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六年制第八册)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文章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境,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小学生年龄很小,生活体验甚少,很难领悟到文中作者的情感内涵。因此,要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亲隋”为主线贯穿始终,分三步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2.
(配合四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看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朗读为抓手,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对文中人物前后言行的对比,联系生活实际,建立起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比照中思考,在朗读中悟情,充分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相似文献   

4.
何卫君  陈霞 《教育》2012,(27):55-56
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近教科书、走近编者的重要手段。到底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一读,读出文字所谓"读出文字",就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将课文读通读顺,是学生走进文本的根本保证。学生只有读通了才能有感知,读顺了才能有语感。课例:《第一次抱母亲》执教:特级教师于永正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难点是引领学生感悟母爱,学会孝敬。文中,“我”两次抱了母亲。起先是随意一抱,发现母亲竟如此的轻,发现自己竟如此的不了解母亲……这一抱,抱出了万般感慨。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一抱,好好地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这一抱,抱出了动人的世间亲情。  相似文献   

6.
<正>《秋天的怀念》和《第一次抱母亲》是两篇从不同角度写母亲的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独具匠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母亲情结,而且领略了其课堂教学的独特艺术魅力。一、精彩朗读,奏响课堂动人的旋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田若先生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一直是重头戏,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最动人的旋律。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下面,笔者以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为例,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魏琼 《新课程研究》2007,(12):38-39
苏教版第8册《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型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人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抱母亲》是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也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从标题来看,"抱"是一个很温暖的动作。"第一次"说明了"我"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是第一次爱的表达。母亲把我们抱大,我们却没有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这第一次的"抱"凝聚着"我"的歉意、愧疚以及感恩之心。课文先写母亲身体的"轻",再转到母亲用弱小的身体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三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和《第一次抱母亲》,这三篇文章都是着重歌颂人间真情的. 虽然三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但这篇文章更倾向于对爱的反思,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此文是当前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典型素材.  相似文献   

11.
梁刚 《小学生》2013,(4):57-57
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的做法如下。一、动情朗读,激其悟情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而且还可以再现文章的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种读是恰如其分的有声语言与情感的交融,是教学中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如《飞机遇险的时候》这篇文章,作者用准确、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一、导入新课1.品读课题: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一起读!(第一次抱母亲)课题中有三个词语,“第一次”、“抱”、“母亲”,你想强调哪个词语呢?(指名说、读)→第一次:是呀,作者从来没有抱过母亲,这第一次,意义非同寻常!→母亲:听得出,你对母亲怀着深深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形成语感,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相似文献   

14.
黄群忠 《广西教育》2013,(33):72-72
新课程理念提倡师生平等对话,关系融洽和谐。对此,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获得有效的阅读体验,提升语文素养,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一、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情境,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阅读和表达的欲望,为理解文本中的情感作准备。例如《第一次抱母亲》第二小节主要写了母亲为了整个家,操劳一生,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5.
所谓朗读就是大声地读.只有大声读才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朗读的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又可以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显然,朗读在课堂教学中占着一定的地位,然而,怎样才能朗读好,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朗读,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读者与文本情感的传递.文章探究了小学语文朗读指导与评价的螺旋促读模式,即:第一螺旋发展圈--初读感知,评价促读;第二螺旋发展圈--再读揣摩,赏析促读;第三螺旋发展圈--又读体验,彰显个性;第四螺旋发展圈--品读感悟,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17.
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读了张庆老师撰写的《语文教学必须“倡简”》,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录像,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减法思维”,也需要“加法思维”。一、关于“减法”思维1.制定目标时要做减法。老子曾说过:少则得,多则惑。”课堂教学也如此。一节课如果目标多,每个目标分配的时间就少,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做减法,让目标单纯一些。于老师将《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初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2.老师的告诉要做减法。古代文论中有“意在言外”之说,…  相似文献   

19.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相似文献   

20.
一、在"读"中品味"感恩"1.重点反复。《第一次抱母亲》重点写"我"守护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她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眼里流出了泪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母爱,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叙述,不需要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