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伟  张梦军 《出版广角》2016,(10):38-40
英美文学在国内的翻译出版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英美文学作品国内译制的质量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严重影响了英美文学作品国内的传播效果和我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应该正视翻译出版中存在的翻译质量低劣、剽窃抄袭、重复翻译出版及选题混乱等问题,从译者素质培养、出版机构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层面采取积极措施,为英美文学作品的国内翻译出版创建健康的发展环境,促进文学翻译出版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出版数量以及图书馆馆藏数量逐年增多,中国文学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传播力不强仍然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最大痛点.中国网络文学欧美热为研究中国文学翻译出版"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引发我们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再度思考.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出版的关系密切,译者、出版、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翻译作品的社会存在状况。中国女性文学的对外传播是中国翻译出版活动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其出版和译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依据“翻译出版”理论,简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对外出版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出版的角度来探讨女性文学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如何选择翻译素材,如何坚持以受众意识为主,如何坚持女性主义翻译立场,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让世界听到中国女性的声音,以契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语国家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设中拉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图书在该地区的翻译出版有利于深化中西文化交流、实现文明互鉴。文章梳理了1920年至2022年间在西班牙语文化区包括西班牙及拉美地区的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等在内的6个主要西班牙语国家发行的中国文学图书,并依据馆藏数据,分别从译者与出版机构两个层面,考察了中国文学在西班牙语文化区出版传播的整体情况,进而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莫颖亮 《出版科学》2007,15(5):47-49
本文首先从语言普及度、文化渗透力、小语种写作和英语写作之间的差异以及翻译难度等方面,阐述了小语种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出版市场销售疲软的现状与原因;然后,从文化相似度和营销策略的角度分析了日韩文学作品在小语种文学作品销量普遍疲软的情况下异军突起的原因;最后,提出将文学作品与电影等媒体相结合,明确市场定位,以及利用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经典作品等建议,来改善小语种文学出版的销售情况.  相似文献   

