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当下的形意拳传承正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研究从文化遗产理论出发,运用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从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3个层面对当下形意拳传承机制进行分析,以探究形意拳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形意拳传承通过“见景见情见精神”的记忆重塑增加形意拳时间延续和空间认同的认知维度;通过“见人见拳见生活”的价值重构扩大形意拳功能范围和影响领域;通过“见众见智见和谐”的秩序重建规范形意拳传承中的理念与行为。记忆重塑、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为形意拳搭建起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桥梁,为形意拳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考,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尽管形意拳的实战技法已基本失去了意义,但在迎合现代人们对健康人生的强烈的追求方面,与太极拳、八卦掌、少林拳一样体现出简单而实效的健身价值,并在我国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中医学、生理学、心理学三个角度,来探讨形意拳锻炼的健身、健心价值,为形意拳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发展提供健身理论,进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等,从经济学、体育学等视角探讨明清晋商对山西形意拳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厘清了晋商为何选择形意拳;晋商及其商业发展的产物镖局、镖师对形意拳传人、传承氛围、技术与理论的创新、拳种传承地域与传播效果、拳种风格与特点、传承制度与文化构建等产生的影响,以期促进地域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相关传统太极拳与文化学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创新的理念的指导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基础都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实现飞跃。传统太极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理论博大精深,主要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传统养生学、中医学等其基础理论。传统太极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定慧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传统太极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等众多思想也正是中国炎黄子孙所长期追求与寻找的传统文化思想。然而,传统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深受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练习太极拳,它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5.
形意拳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击性和健身性两种属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身、修身养性的全民健身体育项目。在社会转型时期要保护、传承、延续形意拳文化的特性,需要学习、借鉴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经验,丰富和推动形意拳文化的理论研究,积极参与国际体育大舞台的竞争,显示形意拳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走一条民族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分析晋商文化对山西形意拳文化传承与制度构建的影响,结果认为:晋商文化是形意拳发展、创新的母体文化,经晋商文化诠释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成了形意拳传承与管理的文化底蕴,晋商文化的商业性、创新性、本土性等促进了形意拳传承的制度建设.这些研究对现代形意拳的传承与开发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形意拳被列为中国四大拳种,与少林拳、八卦拳、太极拳齐名.但令人惋惜的是作为形意拳的起源戴氏心意拳却渐渐的淡出众人的视野,不为众人所知.虽然众多学者都深入研究过心意拳与形意拳的渊源,可是却没有多少学者谈及戴氏心意拳的发展.虽然政府对祁县戴氏心意拳纳入非物质文化,但他的推广却不是很理想.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对山西省戴氏心意拳的发展现状调查分析,通过对心意拳的历史传承、拳术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的理论渊源就是整个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深深影响了太极拳技术,太极拳技术反过来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直观反映.练习太极拳可以更直观地体悟中国文化,是太极拳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喜欢的根本原因.因为它不仅集竞技、技击、健身于一体,还在技术技法中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的精髓.因此,传统文化的流失是阻碍太极拳的生存与发展对最重要的危机之一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教学教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卫东 《体育世界》2009,(12):85-86
太极拳运动不仅是一种积极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健身手段,也是一种陶冶性情、追求和谐的高雅文化。本文对太极拳的教学方法进行论述,试图将传播太极拳文化与学习太极拳技术有机结合,体现以文化传承带动技能学习的新理念,为优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提供指导和理论参考,并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普及太极拳运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凯 《武当》2023,(10):94-96
本文以太极拳为例,探讨了武术套路的起源与发展。通过文献分析和资料调研,总结了太极拳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套路的演化和变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发现,太极拳套路的演化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密切相关,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对武术文化和现代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目的:探讨武术套路的起源与发展,以太极拳为例,分析其演化和发展历程,总结其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为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进行反思。提出:(1)强调民族立场,深化太极拳文化研究与理论阐释,构建太极拳文化学术体系;(2)扎根中国大地,全面打造太极拳文化品牌并宣传推广,搭建太极拳文化服务平台;(3)强调立德树人,全面开展太极拳文化课程与教学改革,重建太极拳文化教育体系;(4)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振兴太极拳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建设太极拳文化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陈氏传统门规戒律等进行深入剖析与总结,并结合陈式太极拳动作技术特点所蕴含的教育和修身价值,总结出陈式太极拳运动的教育修身功能,旨在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并推动陈式太极拳运动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田野调查、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从传统武术视野下审视散打的发展。研究发现,气、桩功、整劲、短打为传统武术的技法特征,与散打腿法具有很好的互补效应;提出了散打应从武术基本功、传统武术短打、传统武术拳理三方面入手改进的建议。通过传统武术与散打的融合升华散打文化,有利于调节武术界长期对散打发展的诸多争议,促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功夫",以浓郁的武术散打文化意蕴更好地传播于世界。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与音乐相结合,更好地彰显太极拳的自身魅力,突出太极拳特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教学实践等方法对太极拳和音乐结合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节奏吻合是太极拳与音乐结合的重要内因;太极拳与音乐结合对太极拳演练有积极效用。在此基础上对选择太极拳配乐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作为一项武术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任何体育项目都有一定的文化涵义,但没有像太极拳这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点和民族色彩。它的起源、拳理、技击原理、以及锻炼方式、锻炼价值都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试从以上几点对其之间的渊源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王伟 《中华武术(研究)》2020,(1):118-120,74
太极拳话语是“中国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微言大义表征核心概念,以太极文化指引精神内涵,通过辩证思维表达太极拳理念,通过象征比喻描述动作要领。提升太极拳对外译介的话语影响力,应遵循民族性原则,通过音译、直译的话语策略,传播太极拳的特有概念;遵循语境性原则,提供合适语境,深度阐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遵循适切性原则,关注话语符号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康 《中华武术(研究)》2020,(4):106-108,101
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体育存在一定的耦合联系,耦合联系是需要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下达到内部要素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问题的基础上,与学校教育的发展进行耦合构建,利用耦合联系探讨职业院校太极拳教学与学校教育耦合发展的优化途径,从而使太极拳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是当今世界武术类运动中协调性最强的项目之一,练习难度非常大,很多人数年习练不见寸进,关键在于对太极拳松功的理解和掌握不得法、不全面、不到位,本文从理念、原理、方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太极拳松功的核心要义,旨在对太极拳爱好者提升功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创造并发展起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且具有较好的健身医疗价值和社会功能。高校的太极拳教学,能弘扬国粹文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身心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新时代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弘扬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为背景,以武术发展成为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为契机,为普及太极拳知识、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太极运动、宣传太极拳文化,从学校太极拳发展的现状入手对太极八法五步在中小学推广的阻碍和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