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具有35项世界遗产的"世界遗产大国"。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的讲演中,又进一步提出了追求"和谐世界"的外交方针。为了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中国政府对内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对外大力开展文化外交,进而在其世界遗产政策中也注入了"和谐"理念。在中国,文化及文化行政往往是作为政治的一个方面发挥功能的。近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条约的前提下,中国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将各种文化重新定义和建构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动向。中国作为2007-2009年度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成员国,正在推动其具有"和谐"理念的世界遗产政策,探索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和谐世界"中的地位,因此,非常重视国际协作。但中国主张的"和谐世界"理论对其他国家而言,未必就是构筑均衡世界的灵丹妙药,这一口号对其他国家的意义也未必相同。  相似文献   

2.
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它为影视剧艺术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丰厚滋养.本文结合一些优秀的影视剧创作实践及文本,主要从"精神价值"、"故事资源"、"文化符号"三方面探讨了影视剧艺术创作开掘、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多种情形.  相似文献   

3.
刘志锋  谢振凯  周强 《大观周刊》2012,(43):141-141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相似文献   

4.
考察中国当代农民文化的建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文化的建构,电视节目文化的作用力不可低估.电视节目在现代性感知、法制观念、民主意识等多个层面塑造了中国的农民文化,推进了中国农民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主流大片中建构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这对于主流大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电影国际形象的确立,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别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建构、文化氛围的创造与"二次创造"、主流历史的正面表述、故事与人物载体、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视觉传播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话语权缺位使得西方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正当其时。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有资源、能力和勇气发出"中国声音"。通过丰富话语内涵,凝练话语品牌,加强国际对话,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建立一个中国化、世界化、当代化的中国话语体系,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国际文化的多样化联合。  相似文献   

7.
一、活动意义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澳洲行活动通过民俗歌舞表演、图片展览、民间艺人现场制作展示、民族饮食及民族土特产品展销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民族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让澳洲人民充分感受中华民族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中国传统绘画蕴藏着中国灿烂的文化精神,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民族自身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绘画入手,着重分析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进一步阐明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的同时加深对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底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和他们所处的城市是怎样一种情态?我们对于一所陌生的城市总有着不同的"想象",而"电影"能够很好地化解不合理的"想象",是我们观看城市的全景天窗。城市与电影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赋予电影想象力,并激发它的活力,而电影则可以用独特的视角去认识、理解并剖析城市文化。学者和艺术家们曾从文化、交往、艺术、空间等角度思考过城市化发展如何给人类自身带来重大影响,而"华莱坞"这一概念的提出,为全球化语境下华语电影的生产和制作、华语电影理论研究等打开了新的思考之门,鼓励国产电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华莱坞"电影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的建构与重现,是世界了解中国城市的另一扇窗口,透过电影展现文化的方式来让全世界华人乃至其他国家的人了解中国的城市文化、中国文化,可以很好地弥补文化断裂所带来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孟建 《现代传播》2001,(1):23-31
加入WTO,中国的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影视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机遇与挑战中,中国面临着的决不只是影视工业经济形态的巨大冲击,在文化领域,也将面临着"文化帝国主义"的巨大冲击.这一问题,不论从经济形态,还是从文化形态,都需要我们极其关注.本文对存在于世界影视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影视的"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认为,美国影视的"文化帝国主义"在文化形态上集中地体现一、对影视本性认识的根本性偏差,导致了美国影视的唯经济主宰;二、对高科技变成人类图腾的迷狂,导致了美国影视堕入滥用技巧的误区;三、对悠久历史文化的嫉妒,导致了美国影视呈现出极度的扩张欲望.针对愈演愈烈的美国影视"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本文不但论述了法国率先提出的"文化反弹"理论,而且就"文化反弹"理论在影视界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影视界的影响,进行了对策性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中国应当在三个层面上来确立自己的影视文化战略在影视文化观念形态上,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文化帝国主义"侵略的一面,也要充分认识到21世纪信息社会"世界文明"地图显示出来的文化沟通大趋势;在影视机制运作层面上,要尽快建立与世界影视工业接轨的市场运行体制;在影视的具体操作层面上,要在市场研究、影片创作、影片制作、影片发行的所有营运环节中,体现出中国影视产业体系的国际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2):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  相似文献   

12.
张爱凤 《新闻大学》2012,(3):100-105
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看,在中国,微博的崛起和发展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文化事件。在当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阶级政治理论已经过时,以文化身份、个体欲望、多元价值诉求为核心的文化政治既显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活跃在微博空间。微博重新建构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权力关系,那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被忽略、被压抑、被定义的弱势方依靠话语"释放"和"聚合"的力量,对权力关系的强势方发起了挑战。这种嵌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文化政治一方面释放了大众传播时代被抑制的大量平民话语,在某种时刻成为社会压力和矛盾的减压阀,另一方面也对宏观社会政治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楠 《今传媒》2015,(3):63-64
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消费文化时深受西方批判性研究体系的影响,也主要采取批判取向,体现出强烈的精英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但西方消费文化理论与中国的本土问题和本土经验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和脱节,如果直接挪用西方学者的学术概念和理论,而忽视了中国的现实语境,往往会陷入“水土不服”的误区。只有将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的建构过程历史化,了解其不同阶段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和逻辑线索,才能真正有助于中国本土的消费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的倡议为不断推进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时机,中国文化的推广是一项长期、繁杂的工程,其传播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环节,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完善,国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制定系统的文化推广战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中国文化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合作发展中,努力向世界真诚、真实地展示中国的国情。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保持发展势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会有质的飞跃,创造出更多世人喜爱的优质产品,体现中国的文化和精神。中国文化"走出去"表达了中华民族推进各国文化交流交融的美好愿望,也顺应了丰富世界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要求。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在坚持自己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文化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圈、共同语言、民族国家、地方性等不同意义上的多元文化已经通过电影文本、电影生产与传播等形成了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建构既具有权利差异又在诉求平等交流的秩序关系。在这种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国电影文化虽然通过大片战略、跨文化合作等方式参与其中,但中国电影文化的主体性、中国电影文化作为多元文化格局中建构者的主体轮廓和主导诉求依然模糊。中国电影文化应从全球电影文化多元格局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建构战略,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参与多元文化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16.
蓝斌 《兰台世界》2006,(7):28-3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政治、思想和文化的结晶,有其自身的特征。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特征进行探讨,我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我们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韩流"不只是单纯的大众文化娱乐现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商品、特别是文化商品的输出始终伴随着文化因素的传播。随着韩剧在中国的热播,内在于商品中的大量文化符号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显然不利于我国自主文化的建构,对此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时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传承、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伦理、道德、文化、理念,培养兼备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代代新人,是高校图书馆人理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图书馆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摆在高校图书馆人面前的现实课题。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身体不仅是一个生物存在,更是一个社会文化建构。本文以中国当代影视文化中的"身体意象"为研究对象,输理其发展的基本历程,并从藏于身体之后的反思来对身体叙事中的身体意象进行探讨,揭示其中的思想文化内涵,以促进对中国现阶段影视文化种种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韩晓松 《大观周刊》2012,(18):25-26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图腾,是中国最神圣的动物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最早的图腾到雨水神再到帝王的象征,龙这一形象在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始终是一个吉祥、强大的象征。本文从宗教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出发,探讨了是龙这一图腾形象的形成历程以及这一信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