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论及心学对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影响,王韬则是较为突出的一位。 王韬(1828—1877),原名利宾,字紫铨,号仲弢,江苏长洲人。先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任职,后去香港为英国传教士翻译中国经书。1867—1870年间又去英国译书,并游历了英、法、俄等国。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任主笔。著作甚丰。据他所称,其《弢园文录内编》“多言性理学术”,但已一字无存。现只就“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等书,探讨其变法维新思想与心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韬与香港     
一百多年前名经有过这样一位苏州人,他在香港居往了近二十年,创办了香港第一份真正由中国人自己办的中文报纸,又创办了香港第一份晚报,被研究中国新闻史的学者誉为“香港中文报纸早期发展中的重要人物”。还是这位苏州人,在19世纪60年代就写了一篇《香港略论》,为我们提供了可能是最早的由中国学者写的关于香港的专题研究报告。这位苏州人就是王韬。他辞世以后,整整一百年过去了。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年,又恰逢王韬逝世百年犯,追忆王韬与香港的有关情况,应该说是颇有意义的。 一、独特的人生道路 王韬,幼名利宾,字兰卿;后改名韬,字仲、紫铨,号园、天南叟、韬园老民等。 1828年生于江苏吴县的甫里村(今角直镇),1897年病逝于上海,享年七十。 正韬是清代道、咸、同、光间人,他的一生走了一条与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迥然不同的人  相似文献   

3.
《随园诗话》初论谭再励《随园诗话》是清代中叶袁枚(字子才)撰写的一部诗话著作。袁枚在诗中提“性灵”诗学理论,以反拟古、重个性、求创新为旨趣,较准确地揭示了诗歌审美特性,在当时与后世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性灵”理论的提出,其实并非始于袁枚。郭绍虞先生就...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特约记者徐文俊):为帮助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尽快实现再就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部)出台了(“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是,从1998年至2000年的3年中,为1000万下岗职工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服务(对1000万下岗职工普遍进行职业指导,对其中600万人进行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通过努力,使下岗职工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转业转岗人员掌握实用技能,自谋职业者增强创业能力。具体安排为1998年300万人;1999年35O万人;2000年350万人。《计划》指出,要重点抓好纺织、铁道…  相似文献   

5.
关于王韬思想研究,史界有“冻结”一说,意谓建国来对王韬思想研究“裹足不进”或“进展甚微”。症结何在?我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大抵有二:其一为过去我们多满足和习惯于对故人的盖棺论定;其二是对王韬早期资料发掘和重视不够。而最近由湖南整理出版的王韬早年“东泛扶桑”所写的一部日记体游记—《扶桑游记》,则正补王韬“西极”英法所写八十则《漫游随录》之不足。同时,《游记》也为今人研究王韬及其维新思想,提供了一重要资料。下面仅就《游记》所涉史料,试谈管见。  相似文献   

6.
赵锋 《上海教育》2014,(10):34-36
马克·塔克(Marc S.Tucker),美国“全国教育和经济中心”主席。创建了“国家学校领导研究所”以及“美国劳动力技能委员会”等机构。他也是多部著作和报告的合作者,包括《超越上海粼为生活而考虑:教育和国家的财富》。  相似文献   

7.
王韬是晚清社会较早接触西学的著名文人。1849年到1853年底,他在上海墨海书馆襄助传教士翻译《圣经》。由于他流畅地道甚至带有儒学色彩的译文风格,该译本显得颇为与众不同,成为当时在中国传播最为广泛的一个译本。1862年到1872年,他在香港和英国协助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后三卷,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良多。  相似文献   

8.
历史系副教授忻平继《王韬评传》和发表多篇论文后,又一部46.5万字的《从上海发现历史》的新著于199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以1927—1937年的上海为典型,以现代化进程为参照系,以社会史为方法,以人与社会生活为核心内容的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力作。  相似文献   

9.
①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  相似文献   

10.
黄永林,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化和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中西通俗小说比较研究》、《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品格》、《郑振铎与民间文艺》、《张恨水及其作品论》、《大众视野与民间立场》、《民间文学教程》(合著)和《现代中国文学史》(合著)等著作18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中国民间文艺学“山花奖”学术著作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1994—1998年)著作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集体项目,2003年)和国家教委第三届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集体奖,1996年)等。  相似文献   

