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当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时,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他们的有时只是一条短信、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馒头。令我感动的是,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很多记者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行为,为自己平时的斤斤计较、抱怨牢骚感到惭愧,为以前和同事闹的矛盾感到抱歉,为自己的付出太少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2.
《声屏世界》2008,(8):26-26
当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时,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他们的有时只是一条短信、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馒头。令我感动的是.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很多记者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行为,为自己平时的斤斤计较、抱怨牢骚感到惭愧,为以前和同事闹的矛盾感到抱歉,为自己的付出太少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3.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50-51
当记者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者,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  相似文献   

4.
记者是官否?     
想到“记者不是官”这个问题,缘于几年前在某县的一次采访。记得那是一个部门在开总结表彰会,主管县长也到会了,主席台上济济一堂。可能因为我是地区下来的记者,在报社又有个主任的头衔,人家竞生拉硬拽地把我也推到主席台上坐下。主席台上有烟有茶,坐得也宽松,可我硬是感到浑身不自在。后来我借出去方便之机,在主席台下面和电视台的同行们坐在一起,这才感到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不由得宽心地舒了一口气。于是,我便想到了这个问题:记者是官吗? 查《现代汉语词典》,记者本是“通讯社、报刊、电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可在现  相似文献   

5.
我从小就对当记者抱有浪漫幻想:可以走南闯北,多么好玩;文章见报,有名有利;见了朋友,似乎也很荣耀。因此,我的终生目标便是:搞新闻。抱着这种不太客观又不太纯洁的想法,我开始圆自己的记者梦。然而,理想和现实往往会有差距,对于我来说差距更大。论文化,当时我根本够不上初中水平;论工作,我是一名汽车驾驶员,司机与记者是两种不同的性质,论条件,军营生活相当紧张,起床、熄灯、吃饭、出操,全得按点来,归属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报纸写稿。星期天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这一方…  相似文献   

6.
大约是2000年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订阅报刊杂志时,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杂志:《中国地市报人》!我感到很欣慰:呀!这是自己的杂志,作为一名小报的编辑记者,多少年来就盼望着有这样一本刊物  相似文献   

7.
黄富峰 《现代传播》2006,(5):142-143
一、大众传媒伦理的研究方法大众传媒伦理研究应定位于一种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应用伦理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对于专注于语言和逻辑分析,而不介入现实生活的分析伦理学派而兴起直面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新的伦理学研究范式:“在历史的背景之下认识‘应用伦理’,我们应当首先将它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范式来把握。……广义的‘应用伦理’就是本文前述的那样一种新的直面现实、关注现实、引导现实的伦理范式”。①它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应用伦理学必须进行双向批判:既要反思、批判现实和潮流,又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出发点,在批判反思现实和时尚的…  相似文献   

8.
节日里看了一个关于中学生组织课外文艺活动的电视报道。看得正带劲,没想到一个话筒伸到一位拉大幕的同学面前:“你感到拉大幕这件事与其他同学相比低贱么?”——这位记者怎么这么个水平!——家人在一旁忿忿不平,我的耳根顿时红了,为我的这位小同行而感到羞愧。我真担心记者的问话刺伤了那位同学的自尊心或对他的行为产生误导。还好,拉大幕的同学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是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还是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屑于回答,我不清楚。值得庆幸的是,回答者精神饱满地说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自己参加社会活动所受到的教育。 后面的节目我不知演了些什么——那位记者的话筒一直在我的眼前晃动。 记者的提问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问,它要求记者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问题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有人在采访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时,为了保证采访有效,决定四不问:纯粹礼节性的问题不问,观众能够猜出的问题不问,过于宽泛的“大”问题不问,别的记者问过的问题不问。结果使萨翁乐意接受采访,报道也出了新。关于提问的艺术性还有很多很  相似文献   

9.
大约是2000年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订阅报刊杂志时,突然发现了这样一个杂志:《中国地市报人》!我感到很欣慰:呀!这是自己的杂志,作为一名小报的编辑记者,多少年来就盼望着有这样一本刊物,一本属于小报编辑记者的“时代杂志”,今天终于看到了这种读物,她开辟了一个专门属于基层新闻工作者的阵地.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几年来我读了几本新闻学专著,又通过采写实践,使我对新闻报道兴趣更浓,不知咋的,竟做起了“记者梦”。请问,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国家正式记者? 甘肃靖远 路飞路飞同志: 你在当通讯员之初,就有当记者的强烈愿望,这说明你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的人,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但是,从你给我信中说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必要对你的想法加以引导,以便使你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轻装前进。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家村办工厂,一位农民谈到他们刚建厂时,来了一位记者,说是要写他们艰苦创业的文章,并委婉地陈述了自己生活上小小不如意之处。于是,这位记者在辞行时,大包小囊,满载而归,工厂却为此付出了一千多元。那位农民先前并没有接触过记者,这件事无疑给他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做为未来记者们的同行,我是维护记者名声的,可是,面对这无可辩驳的事实,我感到了任何辩解都是苍白  相似文献   

