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当前语文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生活,茸励学生走向生活,课程面向生活,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大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为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活的舞台包罗万象,内容无限精彩。语文即生活,本应无限丰富,多姿多彩。学生提笔写作,也应该是描写生活,反映生活。既然生活的范畴无限广阔,学生对生活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他们写作的才思,也应该如源头活水,绵绵不绝。  相似文献   

4.
学生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它至少包含“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这样三个互相关联的过程。观察生活是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前提,认识生活是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关键。反映生活固然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而对生活的认识则显然属于支配的决定的地位。认识能力得不到培养,即使观察方法指导再具体,表达技巧交代再详尽,仍然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相似文献   

5.
学生作中的虚假现象源自我们在作教学时脱离学生的生活,导致学生生活积累的生活。而生活化的作教学,则是将学生引入生活,将作融入生活,其基本做法是:感悟生活,拥有素材;描绘生活,放飞心灵;创造生活,体验快乐。  相似文献   

6.
生活即作文,作文也是生活。作文应是学生感受生活、发掘生活中真善美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去学会欣赏,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这正是当前小学生所缺少的。因此,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收集习作信息,整合习作信息,激发习作的兴趣,感受作文的过程,积累习作的素材和  相似文献   

7.
吕海娟 《广西教育》2007,(6A):27-28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善于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其中的乐趣。教师为学生在作文时多开几扇窗,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这样,习作就会因生活而多姿,生活也会因习作而多彩。  相似文献   

8.
吴强 《成长》2006,(6):74-75
似乎触手可及.却又无形无相;似乎无从捉摸,却又浸润其中,这便是生活,生于斯,活于斯,却又不甘心的生活。如果生活仅仅是生活,生活当然不成问题,但问题就在于人的生活常常对生活的人提出挑衅,以至于他们既在渴望,又想逃离。  相似文献   

9.
我先说说听了邵老师《放飞童年》这节课的感受。这堂课给我最大的一个启示就是要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写作不仅仅是以生活为源泉,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我们用写作来记录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享受生活,来剖析自我,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写作是我们真实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鲁洁先生的生活论德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道德和生活关系认识的基础上的。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道德的学习要通过生活进行,道德为了生活。生活论德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生活的建构,其建构起来的是一种更好的生活、一种更全面和更丰富的生活。要使人成为自觉的生活建构者,就要引导人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生活论视域下的道德...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生活,生活是语文。语文的博大精深,就是生活的奥妙无穷。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走进语文;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是语文的思辨与顿悟;生活与语文一起喜怒哀乐,所以“以人为本”是生活的生命至哲,是生活追求、遵守的规律;同样“以人为本”是语文“人文性”的核心,是语文教  相似文献   

12.
回归生活,加强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之所以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因为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课程和教学同样应具有生活意义,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经历和生活事件,赋予课程和教学以生活意义。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不是仅仅把生活作为一种教学背景、一种课程资源,而是更强调针对高中生现实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突出发展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试图勘探学校生活教育在实践中的偏离:理想生活的苛求,日常生活的偏爱,课外生活的迷恋、复杂生活的还原,学校道德生活的万能化等,及由此造成的儿童生活重负,并寄望于通过学校生活教育的回归,引导儿童生活重负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第一特点是,“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农民是大众的最多数,教育首先要为农民服务。他指的大众也包括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他是为工农教育奋斗终生的。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以“工农劳动阶层”…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中,应注重把常识提炼为数学,让学生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顾连梅 《新作文》2004,(11):8-9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话一点儿也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之所以苦恼写作是因为我们缺少生活。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背景下,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在生活,都拥有着生活。而且是拥有着独具个人色彩的生活。所以,无论我们是否写作。我们都不匮乏生活。但是,拥有着生活毕竟不等同以字传递生活。前人人皆有,后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生活、生活的教育意义进行了辨析与叩问,认为一个人实在就是他的生活,一个人的生活显示一个人的智慧。猴子掰玉米是猴子的智慧生活、艺术化的生活,因为猴子的玉米在猴子的心中,我们的玉米在我们的手中。所以,生活有过有说,各有各的过法。可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可以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育并不是教人怎么生活,教育本身就是学问,而从根本上说,学问是性情之事,生活是性情的表现。人、生活、教育三者最后似乎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异化的境地,惟有艺术提升人的境界。我们应该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生活有两个本体论,一个是生活本体论自身.另外一个是艺术本体论.  相似文献   

18.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新课标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小学数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  相似文献   

19.
许桂芳 《山东教育》2005,(17):31-31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交际工具,语言和生活紧密相关,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离开了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语文的生命力将不复存在。教语文,忽视生活活水,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片,那无疑是沙上建塔,虽煞费苦心,但终难见效。  相似文献   

20.
周泽梅 《小学生》2011,(4):39-4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