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读完课文《推敲》后,同学们明白了: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有关古人推敲的故事还有许多。王安石改绿相传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在原稿上曾经对绿字  相似文献   

2.
豆豆 《阅读》2006,(3):9-10
春风又绿江南,春水又涨清池.蔷薇又卧晓技.芍药卫含春泪。让我们跟着小书虫一道踏上开往春天的地铁.在生花够笔中感受春天的烂漫。[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戏有戏“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这些诗词曲文的“眼睛”,是指一句之中或一篇之内表现意蕴、揭示本质的特别精采的字,句、段而言.它是体现文章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关键,是作家反复体验生活、推敲文字的结晶.古人有的把它称作“题窍”(唐彪),有的把它叫作“眼目”(司马迁),我们不妨用刘熙载的说法,就称之为“文眼”.  相似文献   

4.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他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多种才能,却屡试不第,终身未曾做官,始终是布衣。但他未能沿着辛派词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的豪放刚健的新风格之路走下去,却以一个依附于统治阶级的清客身份的词人出现,承袭了周邦彦的词风,崇尚雅词,反对俚词,刻意追求形式,讲究词法,推敲声韵,尤其注意雕琢字面。正如张炎在《词源·字面》中所说:“句法中有字面。盖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  相似文献   

5.
一、字词句教学应逐字落实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三者是无法分割的。教师讲解课文,要从字(词)入手,分析每个字(词)在古代和今天语言环境中共同的与不同的性质、意义,区别其词类的归属,辨析其语法关系。由字及词,由词及句,逐层突破,领会全句。如果不能做到逐字落实,就会影响对课文的正确理解。《指南录后序》首段有这样一句:“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前一个分句说,国家的事态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我当然不应当顾惜自己了。后一个分句,如果照课文注释(按:指陕西省高中试用课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学校倡导的“绿色”课堂,是在师生心灵对话中充满人文关怀和智慧,连接学生生活,实现心灵成长的生态课堂。“绿者,自然也,无为也。”顺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激发个体生命的鲜活,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绿”,自然状态下的绿色,才是有生命的。作为校长,在认真拜读了67位教师11月4日现场听课的作业后,我寻找到了教师心灵深处的“绿”。一、课程资源观发生了群体性变化在诊断性作业中出现很多的一个词是“生活”,很多老师从“联系生活”、“向生活延伸”、“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这个角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体育有悠久历史,但过去一直没有用“体育”这个词。“体育”一词是外来的,据笔者看到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二十世纪始,是由日本传来的。清末,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日本求学,仅1901~1906年间,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学体育的为数不少。从现有资料看,仅四川一省,当时毕业于日本大森体育学校(又称大森体育会)的就有10几人。他们回国后带来了“体育”这个词。在我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光绪30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一、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此;……”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了“体育”说:“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我国的留日学生回国后,不仅带来了“体育”这个词,并且还创办了许多体育学校和团  相似文献   

8.
沈开木先生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以下简称“沈文”)一文中说: “当一个短语不是主谓短语的时候,一般地说,“不”字的否定范围在“不”字后面,常常是从“不”字后那个词开始,到动词的宾语为止。即是说管到逻辑宾语为止。 “在‘不’字的否定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否定中  相似文献   

9.
一、控制论简介控制论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意思是“掌舵人”,词义很普通,但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对它发生过兴趣。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把操纵船的技术叫做控制论,后来他又转意应用,把控制人的技术叫做控制论。法国物理学家安培的思想更加活跃,他把管理国家的技术叫做控制论。到了本世纪四十年代,维纳借用“控制论”这个词,发表了闻名全球的  相似文献   

10.
汉字四点底,指的就是“煮無燕馬羔……”字下的四点——“灬”。四点底在《中华大字典》里作为一个汉字收入,音biao,释为“烈火也”。这是引自《类篇》的解释。然而该书又引《集韵》、《正字通》的解释说,是“火”字的变形。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想去考释“灬”这个字是“烈火”的biao,还是“火”字的变形,我们只想把它作为汉字的一个构件,探讨它的来源及发展变化,使人们对它有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列宁论托尔斯太的文章时,我们常常碰到“托尔斯太主义”这个词。对这个词的含义、概念有不同的理解。那么,什么是“托尔斯太主义”?它的内容是什么?产生在什么时代?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 列宁说:“托尔斯太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内容,正是这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的思想体系。因此也就有禁欲主义,也就有不用暴力抵抗邪恶的主张,也就有深沉的悲观主义调子……也就有对‘精神’、对‘万物本源’的信仰……”。(《列·尼·托尔斯太和他的时代》) 概括起来说,托尔斯太主义的内容包括:“不以暴力抗恶”、“人类爱”和“道德的自我修养”。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相似文献   

