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溶液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学习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溶液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它的特征是均一、稳定,但具有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像水等。“均一”是指溶液各部分成份和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其“均一”状态不变。2.“分散”表明溶液中溶质与溶剂不发生反应,否则就得不到该溶质的溶液,如CaO溶于水,由于CaO能与水发生反应就得不到CaO溶液,而是Ca(OH)2溶液。这里“分散”不能用“溶解”、“混合”等词代替。3.一种溶剂往往可以同时溶解多种溶质,这些溶质彼此之间不发生化学反…  相似文献   

2.
尹立新 《课外阅读》2010,(11):163-163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P32是这样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中又强调:“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和气体仍用化学式表示。”  相似文献   

3.
一、以氟的特性为背景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在性质上有许多不同于其它卤素的方面.如F2遇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氧气;F2能与某些稀有气体化合,生成多种稀有气体氟化物;氟化氢能与酸性氧化物SiO2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且氟化氢是弱酸(浓度高时为强酸);氟化银易溶于水、无感光性,但氟化钙不溶于水等等.  相似文献   

4.
周新荣 《化学教学》2000,(12):34-35
现行高级中学课本化学 (必修 )第二册第1 38页 [实验 5 -3]提到“在盛有少量苯酚溶液的试管中 ,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本实验意在体现苯酚与溴之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三溴苯酚。贵刊 99年第九期《浅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介绍 :为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 ,将此实验改进为 :①“将少量溴水滴入苯酚中”;②“将少量苯酚滴入浓溴水中”“让学生根据上面两个实验所得的现象 ,分析回答为什么出现不同现象 ?(三溴苯酚难溶于水 ,但溶于苯酚)”。我认为上述的“将少量苯酚滴入浓溴水中”做法不妥。我做了两个对比实验 ,其结…  相似文献   

5.
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正确认识溶液概念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分散”不是反应。溶质是“分散”到溶剂中去的,溶质和溶剂之间不发生反应,否则就得不到该物质的溶液。如CO2溶于水,由于部分CO2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H入O。,得到的是含有H。CO;的溶液,这里“分散”不能用“溶解”、“混合”等词代替。2.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是一种特殊的混合物,它的特征是均一、稳定的。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部分成份和性质完全相同;所谓“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其…  相似文献   

6.
一、复习要求1郾常识性介绍: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水的污染和防治;水和人类的关系郾2郾了解:空气的成分;氧气的物理性质、用二、知识结构途、工业制法;水的物理性质与组成;氢气的物理性质与用途郾3郾运用:氧气、氢气的化学性质郾污染和防治污染源: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防治措施组成水性质物理性质:色、态、味、凝固点、沸点、密度等化学性质:分解、与其他物质的反应通电燃烧制法氢气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很小难溶于水可燃性(纯净时安静燃烧,不纯时可能爆炸,点燃前要验纯)还原性(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7.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中有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及有毒性这两个性质,没有完整的实验来验证,且难溶于水这一性质也仅限于文字叙述.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本人设计了一套能同时验证一氧化碳这两个性质,并带有一定趣味性的实验,效果显著,如图1.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亚硝酸的生成与性质实验所需的硫酸浓度和反应产物,指出H2SO4,和NaNO2作用的主要产物是NOHSO4,(呈白色晶体),NOHSO4溶于水发生分解反应,由于少量N2O3,溶于水使溶液呈浅兰色;NOHSO4溶于H2SO4的溶解度随硫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笨酚是中学阶段接触的一种重要的烂的衍生物,为了深入理解其性质,笔者就其取代、显色反应做了一系列实验,现象十分有趣.-.笨酚的取代反应:实验一:向苯酚浓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澳水.现象:开始产生白色沉淀,振荡,白色沉淀马上消失,继续滴加浓滨水,最终产生白色沉淀.解释:初始产生沉淀,说明反应:确已发生,但沉淀振荡后又消失,显然是难溶于水的三演苯酚溶于过量苯酚所致,随着演水的加入,笨酚不断被消耗,最终即可观察到三演苯酚的白色沉淀.实验二:向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稀澳水至过量二现象:无明显现象实验三:向苯酚的…  相似文献   

