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科+"课程改革是以学科融合理念为基础,以某一门学科为逻辑起点,推进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和生活与技术等方面的整合。"学科+"课程校本实践的探索主要通过建设课程基地、倡导学科融合和开展综合实践等路径展开。未来,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基于学生成长需求架构"学科+"课程体系,基于学科特点开展"学科+"课程实践,基于教学实践需求建立"学科+"课程平台。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学校课程必须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内容和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在做优分科课程的同时,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进跨学科课程融合,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课程融合是基于完整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指向全面发展人的育人目标;基于知识融会贯通,指向形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基于育人方式创新,指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为此,学校课程着力构建起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一知识一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融合结构框架,通过概念、主题、现象和方法等整合方式,形成学科间融合课程、领域间融合课程和活动融合课程的课程形态,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相似文献   

3.
张发新 《江苏教育》2022,(82):63-65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中部积极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的课程框架,以培养“未来胜任的河西少年”为课程目标,深度挖掘学科育人要素,优化和变革“基于融合、在融合之中、为了融合”的课堂教学,努力打造初中课程新样态。  相似文献   

4.
管锡基 《现代教育》2022,(6):6-8+11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触及的是课程结构变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资源配置,基于国家课程方案,立足校情,整体架构更富弹性、更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二是学科内容结构,以体现国家意志的学科课程为主体,基于课程标准,建设结构化“书本—生活”系统,促成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关联、互补、融合。三是教学活动深度,从扁平的“知识扩展”走向有深度的“学科实践”,落脚于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做事”。  相似文献   

5.
融合创新科技课程,是学校在普及性基础课程、特长化拓展课程、实践性探究课程、综合性展示课程的科技课程建设基础上,将不同类型课程有机整合,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理工、人文、艺术融通的科技融合课程,因地制宜构建运行阵地创建、资源开发、实施运用、多元评价“四大”科技课程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校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为新时代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欠佳。基于此,文章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机制出发,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以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7.
“核心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引入的重要课程概念,“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是对“核心课程”概念深化理解基础上的改造和发展,体现了对当今小学教育教师素质的时代要求,构建由人文素养课程模块、教育素养课程模块和能力与学科融合课程模块组成的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陈欣 《江苏教育》2022,(34):63-65+3
江苏省清江中学秉承“对学生一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实施“益清”融学课程。“益清”是课程改革宏观层面的方向统领,“融学”是课程改革中观层面的实施手段。学校坚持融合育人、协同育人、学生为本、教学相长的课程理念,形成了基础扎根型、社会实践型、综合拓展型三种类型的课程。在课程设计方面,坚持专家引领;在课程实施方面,坚持立足校本;在课程评价方面,坚持基于素养,全面客观;在课程拓展方面,坚持基地建设,多元赋能。  相似文献   

