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力丹 《青年记者》2007,(13):27-27
山东《青年记者》是我国两家具有革命斗争历史传统的新闻学刊物(另一家是上海《新闻记者》)之一。在《青年记者》诞生65周年之际,祝愿这个刊物永远保持青年人的心态,为青年记者服务,走在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2.
陈维建 《青年记者》2004,(10):45-47
青年期刊(团属)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传统的青年期刊发行量要比其鼎盛时期减少八成,你只要看一看报刊亭便可一目了然——除了《青年》,其他青年期刊就相当罕见了。现在青年人关注的刊物,它们得以成功的话语是“新锐、时尚、生活、观察、思想”,而多数青年期刊己经远远落后于这股话语的潮流。青年期刊群在参与化建设当中已经处于边缘地位,作为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8,(5)
鲁迅的一生,除了写作之外,还编刊物,出版书籍,编辑出版工作是他一生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参与编辑过许多刊物,其中与文学青年合作的居多,如《语丝》、《莽原》、《未名》、《朝花》等刊物,都是与青年人合办的,鲁迅在帮助青年人办刊中,付出了心血,做出了奉...  相似文献   

4.
王福河 《传媒》2001,(9):50-50
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语文期刊已逾百家,覆盖的中学生读者多达2000多万,是我国期刊方阵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 尽管语文期刊发行状况优于其它学科教育杂志,但与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的综合类、生活类杂志相比,仍是发行小户。绝大多数语文刊物月发行量不到5万份,超10万份的屈指可数,而综合类、生活类青年刊物,如《辽宁青年》《初中生》之类,发行过50万大关的早已争辉大江南北各省。同一市场,发行效果  相似文献   

5.
值此《图书馆》出版100期之际,谨向这份著名的、深受读者欢迎的、并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选为全国优秀专业期刊之一的期刊,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感谢!《图书馆》是我经常阅读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之一,从中受益很大。这份期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学术界的肯定,不仅是因为它在我国图书馆学刊物中具有较久的历史,创刊100期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更主要的是它的编辑方针、办刊思想和编辑方法,都能随着时代的进程和我国社会及图书馆事业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和不断开拓。这种不断改革和发展的精神是十分宝贵的,也是任何期刊繁荣兴旺的最基本的条件。特别是在近几年来,《图书馆》发表了不少具有才华的青年学者的文章,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这对于图书馆界更新知识,活跃思想,勇于探索,深化改革都有好处。这种对青年人满腔热情和敢于扶植的伯乐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很值得我们学习。任何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对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与扶  相似文献   

6.
续写青春历程──访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石国雄许明近年来,我对中国期刊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中国青年》是我重点关注的期刊之一。因为在中国的青年期刊家族中,历史最悠久、杜会影响最大的刊物,当推《中国青年》。这本刊物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又...  相似文献   

7.
《今传媒》1997,(5)
为太阳铸魂——《当代青年》’97一至三期读后文/石鸣如果说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当代青年》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为太阳铸魂。翻开这种青年人爱不释手的刊物,人们见不到千篇一律的套话,看不见司空见惯的说教。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杂志封面眉头那醒...  相似文献   

8.
50年代初期的青年人,现在都已年过半百了。但他们一定还记得《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海鸥》和《牛虻》,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给他们带来过勇气和力量;他们还会记得《伊林选集》和别莱利曼的科普著作,把他们引入一个崭新的世界。以后的一代代人都读这些故事。它们帮助青年人迈进成熟的人生。中国青年出版社享有这样的殊荣,它38年的光辉历程,它在青年读者中的巨大影响,足以引为自豪。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时,我走访了这家出版社。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作为一代文学大师,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巨制,而且还编辑过许多影响后人的期刊和文集。经他编辑过的刊物《译文》、《文学》、《莽原》、《奔流》、《语丝》、作家文集和美术画册等,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本文从一名编辑的角度,对鲁迅的编辑理念与编辑实践做一探讨。鲁迅的编辑理念,与他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他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封建礼教与黑暗制度以及殖民主义者作着殊死的斗争;他在黑暗中呼喊人性解放,主张个性张扬,深切地关怀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并做着…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崛起的期刊群落中,有这么一本刊物.它在每期扉页的左上方,总用粗重的黑体提示读者:成功之日你最难忘怀的定是——涉世之初后来听说,新闻出版署期刊司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偶识这家刊物的副主编,便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你们的刊物起点很高,要把它办好.”这家刊物就是江西团省委主办的《涉世之初》.经过两年多的艰难跋涉,《涉世之初》成功了.广大读者认同了这一革命老区的文化新生代,且把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别致新刊物与《女友》、《辽宁青年》等名牌期刊相提并论.与众多报刊订数萎缩的大趋势相反,它的发行量在1993年竟以300%的速度猛增,1994年更追求卓越大冲刺.“成功之日/你最难忘怀的定是——涉世之初”,明快而隽永,深沉而自信地树立了期刊的公关形象,它是杂志占领市场的自我宣传口号,也标示了编辑们开掘期刊文化资源,设计期刊个性的选题思路,在取得成功,走向更大成功之际,何尝又不可以理解为编辑们聊以欣慰的喃喃自语.  相似文献   