11.
胡晓风 《生活教育》2010,(12):28-32
《生活教育创造史》是陶行知(1893—1946)1946年4月27日,在上海大任小学为筹备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的座谈会上演讲的命题。(上海《文汇报》,1946年8月2日第8版)这是他对中国生活教育运动最为简明的概括。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1826年在《天鹅之歌》著作中对他1774—1825年从事自贫苦学校(Pauper school)到平民学校(Pub—licsch001)的试验总结命名为“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12.
王韬洋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王韬(1828—1897年),字仲弢,又字紫诠,号天南遁叟,又号弢园老民,江苏新阳(今昆山)人,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 王韬的少年时代,正是道光时期,清王朝的“康乾盛世”已经烟硝云散,经过白莲教等农民起义的打击,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腐朽的清王朝江河日下,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崇尚“实学”和“经世致用”的学风,要求摆脱繁锁的汉学和空疏的宋学。这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学术气氛为王韬的洋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849年王韬应西方传教士的邀请,来到上海,受雇于“墨海书馆(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Mission Press)。“墨海书馆”是1843年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的印刷厂,编译  相似文献   

13.
《普法战纪》是王韬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写的一部共十四卷约二十一万言的著作。它详细记述了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两国统治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发动普法战争的始因和过程。在成书之前,曾首先分段陆续见诸国内报端,在当时产生过颇大影响。 1867年冬,王韬曾出国游历,到过日、法、英等几个资本主义国家。1870年春,王韬由欧洲返回香港。1870年7月,欧洲爆发了世界瞩目的普法战争。消息传到中国,立刻引起一些国内报人的兴趣。王韬和他的朋友张宗良(香港一家日报的主笔)在一次交谈中,张提出想在报纸上详细报道这件国际大事的主张。“泰西有数之战,而亦欧洲全局所关,不可不志”。一向对欧洲政局颇感兴趣,又正在进行《法国图志》编著的王韬,听完张宗良的话后,“跃然起曰:仆不  相似文献   

14.
一 作为“精神事务”的学术实践 《知识人的精神事务》(“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之一,昆仑出版社2013年版)是何言宏教授近年来,继《中国书写》《介入的写作》《精神的证词》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这部著作是中国新锐批评家文丛之一,收录了作者近几年的重要论文,分为“文学史重省”、“作家作品论”和“文学批评论”三辑。  相似文献   

15.
“人人都说数学美,阁下为什么要唱反调呢?” 哦!大约有如下几点“理由”吧,我说给诸位听.2008年1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帕帕斯先生的又一部惊世之作《数学丑闻:光环底下的阴影》(原书名为《Mathematical scandals》,涂泓先生译),该书打破“数学冷冰冰,缺乏人情味”的陈腐观念,“考察了一些著名数学家的人性方面和逸闻丑事”,  相似文献   

16.
1862年之前的王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其重民思想依然属于传统民本思想特别是明清之际民本思想的范畴。1862年之后,王韬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开始向近代转化,其重民思想具有了新的内涵。而从其重民观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在萌发时便具有的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王韬不可能比其同时代人走得更远。即使如此,其重民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史上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王韬最早提出“振兴中国”这一口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兴中华”这一口号到底是由谁最早提出的?有人认为是孙中山在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时首先提出的。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最早提出这一口号的不是孙中山,而是王韬。王韬(1828—1897),苏州甫里人,字歿园、紫诠,是我国近代思想界有较大影响的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体系发端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于八十年代,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首倡者,也是最早在历史上提出“振兴中国”这一口号的人。王韬在他所著的《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尖锐地批判了清政府卖国求荣和封建腐朽弊政,对于中国所处的强邻环视,虎视鹰瞵的岌岌可危局面,提出当今中国只有“返而自思,以力图振强”。怎样才能“振作”呢?他认为必须“变法自作”。这有“治内”与“治外”两条。“其治内者,在练兵法,达民情”。他提出“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  相似文献   

18.
王韬人才思想论略黄新宪王韬(1828—1897),江苏苏州人,原名利宾。青年时代曾在上海墨海书馆任职,有机会接触到西学,拓宽了自己的眼界。1861年春,因同情太平天国革命被清政府以“通贼”的罪名予以通缉。此后,亡命香港。在港期间,协助英国汉学家、英华...  相似文献   

19.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作为史传文学,《史记》熔入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字里行间翻滚激荡着感情的波涛,给读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清代刘鹗评论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老残游记序》)《史记》的抒情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顾城营造了一个女儿园,(英凡》文本告诉我们,谢烨(雷米),麦演(英儿),文听(晓前)是此园的主要且直接的组成部分。她们既是《英儿》文本的被叙者,又是倾听者,她们的特殊身份构成了她们相对《英儿》文本必然产生的,或无声或有声的产调画外音。这复调主要由二个声部组成,一是对女儿园的观念情感认同和行为实现;其二是对女儿园的臆想性再叙和凭吊。首先在对女儿园的观念情感认同上,三位女性是和顾城达到共识的,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新西兰;无论是身处都城还是小岛;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因为顾城的“白房子,天国花园”被三位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