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词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至关重要的内容,所以讨论一下诗词的抒情手法就很有必要。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直接言明,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手法,不同于直接抒  相似文献   

2.
诗歌重意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移情于景是诗人创作常用的艺术手段。诗歌语言凝练,往往一句诗就是一个镜头,就蕴含一片深情。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要特别注意通过诗中所写之景去领会诗中未写之情,架起景与情之间的思维桥梁,读懂、读透乃至学会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3.
《枫桥夜泊》一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夜泊枫桥时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天独有的景象,抒发了旅途中惆怅、孤寂的心情。本诗的教学设计力求紧扣本文。品读词句,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并将读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反复的吟诵中,让学生读出情,品出味,引起情感的共鸣.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重在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诗人毫不掩饰地袒露胸襟,学生欣赏起来一目了然,而间接抒情涉及的内容宽泛,表露的情感较为晦涩,需要学生掌握其基本的表达形式及特征,才能深入体味作者在诗文中蕴含的情感。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即景写情,因景生情,此时的景物不再  相似文献   

5.
近年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中,间接抒情方式曾多次涉猎,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词间接抒情的特点,下面我们具体探究一下间接抒情常考的几种方式:一、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要表达的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并不直接抒写感情,而是寄托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越发使人体会到真情实感.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梅、兰、竹、菊、溪流、沙漠、细雨和梧桐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意象.  相似文献   

6.
《死水》和《大堰河》分别是爱国诗人闻一多和艾青的代表作。通过对两首诗的感情性质、艺术手法、抒情方式、审美风格、诗歌体式五个方面比较异同,从而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和诗作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主要是抒情文学,绝大多数都用客观之“物”来抒主观之情,借号抒情最符合文学的感情性和形象性。形成中国古代借景抒情文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感物说”、“比德说”及中庸、中和的美学观等是其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理论背景。借景抒情可以说是生命的艺术,是人生化的艺术涵浸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  相似文献   

8.
《文选》诗有游览类,这是中古游览类诗的代表。游览类诗的题目一般标明游览地点,有的还标明游览的方式或作诗的原由。游览类诗所叙景物有四:园林、山水、名胜古迹及一般性景物。游览类诗的抒情分三种模式:触景生情、造景抒情、游景悦情;游景悦情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赏悦,它对山水诗的形成有决定性的意义。游览类诗在中古各时期有不同特征:魏晋时把游览与园林宴饮结合起来;东晋时把游览与阐发玄言结合起来;宋时以游览山水景物为主;齐梁时所遇景物都可作为描摹对象  相似文献   

9.
臧克家的诗是酝酿干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的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其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其顶真”正是来自诗人关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总结。《三代》这首“极其顶真”的抒情短诗就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一、从“景语”入手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讲求意境,讲究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人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景与情和谐统一,水乳交融。这就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寓景于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所以  相似文献   

11.
诗歌以抒情为要著,中国人的含蓄特点在古诗中更为突出的表现出来。这种含蓄的最妙取法就是借景抒情,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天地山川草木鱼虫,喜怒悲哀忧惧思惊,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鉴赏中国古诗的最佳切入点。鉴赏古诗这种赋情于景的特点,体味诗人浸润在万般景物上的滴滴浓情厚意,就成了我们研究古诗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诗人是怎样运用景物这个传输带和支点,把真情运送出来的。一、中国古诗巧用汉语谐音表达内心情思中国汉语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为诗歌的含蓄抒情,突出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在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2.
唐代送别诗的手法是多变的,有用典抒情;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在送别时,诗人表达的思想内容也是丰富的,有劝勉安慰;激励鼓舞;揭露批判等。这样蕴藉深厚的送别诗,颇能触及人的心灵,极耐品味。  相似文献   

13.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在晚唐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而作的一首羁旅诗。黎英海先生于1982年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在情景交融中将诗人在羁旅途中内心的愁情与希望做了贴切的刻画,使其成为我国新时期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之作。男高音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从诗情、诗意出发,通过声音技术的调控,在"情、景、境"相互交融的刻画与古风古韵的表现中,可以更好的彰显男高音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它所采用的主观题形式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抒情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主要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托物言志等。一、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带任何"附着物",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直接表明了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政治态度。"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往往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迭意,即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写景抒情方面,即通过雄浑壮阔的景物描写来抒写诗人凄凉的身世,悲苦的心境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了杜甫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沉郁雄浑,为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歌增添了壮丽的一笔.通过杜甫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四首诗来分析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感情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征。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性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即使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诗,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从本质上说就是体悟诗情。那么,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相似文献   

17.
<正>借景抒情是古诗词中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它主要是指寓情于景,借助客观环境中的景物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的情感。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通过移情于物、融情于景的方式来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周围的环境和情景来表达,使这些景物带着感情色彩[1]。诗人在对景物的观察中通常包含情感,带着有情之眼去看事物,以有情之笔去进行诗歌创作,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中,使景物浸染上情感,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相似文献   

18.
《致大海》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投影仪。   …  相似文献   

19.
王国友 《现代语文》2006,(9):112-112
《再别康桥》是现代名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诗也使诗人获得了巨人的声誉。纵观这首诗的思想,并无特别之处,它只是表达了诗人一种极平常义极普通的离别之情。但这首诗之所以蜚声坛,经久不衰,却在于它把这种离别之情表现得至深、至爱、至美,体现了极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以抒情言志为主体,<诗经>已表现了喜怒哀乐等情感;周代有"诗言志"之说.<诗大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要求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使儒家"温柔敦厚"诗教成为古代文论的重要原则.屈原是第一个明确诗歌抒情功能的诗人.汉代乐府和古体诗把严肃的人生主题引入抒情领域.魏晋南北朝抒情开始朝向人本,建安时代是诗歌由言志到缘情的历史转折点,太康时期陆机以"情"为本质的"诗缘情"说应运而生.唐代诗文"缘情"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宋代继承了其传统但心态更为冷静.明代李贽对"缘情"有进一步的发挥.清中叶,"性灵派"袁枚和其外围黄仲则等,使古典诗论从偏向社会理性回归了人道关怀和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