11.
韩阳 《出版参考》2007,(12X):21-21
12月7日,龙源期刊网携手《青年文摘》、《图书情报工作》、《商界》、《双语时代》、《党员文摘》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6家刊物联合举行了其期刊网络版正式上线暨签约龙源的新闻发布会,从即日起,读者可以登录www.qikan.com.cn在线阅读以上杂志网络版内容。同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青年刊物《青年文摘》宣布全面升级官方网站,并尝试通过新型“有声阅读”对传统杂志形式进行拓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冲击,许多青年期刊经营困难,而国内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期刊《青年文摘》却有不俗表现。守正出新,积极实施编辑方式变革和内容转型,有效防止品牌老化,是《青年文摘》的实践经验;而练好内功,刊网互动,则是其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与重点。  相似文献   

13.
采访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的想法,源于5月5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时代造就英雄》的报道.报道中,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李玉琦副馆长谈到,各个时期的青年典型虽然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但是"惟一不变的,是一代代有志青年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共奋斗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与21世纪的历史跨越期,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浪峰上。青年是时代的缩影,青年人有火热的追求,他们热切地盼望着在改革开放的海洋中遨游,胜利地到达光明的彼岸。但当他们触及到当今中国的社会矛盾,面对前进中的诸多问题和挫折时,又有些迷惘、困惑、忧虑、烦恼,甚至失望。那么问题的产生是时代的偶然还是传统的必然呢?青年人眼中的中国社会是怎样的?青年人应当怎样正确看待中国的社会问题呢?由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4家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15.
在林林总总的期刊群落中 ,与政治时事类、文化通俗类期刊相比 ,学术期刊无疑属于小众期刊和阳春白雪。毋庸讳言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较弱 ,可持续发展能力小。面对大众期刊和网络出版的挑战 ,面对加入WTO后世界期刊群雄逐鹿的局面 ,如何实现学刊的生命承当和编辑的使命追求引起了当代出版人的反思。“一代有一代之学术。”学术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系统化 ,一个好的学术期刊是一个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分表达。学术期刊作为一代代学人的思想家园和精神守护者从事着薪尽火传的神圣事业 ,是知识分子思想交流碰撞的文化平台和话语空间。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16.
《赢未来》是家庭期刊集团于2010年6月正式创办的青年类期刊,目标读者为高年级大学生及初入职场的知性青年群体。受网络等新媒体冲击,青年类期刊(指《中国青年》、《大学生》、《黄金时代》等传统青年期刊品类)的整体环境并不看好,而且家庭期刊集团既没有创办青年类期刊的成功经验,也没有优势渠道资源。实际上,在前期论证过程中,该项目也一直争议不断,意见从来没有统一过。家庭期刊集团为何最终决定投资创办《赢未来》,其决策依据是什么,前景又会怎样?本文将带我们一窥究竟。  相似文献   

17.
目前,广东期刊界正兴起近10多年来的第三次改革浪潮,众多的期刊从内容、版面以至经营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冲破旧框框,勇创新局面。本文试就广东期刊的改革形势,特别是三次的改革浪潮,作一些回顾和探讨。一、第一次改革浪潮——改名热1.广东期刊界在1981—1983年左右,曾出现过一次影响颇大的以更改刊名为标志的改革浪潮。广东期刊原来基础并不雄厚,多数刊物是1980年以后创刊的,原有的几份期刊如《作品》、《花城》、《广东青年》等,发行量也不很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东风,在广东期刊界吹皱了一池春水。1981年,《广东青年》在团省委支持下率先实行改名,刊名改为《黄金时代》,寓意深刻,内容也冲破原来偏重自上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记者韩阳)12月7日,龙源期刊网携手《青年文摘》、《图书情报工作》、《商界》、《双语时代》、《党员文摘》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6家刊物联合举行了其期刊网络版正式上线暨签约龙源的新闻发布会,从即日起,读者可以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30年代,《骆驼草》——这本以诗和散文为主的文学杂志曾经热烈而短暂地绽放过,也曾深受那个时代的文人和青年人的热捧。而有三位常在这本刊物上发表诗作的年轻人,被时人称为"骆驼草"三才子,他们就是废名、梁遇春、石民。三人是北平大学同学,既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又精通外国文学。自学生时代起,他们就聚首谈古  相似文献   

20.
2001年我国期刊界有不少大事,最重要的就是接近年末时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期刊展览,以及通过这次展览引起的对一批报刊的关注、报道和业内外人士对期刊的关注。一年中我国期刊在发展中也出现一些新的现象,这里仅就个人观察到的列举一些。 1.与国际标准接轨,开本变大,彩色印刷。首先是形式方面的变化,进入新的世纪以后,国内期刊更加注重外包装,面向市场的期刊不惜工本,纷纷改为彩色印刷,使得刊物看上去更漂亮、豪华。在书报摊上,这类刊物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有继续进军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办刊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追求的是刊物的发行量,只要内容好看,外观差一点无所谓,而现在是发行量与广告收入并重,刊物必须印制精美,才能引起广告客户的重视,才能使刊载的广告引起读者的关注。即使是发行量极大的《知音》、《家庭》等低价位期刊,在新办子刊时也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中高价位的《好日子》、《风韵》等。面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