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10年6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要突出要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为达到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在未来十年中,科技人才工作需要多头并举,重点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为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等重大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
唐蓉华 《科技广场》2009,(6):177-179
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出发,分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寻求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明确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思路与目标,提出"十一五"时期高层次刨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和对策措施,为推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先决条件。本文选取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流失现象都具有代表性的沈阳市为案例,基于103份调查问卷,采用数据调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沈阳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沈阳柔性人才政策存在覆盖面较窄、较保守、操作性不强以及省外知名度较低等问题。并提出完善沈阳高端人才的柔性引进政策的对策建议:建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快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聚集。同时设立域外研发机构,提高沈阳国际认知度,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人才政策新优势。  相似文献   

4.
<正>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计划实施的背景2010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科学技术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突出障碍。如何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青年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科技投入,科技、教育与人才工作体制变革,人才开发制度配套建设,创新文化营造等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大玲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1):148-151
加快人才发展是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目标实现提出了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的要求。本文从科技人才评价发现机制、科技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十二个重大人才工程的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需求的现状、搜索引擎技术的等角度分析了高层次科技人才信息整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改变各个系统各自为政的科技人才信息建设现状,建立宏观统筹协调机制;统一科技人才信息标准;针对科技人才信息建设的现状,采取区别对待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整合政策;搭建科技人才整合合作平台;构建以人才保障为核心的科技人才信息整合安全政策的信息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建设的突出问题.调查分析表明,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中制约科技人才成长的弊端是导致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一支宏大的、有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和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就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优先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和科研环境,建立世界先进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的科技人才开发利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构建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GERT网络模型.并以某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为研究对象设计参数,进行仿真求解,得出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周期、实现概率等相关特征。在所构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GERT网络模型基础上,对人才成长的政府扶持政策进行政策实验,对比政府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各阶段给予支持时的作用效果,从而得到政策的最佳扶持点和程度:即在创新型科技人才“种子”的萌芽期进行政策扶持,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政策支持发展期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则可以缩短培养周期。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选拔任用问题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要议题,也是科技管理实践的一个核心问题。评价中心技术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预测效度最高的人才选拔方法。以科研项目负责人为例,尝试将评价中心技术应用于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  相似文献   

10.
<正>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资源的核心,是推动元谋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核心资源和稀缺资源。围绕提高元谋县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支科技创新团队,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元谋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大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省和江苏省为例,基于两省相关政策文本,从人才界定、领域范围、资金支持、生活保障、激励措施和后期培养等方面对比分析东西部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共性和差异,为完善我国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层次创新人才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从内涵与外延两个角度探讨了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定义,并结合经济、社会需要论述了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的特征,从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及政府的角度分析了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认为应当从思想观念上重视高层次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根据经济社会需要引进人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疏通人才流通渠道,完善人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将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分为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6个基本面,并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创新人才最新政策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凝练国内主要省份创新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国际、国内对标,全面梳理广东近年来主要的创新人才政策,剖析广东现有政策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完善广东创新人才政策的六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面向上海"十四五"科技人才工作要求,以当前上海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与人才发展需求的差距为落脚点,建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对象"框架.基于1978—2020年上海市380份科技人才政策分析结果和276份科技人才问卷结果,从政策供需两个层面评估上海科技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尽管上海科技人才政策频发,但政策供给与人...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人才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对于当地人才发展和创新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分析我国区域创新人才政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规律,本文选取深圳市、苏州市和沈阳市的创新人才政策文本,基于基本政策工具和“系统失灵”两个视角,通过系统化的内容分析和统计,获取“一手”的量化数据,并与三个城市的人才发展与区域创新现状进行对照分析,探索区域创新人才政策与人才发展、区域创新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创新人才政策的总量、政策工具的类别与组合、人才多样性、机构多样性以及系统互动度等指标与区域人才发展、区域创新绩效密切相关。本文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NL关键词: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政策;政策工具;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6.
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是科技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具体举措与微观个体非理性行为的关联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以行为公共政策视角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搜集2007—2021年中央层面的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从情绪认知、行为引导构建行为公共政策分析框架,重点从工具、叙事与反馈三个层面分析科研减负、评价引导、人才管理三个维度的政策目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正巧妙地运用鞭子型与助推型协同的政策工具、认同强化与社会规范组合的叙事效应、政府主导的单向政策反馈来塑造科技人才的情绪认知与行为引导。但是,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政策偏好与科技人才的行为偏好存在偏差,政策工具的缺陷、叙事效应的断层与个体感知的偏差促使了“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体系亟待完善科研减负的选项体系、人才评审的评定标准与微观个体的情绪疏导。  相似文献   

17.
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会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之一,在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提高学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能力,建立学会推动知识扩散与应用的长效机制和学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机制,完善学术评价和塑造创新文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