质性减少,说明节能减排技术还没有在生产扩张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氧化碳排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受前期的影响很大且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