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闻一多的"三美"说,揭示了诗歌的声音美、色彩美和外形美,但是诗歌还有一种无声、无色、无形之美,这就是空白美。诗歌教学只有抓住空白美的规律,才能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
陈斯金 《大众科技》2007,(12):162-163
闻一多的"三美"说,揭示了诗歌的声音美、色彩美和外形美,但是诗歌还有一种无声、无色、无形之美,这就是空白美.诗歌教学只有抓住空白美的规律,才能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赏析诗歌,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它的意思;其次要了解作品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最后挖掘出诗歌的"题眼"和"诗眼".  相似文献   

4.
<正>由于PM2.5(粒径等于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不是一个正式的中文词语,更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术名词,所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其命名为"细颗粒物"。但是,为PM2.5起中文名遭到网友的讽刺揶揄。颇具水平的吐槽当数对PM2.5的非正式命名:严肃一点的叫"公雾源";高端一点的叫"京尘";霸气一点的叫"尘疾思汗";乐观一点的叫"尘世美";娱乐一点的叫"尘惯吸";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一门高雅古典的语言艺术,叠词是富含音乐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现象。由于叠词构成的特殊性及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如何有效将汉语诗歌叠词译为英文成为诗歌翻译的难题。但实践表明,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诗歌叠词是可译的。本文将根据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结合汉语诗词实例《声声慢》三种译本,探讨汉语诗词中叠词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以实现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三美合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也在提高,学校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为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打开绿色通道;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之"美";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之"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之"乐";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之"实"。  相似文献   

7.
学术期刊编辑中的创造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期刊千刊一面的雷同现象不仅表现在外观上,也表现在内容上,这和编辑主体性意识不强导致的对"创造美学"的认识与发挥不够有很大关系.改变这一状况的策略是,视学术期刊为一生命个体,以闪光的内容创新塑造其"精神之美";以巧妙的栏目架构凸显其"体态之美";以精心的装帧设计表现其"服饰之美".这样,编辑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编辑产品的创造性与审美性得以高度统一,使期刊获得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华文学著作中的瑰宝。其诗词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隐寓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结局,丰富和渲染了作品的主题。"红诗"的翻译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翻译美学、微观语言学角度,对戴维·霍克斯和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咏月诗》其一的两种译文进行比较赏析,探讨《红楼梦》诗歌英译的美学价值,阐明在诗歌英译时要做到"音美"、"意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9.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第二,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像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第三,关注一些值得重视的动词、修饰语、特殊词等。  相似文献   

10.
张雪娇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66+165-166,165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是辜正坤教授提出的关于汉语诗歌画味、韵味、意味、气味以及这四味的综合结果情味的鉴赏理论,诗歌的味象美是其中的一个理论分支。本文试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美国诗人桑德堡诗歌中的味象美。诗歌味象美论不仅在汉语诗歌鉴赏中适用,在英语诗歌鉴赏中也可以尝试使用。用味象美论分析桑德堡诗歌,使读者更真切的体会到诗人所呈现出来的时代和社会的本真状态,以及诗歌中所包含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诗歌具有独特的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闻一多语),它的韵脚、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呈现出语言美,同时其意象画面还表现出 形象美。新诗包容了众多的审美因素,便于我们在教学时渗透审美思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须引导学生着力挖掘作品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自外文诗歌引入汉语后,许多学者开始探索诗歌的译法,以期更好地展现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让读者领悟外文诗歌的美。黄杲炘先生认为其总结的"三兼顾"译法兼顾了诗行的顿数、字数和韵式,既能够较好地还原原诗内容,又能如实反映原诗的格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讨"三兼顾"译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王维作为现代广泛认可的"诗佛",他的诗作所蕴含的禅意和禅趣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这种禅意在王维诗歌中的整体表达是一种"空寂"的意境,也契合了禅宗对于"空"的追求。而这种物我两忘、心灵与自然无间的意境在诗歌中的具体表达,则是通过多个特定意象的选取展现出来,并且情景相互融合,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浑然天成,给人发自内心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4.
曹利亚 《科教文汇》2010,(19):116-116,119
英语诗歌的教学是英美文学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在学生掌握英语诗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其韵律和节奏的美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语言和内容的学习,以诗歌丰富的意境之美促进语言的学习;以诗歌主题的美提高学生赏析的能力,完成审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15.
诗歌具有模糊性,其模糊语言创造模糊美。模糊美作为诗歌美的一部分在译作中应得到表现,译者的任务是在目的语中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达式,即能激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语言,再现原诗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在处理开放题时,教师必须注重在设计上要"新";在方法上要"活";在技巧上要"妙";在作业上要"适";在活动中要"放"。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联系生活,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有:新课导入要"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知识建构要"联系生活,提供事实证据";难点突破要"联系生活,诠释抽象概念";科学探究要"联系生活,引导合理猜想";知识迁移要"联系生活,剖析错误观念";练习设计要"联系生活,注重知识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王红玲 《科教文汇》2009,(13):224-224,230
本文从诗歌格律和意象描述两个角度分析华兹华斯的《致杜鹃》,体现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9.
严蓉 《科教文汇》2007,(12S):174-174
赏析诗歌,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它的意思;其次要了解作品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最后挖掘出诗歌的“题眼”和“诗眼”。  相似文献   

20.
余炜 《知识窗》2012,(9X):36-36
<正>一、教学目标在《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情美和意境美,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感悟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层意义;③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精神。二、教学过程与步骤1.导入在授课前,笔者设计了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