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民营出版工作室”的功能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事印刷、复制、发行的民营企业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其法律定位却没有变。这就由此出现了"民营出版工作室"现象,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笔者认为,应根据现阶段新形势新情况对"民营出版工作室"进行定位,明确允许其进入出版内容策划领域,定名为"民营出版策划公司",并纳入出版管理范畴。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对出版性质认识的历史轨迹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出版性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将出版视为"政治工作",同时又明确出版属于"文化事业"、 "经济事业";到将出版看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再到重新认识到出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的历史进程.对出版性质的认识是与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后基于对出版性质认识而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出版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来,数字出版大潮兴起,于是做传统图书出版的开始坐不住了,一边惊呼"狼来了",一边拿图书销售数量下滑来吓唬自己。其实,数字出版有那么可怕吗?不然!在我看来,这更像是数字技术商们编织的一个美丽童话。当然,我丝毫没有否认数字出版的先进性与划时代意义的意思,它所展现出来的美妙优势,确实是传统纸质出版所不能企及的。比如:  相似文献   

4.
徽商"贾而好儒",热衷书籍出版,为明清书籍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儒"的追求,培育了文化自觉,他们不仅热衷书籍收藏与出版,还资助官府和士人的书籍出版。此外,他们编印出版商业书,极大地推动了明清商业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军 《编辑之友》2011,(9):17-20
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出版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是出版产生、发展的源泉和"孵化器",出版是文化风貌的呈现和"风向标"。对于出版的认识,以往我们仅仅将其视为文化传承的工具,而没有将出版作为一种文化本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日本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过程中,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本文对互动式网文平台、读者参与式网络出版平台、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三类日本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日本出版社通过自营网络平台,收集读者阅读意见从而提升纸质书发行量与发行效果;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由"以内容为核心"转向"以用户服务为核心",通过社交化社群运营、会员参与策划等方式为用户提供跨行业的"融合性服务",实现"内容+产品+服务+情感链接"的多元融合性产业链,赢利形式走向融合与多元.  相似文献   

7.
开放存取期刊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李武 《出版经济》2005,(1):55-57
"学术期刊危机"的产生已经使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而电子期刊的问世和普及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出版商之所以能控制学术期刊出版市场主要是因为学术期刊不同于普通商品市场,它具有一些很特殊的性质.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提倡"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但这种出版模式最终是否解决"学术期刊危机",能否创建一个真正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学术传播体系,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时代的技术特征和运作基础是社会的数字化平台,既往的一切信息、资源、物流、人员等基础性元素都将在这个平台上得到重新梳理、编码乃至整合,进入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时代变动背景下的出版产业定位会直接决定出版人才的培养问题。出版的知识管理职能和软实力使者地位要求出版人才的责任感和全局观,出版的应用学科性质又决定了出版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通才度。要"将"不要"匠",过往"大家"参与出版繁荣的历史告诉我们,按照"成人才"和"达通才"的高度来开展出版人才培养,是确保出版产业兴旺的不倒长城。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大背景下,出版产业也在寻求自身的发展途径。一些企业通过在一定地域聚集,逐渐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然而与文化创意产业园蓬勃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出版产业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聚集。而且,出版创意产业园更多地表现为"产业园",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创意"。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以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为例,通过分析其发展现状及特点,探析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机制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找出版创意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兵  蒋海鸥 《出版广角》2021,(20):6-8,51
"双减"政策对我国教育格局影响深远,同时也为教育出版带来新的机遇.占据教育出版领域半壁江山的教辅出版,应当通过整合教育出版资源,创新教育出版产品,完善教育服务链条,厘清"变与不变",构建教辅出版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数字图书实行书号管理有益于数字图书国际交流、图书馆管理、国家数字出版政策的制定、数字出版行业数据的统计与研究等,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国际社会也需要制定一套新的数字图书编码标准来适应当前数字图书书号管理的需要。当前,"电子书"一词在我国的使用较为混乱,时而指数字图书阅读器,时而指数字图书本身。在英、美等国没有这一问题,电子书就是"e-book",电子书阅读器是"e-reader",很明了,不易混淆。为了不产生歧义,本文使用"数字图书"这  相似文献   