6.
黄梨 《出版广角》2016,(2):44-46
翻译是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而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则是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有效地将中国文学译介至国外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学作品甄选、译者素养、翻译策略选择和翻译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析了当前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出版市场、翻译作品选材、翻译作品质量、出版营销以及读者反馈等维度,剖析葛浩文在出版场域中积累的各类资本及其转化机制,探究其如何利用资本转化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与接受。葛浩文翻译作品的海外传播实践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南,有助于深度理解文学作品在海外出版传播过程中的运行轨迹,为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擘画出一条明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以传播文化知识、振兴中华为己任,组建编译所,延聘文化名人主持,依靠高素质且文学素养深厚的编译队伍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出版了大量以小说为主的域外翻译文学作品,给中国文学带来新的气息.其以期刊连载、单行本、丛书为主的多种出版形式,适应了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为中国翻译文学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记者缪立平)7月6日至7日,由五洲传播出版社、西班牙三角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12中国当代作家及文学作品国际出版(西班牙语地区)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五洲传播出版社总编辑李向平对出版社和项目进行了总体介绍,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交流与合作司副司长陈英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出版处处长李智慧、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主任刘宪平和外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步等分别致辞,并对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国外各出版社代表表达了西班牙语国家和地区的读者对中国主题图书的热情,并分别介绍了各自出版社之前出版的中国图书情况,以及中国文学作品在西班牙、拉美地区的出版现状.研讨会的第二天是作家译者互动环节,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刘震云、麦家、李洱、刘庆邦、存文学等都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新作,并与汉学家、翻译家分别对作品的创作意图、主旨思想、翻译进展情况等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翔实地考察了纸托邦的诞生、发展、现状,研究发现,纸托邦起初是陶建、韩斌、汪海岚等海外民间译者顺应技术、经济、文化潮流而建立的网站,后逐渐发展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国文学作品海外出版和传播综合体。它在中国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出版和传播等方面呈现鲜明特征。它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集聚了众多喜爱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出版者和读者,以出版机构、非营利文化媒介的实体样态,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和传播发挥着一定的桥梁作用。它启示我们,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进程中,需要借力助推剂,开拓新路径,打造质优译本。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要建立创作意识、翻译意识与出版传播意识之间的联动机制。成功推进文学出版走出去,出版集团应与作者、译者及海外出版机构紧密合作,将文学作品的创作、翻译与出版传播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努力建构其联动机制,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翻译作品的海外接受。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作为当时出版界的“执牛耳者”,凭借专业的编译队伍和坚定的文化信念,出版了大量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近现代文化的健康发展.民国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以域外翻译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为核心内容,充分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并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出版特色,不仅为当时的文学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现代文学出版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法宁 《兰台世界》2012,(25):90-91
萧乾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知名记者,一生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及西方文学的翻译工作,他向国内的读者翻译与介绍了西方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撰写了300多万字的散文、特写及翻译作品等。萧乾在对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选择与探索上有着其独特的视角,其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就是出于对青少年及儿童作品的偏好,并且翻译这个作品也能为青少年做一些启蒙性的工作,很有现实与教育意义。因此,萧乾翻译的《莎士比亚故事集》在1956年出版后,就广受欢迎与热评,并在第二年重新进行了印刷。作为中国知名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文学作品翻译出版过程中,编辑和译者肩负着重要使命.文学作品翻译编辑和普通编辑的工作性质有所区别,其不仅需要担任传统的编辑工作,还要针对具体的翻译作品,加强与译者、作者的沟通.文学翻译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同时具备两种语言体系的编辑不多,所以译者代理编辑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5.
时世平 《出版科学》2011,19(6):52-54
包括诺贝尔文学作品在内的世界著名文学作品翻译出版,近年来在中国出版界得到广泛关注。但是,目前一些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文学翻译出版,使得翻译出版工作出现了粗制滥造的劣质化危机。文学翻译出版精品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摆脱这种危机,出版社要重新厘清文学翻译工作的性质,找准与作品内容、精神相契合的翻译者,在出版审批与监督上下功夫,以打造精品为工作标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对非洲文学的翻译和引入近百年之久,并在"十七年"和"新时期"之后出现过翻译出版小高峰,但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翻译出版的持续性、自觉性和主动性等都呈现总体较为零散、单一和薄弱的特点.非洲文学中国化的现状既是由非洲文学本身的语言多元和文学现状所决定,也受到中国文学翻译界对其观念偏颇所局限.非洲文学在造成中国文化语境中对世界文学版图重要单元认知遮蔽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化与"第三世界"文学的翻译出版交流提供了一个未来可深入开垦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阅读极为重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先后创办了一批文学图书出版机构,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其间对私营文学出版机构进行了改造,均为文学出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49年至1966年,我国文学图书出版数量经历了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变化,先后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文学图书,数量颇丰,汗牛充栋,这与我国当时社会背景有关,也是基于对读者喜爱程度的考量.在文学图书出版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国家层面开展了对古典文学出版与阅读的舆论引导,为文学出版与阅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8.
王红丽 《出版发行研究》2017,(10):109-111,90
以美国文学为主的北美文学在20世纪已经具有了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北美文学成为1980年以来我国译介和出版的重点.本文回顾了1980年以来我国北美文学翻译和出版经历的三个重要阶段及其特征,为读者和研究界提供了一个北美文学在中国的出版传播脉络.  相似文献   

19.
“文革”以前,江苏只出版过少量苏联文学作品。1973年起,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江苏承担了部分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书的翻译出版。在这个基础上,1978年开始少量翻译出版西方国家当代的文学作品,当年只出版两本书,一本是反映原日本北方四岛现状的《北方的墓标》,另一本是美国流行小说《钱商》。真正掀开江苏外国文学翻译出版历史新一页的,是在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相似文献   

20.
董乐山是著名的《西行漫记》的译者,在他数十年翻译生涯中为中国读者译介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可谓卷帙浩繁。董乐山的翻译事业曾几度受到打击,但每一次他都能坚强地站起来在翻译道路上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