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诗人冯至的思想与艺术转变的过程中 ,德语诗人里尔克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里尔克的艺术观与个体生命意识的梳理 ,以及对冯至 4 0年代主要作品的分析 ,阐述里尔克对冯至的精神世界及艺术创造的演变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典型格律诗的十四行诗,在近现代被国内一些作家和诗人引入并尝试运用其进行创作。这其中就有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受德语诗人里尔克提出的"诗是经验"的影响,冯至的《十四行集》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但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即在节奏、韵式、节拍等音韵方面进行了突破。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十四行集》是冯至将十四行诗进行中国化的成功运用,也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3.
对冯至产生影响的一大批外国诗人中,里尔克是影响冯至最深的一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德国时代氛围的感召,更因为二者心理结构和情结表征上的相通而导致的艺术趣味上的相似。其影响有三个方面,冯至在里尔克的影响下仍保持着其独特的审美个性。  相似文献   

4.
龚兰兰 《中文自修》2023,(21):47-49
<正>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诗坛,冯至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代表,鲁迅认为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十四行集》在诗歌创作上的探索与尝试,对中国现代诗学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冯至也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他对里尔克、海涅和歌德的诗歌译作堪称精品。他的墓志铭上刻着自己创作的诗句:“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这可以说是对冯至一生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5.
冯至的诗歌创作在1949年前经历了一次由“浪漫主义抒情诗”向“现代主义抒情诗”的巨大转变,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诗歌与四十年代的诗歌在主体精神的介入程度、描写对象和思想意蕴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在冯至留德期间,德语诗人里尔克以及盛行于当时德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对冯至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在冯至诗风转变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昆明相对民主自由的政治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重新唤醒了冯至已经沉睡了近十年的创作意识。受到里尔克诗是经验的理论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经验的积淀,冯至在宁静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昆明西南联大发现了由经验上升为诗歌的契机,特别是从昆明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中获取了诗歌的意象,创作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第一部《十四行集》。昆明和西南联大对于冯至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不迷信,我却相信人世上,尤其在文学方面存在着一种因缘。”[1]冯至由衷之言,确实道出了此中真谛。他和德语诗人里尔克(1875-1926)可谓天生有缘,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1926年里尔克去世前几个月,冯至在北大德文系读书时第一次接触到这位德语诗人的作品《旗手》(1906),即为其幽郁神秘的情调所倾倒,深有“意外的奇异的得获”[2],结下了这不解之缘。而延续此缘,是在1930年留学德国攻读德国文学艺术哲学的那几年。他读了里尔克的《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冯至。作为现代派诗人的冯至,其《十四行集》有着浓厚的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和里尔克式的神秘主义色彩,同时期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同样也充满了对“存在”的叩问和生命的沉思。目前学界对这篇散文的解读往往失之明晰,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如,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对这篇文章的解析:“整篇散文是一个‘游’与‘思’互动互补的整体。作者步入森林、草原、山谷,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为四位现代作家选集所作的序或跋,对朱自清、庐隐、丰子恺、冯至四位作家的创作,结合编选过程,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为四位现代作家选集所作的序或跋,对朱自清、庐隐、丰子恺、冯至四位作家的创作,结合编选过程,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分析冯至在四十年代发表的以《十四行集》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旨在揭示出浪漫主义这一重要诗学要义在其诗歌中潜移默化的嬗变,并以此来说明外国诗人及其诗学理论对冯至的影响。可以这样说,1920年代兴起的中国新诗中的浪漫主义在1940年代并没有消失,而是隐秘地被诗人们以现代主义的技巧和手法表达出来。诗人冯至的现代主义诗歌就是一个蕴含浪漫主义因子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2.
由于冯至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三部重要文学作品:《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也就具有浓厚的生命体验;所不同的是,冯至挣脱了存在主义非理性的孤独、绝望等现代“陷阱”,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人生命运的勇敢承担之中,这就使他作品里的生命意识显得温情而又安详,在新文学发展时期关于“意义探询”的主题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智性诗写作,把感性形象与哲理思辨完美统一,从而将中国现代新诗推向了智性化、现代化发展的新的历史高度.冯至与穆旦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智性抒情诗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冯至的诗歌以客观的方式、深蕴的哲理、朴素的意象自由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切感受与体悟,他清醒平和地面对生活的本相,给浮躁的诗坛带来沉思与淡远.穆旦的诗歌以充满矛盾的意象和自由伸展的主体意识描述了在现实生活中充满荒诞无奈的真实感受与体验,一生的创作都体现出理性思考的力量以及由此引发的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特殊性、合理性和艺术性,不能简单地据"形"论"形"而从语法形式上找到满意的解释。从词汇意义出发,从词汇意义的关系意义出发,从词汇意义的关系意义所形成的意义网络关系出发,才有可能从扑朔迷离的意义网络关系中理清诗句的头绪,才有可能提供坚实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并没有确切地给出“风骨”的定义,而是从“风骨”与“风”、“骨”的关系,以及“风骨”与“气”、“力”、“采”的关系中阐明了“风骨”的特质。本文认为对“风骨”这样有鲜活生命力的古文论术语,不能简单地以逻辑归纳的方式去定义,只能对其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小说家冯梦龙,深受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三言"是冯梦龙的主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精神。本文以"三言"为研究主体,主要阐述了冯梦龙与封建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以及冯梦龙表达叛逆思想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冯国璋是在袁世凯死后与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并列的早期直系军阀头目。在帝国主义采取分裂中国的政策下,北洋军阀各派都以列强为靠山。以英美为背景的直系首领冯国璋与以日本为后台的皖系军阀为控制中央政权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此过程中,冯国璋打击段祺瑞的内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日本的侵华政策,也反映其民族主义思想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春秋繁露》20多篇称引《诗经》,篇目主要涉及《大雅》、《小雅》、《邶风》、《卫风》、《魏风》、《周颂》、《商颂》、逸诗;多引用《诗经》原来诗句,带有较强的哲理性而少描述性与抒情性,注重《诗经》的"志"与"质";改易引用《诗经》部分字词或句序,为释文所用;引用《诗经》的一些诗句,进行阴阳灾异观点的阐释;客观上使严肃的论说文章增加了诗意和文采。  相似文献   

19.
脂砚斋批语中有关信息指明:脂砚斋的身份是江宁织造府中的书童,<红楼梦>原作者的伴读.脂砚斋对<红楼梦>原作者的家世生平、内心世界、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过程一清二楚.曹雪芹的友人都认定雪芹诗人、画家身份,<红楼梦>原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曹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