9.
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课程框架体系的制约,突破了单纯的以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构建课程的模式,它跨越了惟“理性世界”的樊篱,走出了“规范性知识”的视阈,强调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学科与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综合课程这种课程形态的转型,不仅仅意味着学科边界的模糊与融合,它体现了一种新的课程组织理念,即综合课程的组织目的,不仅是形成一种有别于学科课程的课程形态或课程载体,而且是以促进人的完满、丰富的成长为最终价值取向的。在这种课程组织的目标定位之下,综合课程组织面临问题是如何协调“制度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课程群“四级体系”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课程群建设是近年高校课程改革的热点。本文对目前高校课程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高校课程建构正朝向学科问交叉、融合等方向发展,并进一步阐述了“文理学科通识课程群、学科通识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各专业课程群”的四级课程群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职教育“岗课赛证”融合的课改背景,分析“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学科教学要求,从四个方面提出以“岗课赛证”融合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路径:对接岗位需求,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教学策略;融合多媒体技术,建设课程配套资源;实行理论实践双导师制,组建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实证研究,本文提出了产教融合课程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方法,阐释了产教融合课程的内涵并深入分析了基于产业学科的产教融合课程知识生产模式。从产教融合课程的能力导向课程目标设定、能力递进的课程嵌入方式、“五性”课程建设标准、“三要素”课程建设机理、“浸润式—项目中心”课程教学方法和“现代产业学院”课程外部支撑等方面论述了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方法与路径,结合常熟理工学院医药生物技术学院“生物制药行业课程”建设实践予以具体说明,并指出产教融合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推进应用型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3.
无锡市在课程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学科基地,以学科基地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抓手和突破口,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普通高中学科基地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学科基地建设致力于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和创新研究以及对课程改革整体性的研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努力形成一整套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辐射和带动区域教育的改革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教育变革需要,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基于学校自身资源,探索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学科融合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学科的相关性、知识的共同性以及思维的共通性,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或思维能力等经过选择、加工和融合,并运用在相关领域进行综合性、整体性、开放式教与学的活动.牛栏山一中人文素养融合课程由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教师为主组成团队,围绕成系列、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选题展开融合课程教学;通过鼓励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搭建课程平台等方式,深化融合课程实践.  相似文献   

15.
学校以“创新素养培育”为目标,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构建了跨学科项目式“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一体”是以育人为主体,指向创新素养培育。“两翼”是以学校特色教育为一翼,构建海洋特色课程体系,实施“特色课程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国家课程教学为一翼,基于国家课程开发学科融合课程,实施“国家课程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满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这一教学模式中,通过注重项目的科学性、开发特色主题课程和优化项目探究活动等具体途径的实施,在实现学生“理论思维”到“实践思维”的转变、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及学校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新形势下,五育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福州第四中学“惠泽大美育”课程正是基于“五育融合”发展目标而逐步探索出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它秉承“适性发展,成人致美”的办学理念,从优化全育课程架构、制定学科大美育课程实施策略、开发大美育课程校本教材、拓展大美育系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维度、探索多元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实现五育融合共通,“五位一体”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韩燕霞 《江苏高教》2022,(12):122-127
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反思当前高职院校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存在“两张皮”问题,课程实施出现“要素匮乏”问题,课程评价出现“效用缺失”问题。基于课程整合、项目课程以及全人教育理念,探讨“专创融合”课程体系重构的实施路径:以“产业创新创业需求”为依据制定“专创融合”课程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抓手选择“专创融合”课程内容;以“工作结构优化”为前提设计“专创融合”课程结构;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创新“专创融合”课程实施;以“多元评价体系”为标准开展“专创融合”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中小学学科课程评价在理念上导向人的身心发展,彰显课程评价的育人定位;在形式上立足学科实践,凸显课程评价的研究性质;在品质上根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呈现多元和合的评价思维。以地理学科为例,结合“学科+思政”的课程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等特征,可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框架,建构指向课程思政的中小学学科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突破以知识逻辑建构的学科课程和缺乏有机统整的校本课程局面,需要找到学校课程融合创生的突破口。学校课程融合本土资源、三级课程融合、学科课程五育融合是有效的突破口。融合本土资源是把当地知名物产等资源选编重组,挖掘育人因素,融入课程设计;三级课程融合要综合分解各学段、学科、单元章节的核心素养落脚点,加大学科内学科间内容融合,模块化改造学科整体,并把学科课程融合延伸到课后服务;地方课程特色化融合可采用专题或模块形式呈现;校本课程个性化融合可采取特长选修、社团活动、走班教学等方式落实。探索建构学科五育融合课程,向内挖掘融五育即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五育因素,合理设计育人目标,融合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向外延展融课程可采用项目式课程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指在遵循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整合。“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面临在观念、资源、实施等方面与传统课程冲突的困境。本文以Z校为例,提出应明确实施原则、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并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纲要的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厘清课程内容、搭建“五育融合”课程实施平台、明确教学行为策略等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