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际传播研究历来被人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更多地关注的是个体之间的人际交流本身,而并不太深究人际交流背后的结构性因素,而后者才真正有助于人际传播的理论建构。笔者以"叫魂事件"与"非典事件"两个流言研究的案例试图说明,一切人际传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结构性因素,应当深入剖析。西方学者在人际传播研究中所走的个体主义弯路对该学科领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在人际传播本土化研究的进程中,中国学者应避免个体主义的倾向,要从具体问题入手,通过框架分析与对结构性因素的追问,取得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家思想最为合适的注脚之一,"差序格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通过对个体相互间的角色定位来型塑社会结构与人际传播的基本秩序和原则,对中国乡土社会人际传播的范围、理念、规范及效果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勾连起儒家"大传统"与日常"小传统"。作为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总是深深地"嵌入"差序格局当中。  相似文献   

3.
孔子语汇中的"小人"、"君子"是表示道德等级的概念;孔子突显"小人"、"君子"的道德等级色彩,意在建立自己独特的社会分层系统;该分层系统由两个有机的子系统构成:一是等级封闭,严禁下层成员向上层升迁的阶级分层;一是等级开放,允许并鼓励下层成员向上层升迁的道德分层。在阶级分层桎梏下,为下层成员开辟出实现社会升迁愿望的突破口;恪守阶级等级的规定是社会成员"成名"的途径,而追求"成名"的人越多,"正名"即确立阶级等级权威的政治目标便越容易实现。——这就是孔子社会分层系统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4.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手机短信使用者的总体数量和人均短信发送总量均显著高出欧美国家,手机短信在中国人群体中的高使用率、短信人际传播在中国人际交往中显示出的强渗透力和持久热度表明,跨文化心理是研究中国人手机短信人际传播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中西方面子观的比较入手,透过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解读,对手机短信人际传播及构建的人际关系特点进行分析。面子在中国人际交往中起到的主要作用在手机短信人际传播中有着特定的表现,本文就较为突出的两点作相应阐述:一、短信人际交往的纯文本优势——说话"绕圈子";二、"面子"与短信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5.
林玮 《新闻知识》2001,(12):11-13
所谓传播,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被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实际上,从"假于物"与不"假于物"这一角度,还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两种,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假于物"与不"假于物"是一大关键。换言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最为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媒介机器。借此,大众传播媒介完成了从"面对面"到"面对机器"的根本转换。对此,从关于大众传媒的形形色色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美国传播学者沃纳丁等人指出,在传播学者的研究中,不论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定义,其中都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之时,是华夏说服传播在华夏大地上最为"欣欣向荣"之时。在百家学说中,儒家学派最重"道德"在修辞中所扮演的"春风化雨"的角色,这也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在说服传播行为中的表现。同时,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与今天中国当代社会也具有高度契合的一面。在本研究中,笔者将以儒家说服注重"道德感化"的特色为出发点,试图为孔子说服传播建立一个以外在修辞与内在道德统一的说服传播模式,并探讨这种说服传播模式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网络购物人际传播特性的分析以及对互联网络时代"长尾理论"的阐释,提出网络购物发展的利基点在于:利用数字化网络能够无限延伸的渠道,结合人际交流一对一的个性化传播优势,引导象征性符号消费,开拓建立在网络人际传播基础之上的"长尾"市场。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价值选择王怡红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的人际传播,都有自己主要的价值指向。伦理化倾向和工具化倾向,分别是中国古代与现代社会追求人际传播价值的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占居主导地位,儒家的"礼"渗透于人际交往行为中,并体现了社会对人...  相似文献   

