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本中的长妈妈是鲁迅儿童时代的保姆,她帮鲁迅找到了“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山海经》给了少年鲁迅强烈的“震悚”并产生无比的“敬意“,因而也使鲁迅对长妈妈终生怀有感激和怀念之情。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阿长与〈山海经〉》形成了单一的阅读视角和解读——诠释者较多地注目于从政治角度和民粹立场来阐释,把阿长阐释为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化身,而忽略了鲁迅内心的冲突与紧张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生没有为他的母亲留下文字,对他的保姆长妈妈却倾注了一腔深情,专门写了一篇《阿长与〈山海经〉》以示怀念,而且怀念之情的深切让人唏嘘不已,这说明长妈妈对幼年鲁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然而解读文本,我们很容易有这样的感觉,长妈妈对幼时的鲁迅似乎没有特别的爱,而让鲁迅感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买了一本《山海经》。当然,幼年鲁迅对这本书念念不忘,而目不识丁的长妈妈居然满足了他的渴求,这种感动是铭心刻骨的。我们作这样一番假设,如果没有《山海经》一事,鲁迅会著文怀念长妈妈吗?这当然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们挖掘得更细一些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双重叙事视角,向读者讲述作者与保姆阿长之间的往昔故事。童年感受与成年回述的情感差异是指幼年鲁迅与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体验与态度评价是不同的。本文从琐碎小事、长毛故事和《山海经》绘本三个方面解码其中的情感差异。无论是童年感受还是成年回述,作者都是采用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表达自己对阿长的敬重、感恩和无限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4.
【我解读】《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一个不识字的乡下妇女。她绝少能和书沾上关系,也许一辈子就只进过一次书店,只买过一次书(为鲁迅的缘故)。可是,反复品读阿长,你会发现,她就像一部书,一部木刻的《山海经》。  相似文献   

5.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6.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我”与长妈妈一起生活的一段经历.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表达“我”对长妈妈无限的怀念与同情之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阿长与〈山海经〉》(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单元)是选自鲁迅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叙了长妈妈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卑微的地位、一些不好的习惯、外形特征、背地里说人长短、懂得许多烦琐的礼节等令鲁迅厌烦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叙说无疑是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作铺挚、做衬托,以写出阿长的善良和对我的关爱,表达了我由憎恶、讨厌到最后极为感激的情怀,写出了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但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的一点是——文中三次出现的关于《山海经》内容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是本单元的主题。长期以来,对该文思想内涵的解读都停留在"爱"这个层面,如:"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怀念"(教师教学用书)。而且"爱"的对象都局限在"弱者"(教材)"劳动妇女"(教师教学用书)等称谓上。对此,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9.
【我解读】《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大多是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温馨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是作者难得的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的再现,也是最纯美,最令人回味的情感的记录。《阿长与〈山海经〉》是其中笔调最为温情的一篇。淳朴的爱、真实的情、温馨的文字汇成了一股涓涓溪流,流淌到每一位读者的心田,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追随鲁迅...  相似文献   

10.
《阿长与〈山海经〉》记的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长妈妈的怀念,是对长妈妈无限的敬意与感激。从所叙的事件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阿长对童年鲁迅的发自内心的关爱,无论是繁琐的礼仪,抑或是讲长毛的故事,还是买《山海经》。只是因为知识的缺陷,有时我们读来阿长是那样的粗俗,是那样的可笑,是那样的愚昧,但这样的阿长才是真实的,她以她的方式关心一个孩子,是出于内心深处的,是那样的真诚。教学本课,重点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阿长的"真",体悟蕴含其中的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1.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鲁迅通过叙述童年时与阿长有关七件事情,展现了自己对阿长的态度起伏的同时,也展现出阿长平凡却伟大,朴实与善良的鲜明人物形象。在回忆性散文特有的双重叙事视角下,展现出童年鲁迅的单纯天真与中年鲁迅对阿长的感恩怀念。两个鲁迅的跨时空相遇,将阿长的人物形象勾勒得更加真实、丰满,交织出阿长温暖的人性光辉,同时折射出鲁迅感激、怀念、怜悯、自责等多元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感恩之心,应该是人皆有之。当我们拜读《阿长与〈山海经〉》,能做到用心与鲁迅对话,且我们自己也有一颗感恩之心,或者自己也曾有过感恩的行动,就能获取这样一种信息:鲁迅对阿长有一颗虔诚的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3.
人们历来认为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是怀念、感激的。主要是因为不能断文识字的阿长给鲁迅买了一套“最为心爱”的《山海经》,使鲁迅“全体都震悚起来”。不可否认,鲁迅对阿长在心底是存有一点感激,但是,从整体看来,鲁迅对阿长的态度是复杂的,更多的是内疚,是愧怍。  相似文献   

14.
《阿长与〈山海经〉》作为一篇经典文本,其教学内容到底该怎样选择一直不甚明晰,有分析人物形象型、学习写作方法型、品析语言型等等.但无论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都应从散文的体式、鲁迅散文的特点和这篇文本的特质等方面来对文本进行分析,这一篇文本的教学内容才会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5.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是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文本,它不仅记载了鲁迅的探索足迹,而且记述了鲁迅复杂的心态与幽深的情感历程。这部文集凝聚着鲁迅深沉的爱,是鲁迅“爱”的心灵史上的路碑。《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无常》、《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等篇目都是鲁迅情与爱的记录。  相似文献   

16.
散文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双重特点。就散文的真实性来说,阅读写人叙事类的散文,应该从昔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双重视角切入。据此可以发现,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我”的态度始终没有变化,但是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写她的优点、缺点以及自己对她不满、敬意转为认为她是真正的“人”而对她忏悔、同情和祈愿。就散文的文学性来说,鲁迅采用了忠实于记忆和有意去改编两种书写策略。其中有意去改编采用了强化(阿长与《山海经》)、削弱(阿长的死)和遗忘(阿长买、送《山海经》的时间)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作品,长期被选到初中语课本中。但是,在学习这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处标点使用欠妥帖。  相似文献   

18.
【我解读:】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该书以写人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两篇为《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藤野先生》记的是老师,《范爱农》记的是朋友,而《阿长与<山海经>》记的则是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一个无名无姓、年轻守寡、淳朴善良、始终给儿时的鲁迅以深切关怀的农妇形象。对于阿长给自己买来《山海经》,鲁迅当时只道是寻常,有得到《山海经》的欣喜和欢愉,有对阿长的感激之情。而多年之后追忆那份逝去的爱,鲁迅更是感到了这位没有任何文化、没有任何地位的"阿长"对自己的那份浓浓的爱意,从而在字里行间也汩汩流淌出了对阿长的绵绵敬意。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以体验式阅读教学为理念,以《故乡》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走近鲁迅,理解鲁迅.  相似文献   

20.
鲁迅作品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试以体验式阅读教学为理念,以《故乡》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走近鲁迅,理解鲁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