10.
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中有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及有毒性这两个性质,没有完整的实验来验证,且难溶于水这一性质也仅限于文字叙述。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本人设计了一套能同时验证一氧化碳这两个性质,并带有一定趣味性的实验,效果显著,如图1。1 实验步骤及现象  相似文献   

11.
化学方程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化学用语,学习化学方程式最基本的要求必须会写、会读、会配平,并通过规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增强对错误化学方程式的识别与纠正能力。一、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概括为“一物二比”。一物:表示参加反应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二比;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个数比;②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二、写书写规则: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符号含义:“+”表示“和”的意思;“一”表示“反应”;“凸”表示“加热”;“+”表示生成物是气体”;“+”表示生成物为难溶于水…  相似文献   

12.
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因此正确地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就显得特别重要。解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把握书写离子方程的有关原则:(1)易溶于水和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成;(2)难溶于水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单质、氧化物、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3)遵循三个守恒:①原子个数  相似文献   

13.
<正> 纤维素和淀粉都存在于植物体中,是由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而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们的化学式相同,均为(C_6H_(10)O_5)n,都是D-(+)-葡萄糖以糖苷键相连而成的多糖,它们的一级结构相同.但是,纤维素和淀粉的性质、形态、用途却有悬殊差别.如:淀粉易溶于水,易水解,易消化,是白色无定形粉末,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和块茎中.我们主要利用淀粉作为食物,供给人类以生存.而纤维素却难溶于水,难水解,难消化,具有坚硬性,是构成植  相似文献   

14.
例 8. 关于化合物 2-苯基丙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 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D.易溶于水及甲苯 答案:本题考查苯及烯烃的结构与性质。烯烃因为含有双键,所以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加成聚合反应。该有机物只含碳、氢两种元素,属于烃类,易溶于有机物,难溶于水。苯环上有十二个原子共平面,双键上有六个原子共平面。化合物2-苯基丙烯的结构式为 ,双键右侧的碳原子上还有三个氢原子,这三个氢原子与碳原子不共平面。  相似文献   

15.
<正> “增甘膦”化学名N、N——双(膦酸甲基)甘氨酸(N.N-bis(phosphonomethyl)glycne)分子量263.2,白色结晶固体,熔点260℃并分解,不挥发,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难溶于苯等非极性溶剂。是一种目前在国外广泛使用的甘蔗催熟剂。近几年来国内也在试制,其合成工艺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亚磷酸、甘氨酸与甲醛在酸性条件下合成,另一条是以三氯化磷滴加到甘氨酸与甲醛混合液中反应合成。即:  相似文献   

16.
电石与水反应是“乙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主要操作部分,该实验有两个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①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即使用饱和食盐水,反应也较激烈,产生的乙炔气体在收集和性质实验之前不能有效利用而白白跑掉;②反应试管内连续不断地产生大量泡沫外逸,影响实验的进行。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类反应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由于电解质溶于水的同时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能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因此正确地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就显得特别重要.解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把握书写离子方程的有关原则:(1)易溶于水和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成;(2)难溶于水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单质、氧化物、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3)遵循三个守恒:①原子个数守恒,②电荷数守恒,③得失电子守恒.下面谈谈离子方程式的有关题型.  相似文献   

19.
初中化学中气体的收集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排空气法又包括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究竟选择哪一种收集方法由气体的性质即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来决定。凡是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的气体都可用排水法来收集,如收集O2、H2。收集装置如图1。凡是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和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的气体,如O2、CO2均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如图2。凡是密度比空气小且不和空气中的某些成分的反应的气体,如H2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如图3。oZri厂排空气集气法图3向下排空气集气法气体的密…  相似文献   

20.
HCl气体极易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并且可以与NH,反应产生白烟。通常情况下,证明气体极易溶于水,常用的做法是喷泉实验。本实验利用五颜六色气球的“自吹自擂”(“自吹自擂”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