12.
时光荏苒,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来检视深圳的出版产业,发现昔日的光辉不再。而这种尴尬的地位,是由深圳出版产业近十年来乏善可陈的平庸作为造成的。而深圳出版如能克服发展"瓶颈",一定能杀开一条"血路",在"后花季雨季"时代再续辉煌。  相似文献   

13.
谈谈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编辑的要求是侧重于"博"还是侧重于"专",这是长期以来出版界和编辑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的论者比较强调编辑的"专",主张培养"学者型编辑",而另外一些论者则认为,编辑所承担的稿件五花八门,涉及不同学科,因此不能过分强调编辑的"专",编辑应更强调其"博"和"杂"。由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在出版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在出版内容提供与数字出版结  相似文献   

14.
《出版管理条例》在界定广义"出版"概念时明确包括"发行",而"发行"在《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中被界定为"销售",使用的是其语词解释的狭义。那些不"销售"的"出版物"的一部分被界定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置于《内部资料出版物管理办法》管理之下,其余则没有明确地受到界定,留下了出版管理的"漏洞"。这个"漏洞"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下,造成网络中海量的货真价实的"出版"行为不能受到监管,并带来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主张在数字化网络环境中使用统一的"网络传播"概念,以便在全新概念下建构有效、适度的网络管理体系,或许可彻底破解目前网络中"出版"管理,也是整个网络管理的困局。  相似文献   

15.
正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是原新闻出版总署早在"十一五"开始就提出的战略任务。但如今,数字出版在传统出版社迟迟发展不起来,单单从行业外部生长起来,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这固然有传统出版企业资金短缺、没有技术、缺乏人才等诸多方面原因,但这些都不是根本。根本的是传统出版业内缺乏数字出版的生长环境,传统出版的"笼子"容不得数字出版这只新"鸟"生长起来。数字出版是个新生事物,"笼子"内长不起来,必然要从其外部生长起来。因此,"换鸟"不如"改笼",把笼子筑好了,业内环境改造好了,数字出版自然就会发展起来;"笼子"不改,环境依旧,换进来的"鸟"也很可能是病"鸟",转型也很可能是病态转型。  相似文献   

16.
李红澄  杨霞 《出版广角》2015,(3):106-109
豆瓣阅读"自出版"平台不同于国内网络文学式的"自出版",它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自出版"模式:以读书网站起家的独特发展历程,独立小众的作品定位和稳定的读者群,再到拥有完整清晰的作品发布程序、定价规则和推广模式,为中国"自出版"产业开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道路。文章通过对豆瓣阅读"自出版"平台运营模式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进行探索,旨在使读者对中国式"自出版"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鲍红 《编辑之友》2010,(12):19-21
目前,在我国图书出版业上游出版环节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国有出版社,一个是民营出版公司. 前者是国家正式审批通过具有出版权的法定出版单位,后者是多年来国家严厉打击的"非法出版".直到2009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才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承认他们是出版环节的合法力量,但其业务仍划定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等方面",仍然限定于与国有出版单位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出版业的出版流程、出版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出版活动应当成为一种拥有"人道化"的底色,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文化活动。出版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的综合特征,更加需要彰显人文维度的温情关怀。大数据技术带来出版产业链的重构与整合,出版活动被赋予了新的文化责任。编辑需要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型,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出版工作流程,更需要将宏大视野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成为文化的领航者与点灯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领域还没有建立起相配套的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在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建设中,应坚持"基础、急用"标准先行原则,注意推进数字出版标准的国际化,注意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预测性和合格评定体系的建设。同时,可以采取"先标准,后法规"、"事实标准转化为正式标准"的策略,建立"引标准入法"的程序规则,构建可持续改进和完善的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循环体系,建设数字出版标准与法规体系的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20.
魏硕 《采.写.编》2022,(3):127-128
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股"美学热",一些学者借此将美学引入同样属于新兴学科的编辑出版学,于是"出版美学"一词应运而生.出版美学是出版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出版活动中的美学蕴涵,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编辑出版活动就是美学与实践的外在表现.在人民精神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数字化产品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本文浅析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