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自然观深刻揭示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了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实践基础上相互生成的统一过程。马克思自然观的最大理论特点是在探索人类解放的道路过程中思考入与自然的关系,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自然观对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是惠特曼诗歌中最重要的表现主题。通过分析惠特曼的诗歌,可以发现自然观中所蕴含的泛神论意义。同时惠特曼的诗歌歌颂自然,保护自然,回归自然。惠特曼指出自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肯定了人类的灵魂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研究探讨惠特曼诗歌中的自然观,可以为人类汲取精神营养,启发人类思考人生,保护自然,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迷恋于科技,如何保持对自然的热爱则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泰戈尔的"自然观",在《飞鸟集》等作品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可以引领人们保持对自然的爱与向往。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通过分析《飞鸟集》中的"博爱观"、"泛神论"等思想,对泰戈尔的"自然观"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4.
中西神话自然观存在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对"人"与"自然"地位的不同感受。神话自然观的差异通过作用于原初形态和思维方式,对中西体育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物质资料生产生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欲自然观和人们休闲审美意义上的自然观是有冲突的。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统一性的割裂。要解决这一冲突,必须在破解实质上是机械自然观的长期束缚的同时,一方面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另一方面大力挖掘隐藏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深刻的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理想与信念,从而建构起真正休闲学意义上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方面深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理解自然世界的一种方法论,从秦汉的"模山范水"到明清的"一勺代水,一拳拟山",中国古典园林客观地反映了对自然山水的崇尚,同时也蕴含了道家朴素自然观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由BBC出品的英剧《德伯家的苔丝》,分析了哈代的自然观、女性观,并从时间、季节以及生活场地的变化剖析了该影视剧作品所体现的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揭示了其对男权社会的控诉以及对女性和自然关注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美国文化在自然观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天人两分,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始终处于人的附属地位。美国自然观发展最辉煌的成绩在当代,即生态批评和生态伦理;其悖论是征服与保护并行。本来主张环境保护的倡导却成了环境破坏的托词或理论根据。目前,环境问题比较迫切,借鉴美国的历史经验来审视中国的环境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比较和对照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与鲁米在家庭自然观、道德观、生态观等方面内在的相似性与不同点,可以丰富和拓宽我们对自然和自身的认知,建立针对生态破坏和过度消费自然的道德意识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智慧为我们构造了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开展参观活动来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林天才(福建上杭县城西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自然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  相似文献   

11.
现在的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自然生态的恶化与人类的认知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伦理观念、社会理想密切相关,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人和自然相处的方式。以生态批评的视角重读宫泽贤治作品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其"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在生态自然观理念的指导下,建构一个人类和非人类和谐共处的生态群体。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有所论述。他们的共同课题是创立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唯物实践观,即人们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按照美的规律改变世界。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论述批判"人类高于动物"的观点,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美国生态诗人斯奈德诗歌中包含有大量生态隐喻:植物,动物和地貌隐喻.这些隐喻的并置与相互交织,反映了人类与植物的链接,与动物的平等以及与自然地貌的共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这些隐喻所透视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平等与联系,探索诗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坚持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主义道德观是以人的自然属性或人之外的某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为基础来理解人类道德应然性的系统观点。由于人们自然观视界的不同,而使自然主义道德观表现出四种类型,即生命道德观、环境道德观、生态道德观和宇宙道德观。辨析此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中自然观的发展演变到了北宋时期,在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思想背景下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欧阳修文学中的自然观是有着全面启示意义的样本.本文从欧阳修的自然观具有双重性这一观点出发,通过其作品提供的直接线索,以求完成对欧阳修自然观在人生各个阶段发展历程的完整透视.  相似文献   

16.
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满足生存繁衍的需求;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成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源。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崇拜自然,赞美自然,郭沫若自云这是他与歌德共鸣的一个主要方面。“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郁达夫如是说。这两位我国现代浪漫派文学的开拓者对大自然怀有如此亲切、真挚的厚爱,原是不足为奇的。自浪漫主义文学诞生之日起,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诗人从自然万物得到美的启迪和诗意的灵感,而且是将他们自己创造的美赋予大自然,进一步从美的对象化中实现了人类创造美的本质属性。所以,自然观在郭沫若、郁达夫的文学活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通过探索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可以看出,马克思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梭罗的生态思想是他对多种思想兼容并包再加上自己的人生阅历共同形成的一个既独立又多元的思想体系。故乡康克德的自然人文环境、导师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古代东方哲学和文学、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和文学、美国土著印第安人的自然观都对梭罗生态思想的建构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超验主义自然思想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和看待自然,认为自然是一个整体,具有生命、神性和价值,从而要求人发挥直觉和主动性,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爱默生首倡的超验主义自然思想,经过梭罗、缪尔的继承与发展,逐渐从思想层面步入实践中,引发多次环境保护运动,直接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史的兴起;超验主义为美国环境史的兴起提供思想渊源和社会基础,引领环境史早期的研究内容,启迪环境史研究的批判性思维;美国环境史舍弃超验主义神学自然观部分,继承其批判性思维及人与自然的思考,这一过程又反过来推动了美国环境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