9.
吴承诚 《今传媒》2015,(3):124-125
电视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人际传播和日常人际传播不一样,它表现出来的特质是趋向平等和相对封闭的。本文通过探讨节目录制过程中的角色交流、人际传播在节目录制中各个状态的表现以及录播节目和直播节目中人际传播的差异,揭示普通受众可能无法看到的场景——节目录制时主持人、现场导演、嘉宾、现场观众等不同的角色如何"各司其职",他们在幕后进行着怎样的人际传播;在节目录制开始前、节目录制过程中和节目录制完成后各角色之间的人际传播发挥了什么样的功效,有什么不同等等。这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电视节目幕后不同于荧幕前的传播状态。作者试图通过阐述如何通过把握节目录制过程中的人际传播来给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井水不犯河水,可是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现实生活中固然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情况,即君子不容小人,小人不容于君子.可是更多的时候是君子的身旁总有小人陪伴.有些君子最终被小人算计。  相似文献   

11.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它承认多样,承认差别,主张多元和谐相处,又各具特色、互补互济,  相似文献   

12.
教化传播是中国古代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类型.<论语>是中国古代较早阐述教化传播思想的重要文献.在社会流动性加剧的时代背景下,<论语>表现出的对传播导向重要性的认知,提出了人文价值观作为教化传播的价值目标系统,并设置了"君子"文化传播符号,以此作为教化传播的核心信息载体.<论语>在中国传播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士"对传播话语...  相似文献   

13.
在线音乐平台的崛起使得互联网"音乐社交"成为音乐传播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传播方式。本文引入"大众人际传播"模型,以信息的感知可访问性、信息的个性化两个维度来定义"音乐社交"。在这个全新的框架中全面剖析"音乐社交"传播动态过程,并发现音乐质量是这一传播过程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而受众的创造力,即UGC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历史语义学方法,考察了媒介这一传播学关键词在古代中国的意义变迁过程,发现其最早见于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而非国内传播学教材中普遍认为的《旧唐书》。它最早的意思是媒人和引荐者,该词义在历史文献中一直延续下来,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在人际传播中对于仪式感的重视。到晚清,媒介的词义发生变化:一是增加了动词的词性,并开始指代更宽泛意义的介绍人;二是超越了指代人的范畴,开始指代起连接、交流作用的事物。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传播观念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这也导致了现代意义中的媒介概念在近代文献中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闺蜜"作为女生之间交往的一种特殊群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圈层。戈夫曼的"戏剧论"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出发,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扮演着各种角色,并且"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实际是由他人(社会)的期待来限定的"。"闺蜜"在维持其个人或整体形象方面所采取的方式与其他剧班群体的表现方式是有所区别的,同时,在新闻传播领域很少有对于闺蜜这个群体的研究。本文从闺蜜的定义、闺蜜作为个体的自我呈现、闺蜜作为整体的剧班表演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熊顺聪 《新闻界》2013,(4):30-34
村干部是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也是农村社会的当家人,他们也是农村人际传播中的重要成员。本文以村干部的形象为切入点,探讨他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网络,以及他们在农村人际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并借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经典传播过程模式,分析村干部人群的人际传播的具体过程,探索村干部在乡村人际传播中的不同角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没有形成大众化的传播事业,但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中也有非常可贵的"新闻的自觉"和具有本土气息的职业道德观念.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有严格的责任审查制度和大责任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注重道德教化,并力求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中零星闪烁着对新闻职业理想的追求,对近代、现代甚至对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公案:《论语·阳货》载孔子之言云:"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今用:"恶"即讨厌。孔子讨厌两样东西,一为"妾",二为"小人"。此处"女子"只指"妾"而言,非指全体"女性"也!只有"妾"的心态才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妻"没有这样的心态,与"君子"无关的其  相似文献   

19.
超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1]人际传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大众传播媒体中,如网络互动、电视访谈、广播热线.而网络又是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渗透力最强、互动性最强、人际性最强.网络传播是超人际传播的一种.超人际传播结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本文给超人际传播下的定义是:网络媒体或大众传播中存在的人际传播交流方式.超人际传播更优于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体中,超人际传播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3,(3):41-45
人际传播在传统媒体广告传播与网络广告传播中均有体现,而网络媒体则在受众"互动"、"参与"、"分享"上的特色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人际传播改变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广告传播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广告传播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嵌入与整合。本文从传播特征、传播路径、影响作用三个角度对网络广告中的人际传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