12.
读划通读——感知语言;细读——解决问题;赏读——感情体验。使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体会到春天到来时一幅桃红柳绿、万物复苏的美景。在读中勾划出文中表现春天特点的词语:“吹绿”、“吹红”、“吹来”、“吹醒”、“轻轻地吹”、“细细地下”,让学生读、划结合,来进一步认识春天到来时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感受春风轻柔、春雨细如牛毛、飘飘洒洒的美。  相似文献   

13.
候鸟迁徒     
小乔 《阅读》2023,(77):20-23
<正>秋高气爽,北雁南飞,又到了候鸟迁徙的季节。当你抬头看见“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雁阵时,是否思考过它们是在跟随着谁的指引,又将要飞往何方?“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著名导演雅克·贝汉在纪录片《鸟的迁徙》中如此说道。让我们在一堂科学课上走近这个伟大的“承诺”,看渺小的鸟儿如何穿越万水千山,抵达故乡,书写生命的奇迹。  相似文献   

14.
这一天,快乐小子信步来到一片绿树林,看见入口处三个大字“快活林”,不禁兴致勃勃。还是来摘几个智慧果尝尝:有一位老农挑着两只空担筐从城里回来,走到一座独木桥上,恰巧碰到一个小学生迎面而来,桥太窄了,两个人没办法通过。老农心想,小学生要上学,让他先过吧。正打算往后退,不料后面又来了一个小孩子,也急匆匆要过桥,老农被夹在两个小孩子之间。现在请你来想个办法,让他们过桥好吗?1过独木桥来猜猜,下面这个图里藏了几个字:2猜字“传奇”号游轮即将出国远航。海员小磊的妻子得知消息马上给丈夫写了一封信,问他要去哪个国家,多长时间回来,“…  相似文献   

15.
小学一年级,是一个人的启蒙时期,掌握正确的汉语知识,对今后影响极大。字、词、词组又是学习现代汉语的基础,对学好汉语很重要。因此,我们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注意字、词、词组的区别,使学生正确掌握汉语基础知识。黄伯荣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中,给字、词、词组的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他说,“字是记  相似文献   

16.
“皇考”一词常出现在各种古籍文献中,《离骚》中就有“朕皇考曰伯庸”一语,对于此句中“皇考”的释义,学界多有不同的解释。通过对“皇”字与“考”字在词中的意义、“皇考”一词的指称对象,以及其发展演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此词。  相似文献   

17.
王黎阳 《阅读》2006,(10):28-29
就这两样再普通不过的道具.就能完成从未听说过的“听”字魔术?我们半信半疑。赵老师先在白纸的中央画了个圈,接着让李杉杉上来,“在纸上随意写个字,但必须写在圆圈内。”赵老师讲述着要求,“写好了到门外叫我。”说完,便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过了一会儿,李杉杉写好了,赵老师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拿起李杉杉折好的长方形纸条,又对折了一次,变成一个三角形,  相似文献   

18.
一、思维复杂化的必然趋势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思维的发展、个人能力的提高当然也不例外,摩尔根说:“种种事实表明,人类的某些观念、情感和愿望是逐渐形成而后来又有所发展的.”(《古代社会》)思维复杂化必然导致语言的复杂化.“人类的语言似乎是由最粗糙、最简单的表达形式发展起来的.必然是先有思想而后才有语言;同样,必然是先用姿态或手势表达语言而后才有章节分明的语言,正如卢克米修斯所隐约提到的那样,单音节先于多音节,而多音节又先于具体词汇.”(摩尔根《古代社会》)就汉语的演变来看,从复述事物外形特征的象形字到具有抽象意味的指事、会意,再到形声字;从一词一义到一词多义,用法不断分化,分工越来越细;语法从简单的关系构造到复杂的关系构造.虽则我们不  相似文献   

19.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容易受教材上课文的局限,出现“课文中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现象,甚至完全忽视学生知识水平的现状,企图把每一篇课文从字、词、句、段等方方面面向学生进行解读。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教就是为了不教……教就是要教学生不会的,学生已经会的何需再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