12.
2008年7月,走出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校门的我成为解放军报社记者队伍中的一名新兵。如同4年前我初次穿上军装时所感到的欣喜与神圣,来到军事新闻工作的第一线,我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将从此与文字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13.
怎样搞好城市建设报道?这确实是个太大的题目.作为记者,我跟城市建设打了13年的交道,这一行容易让人感到疲惫,我是知道的;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有多难,我也明白.所以,我要从心底冲自己喊上一嗓子:保持住记者的姿态!  相似文献   

14.
什么样的能力对记者最重要?我认为是思考能力。 当记者的都想采写出能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新闻作品。所以相当多的记者在工作几年之后,经常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这个问题对有十几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记者尤其迫切。讲经验和采写技巧,多少也有相当的积累;讲有点影响的新闻作品,多少也写了一二篇。但往往在这个“时节”,他们都面临着寻求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挑战。作为这类记者群体的一员,我愿意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一下怎样不断地“否定自己”、“创新自己”。 (一)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关键要  相似文献   

15.
为正义,为理想,为良心! 回想自己10多年的记者生涯,那一次次惊心动魄的采访过程,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新闻故事,困扰着我,也让我在一次次磨砺中,愈发坚强起来. --记者,就是要直面威胁和危险,不畏惧恶势力,将伸张社会正义作为工作动力和成就感的最大来源.  相似文献   

16.
记者有多种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润时以风格作为分类依据,把新闻记者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和“学者型记者”。艾丰在一篇文章里,认同这种分法,同时也谦虚地承认自己算学者型记者:“有人把我归入第三类。我感到很光荣,不过同时觉得不甚够格。”艾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学者型记者”论题作过进一步阐述:“学者型记者又可分两种:一种,注意新闻实践和新闻理论的结合,着力于新闻学的研究,是记者兼新闻学者;一种,注意研究所报道领域的问题,着力于某个专业的研究,是记者兼专业学者。学者的直接表现,就在于他有这…  相似文献   

17.
一位记者同志告诉我,有一次他访问一位基层干部,请他谈一件事情。开头,这位基层干部谈得兴致勃勃,可是后来呢,他越谈越没有兴味了,最后竟然是应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嫌记者光听不记。在他看来,记者不记,就是不听,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委召开的布置中心工作的会议上,有位记者去参加了,可是在会上他光听不记,这使参加会议的人感到诧异,使主持会议的同志也感到有点不满意。可见,在社会上,记者的“记”,被人们看作是  相似文献   

18.
早年我在浙江西部的一家县级党报当记者,2008年成为《中国环境报》一名驻地记者。作为一名国家级专业媒体记者,我总想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恰巧这一年开始,《中国环境报》开展风格年活动,鼓励驻地记者采写提问式深度报道,我就将此作为主攻重点,相关报道近几年来获得一定好评。回顾几年来采写提问报道的体会,我大致经历了"提不了问题、问不到点上和向善于提问努力"三个过程。提不了问题开始采写提问式报道,还真的一下让我迷惘了——不会提问!因为没有这方面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在县级党报当记者的时候,跑的是领导会议线,到了现场就有领导讲话稿、背景资料、新闻通稿等,几乎不用采访,就可做成一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有不少记者写不出既生动又有深度的新闻呢?除思想水平、采访作风的原因外,就是写作技巧差,苦于缺乏表达能力。主要是缺少点文学修养,需要有点“文艺细胞”。有的记者往往是理不屈,词早穷了,写来写去就是那几句话。我发现,搞报纸工作的人,除副刊编辑和常写报告文学、通讯的记者外,多数记者文笔不活,这几乎是记者的“职业病”了。我自己当了十几年记者,就深深患了这种病,常常苦恼,不得解脱。这种“职业病”在报人写给报  相似文献   

20.
对得起手中的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7月 ,我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进入解放日报 ,成为党报的一名经济记者。回想自己所走过的历程 ,我的切身体会是 :选择了记者这个职业 ,我感到自豪 ;进入解放日报这个大家庭 ,我感到幸运。我的每一步成长、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报社的培养记者是一个忠实地记录历史 ,忠实地为社会进步呐喊的崇高职业。自己9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以及耳闻目睹前辈同行们的种种业绩 ,使我深深地认识到 ,永远保持记者的本色 ,永远保持职业激情 ,是当好一名记者的可贵素质。记得在大学读书的时候 ,老师就曾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神圣职责作过深入阐述 ,我也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