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味平淡     
与过去那些不断爆出轰动性新闻的年份相比,俄罗斯的2000年,亦即普京执政的第一年,堪称平淡无奇、平淡乏味的了。在岁末年初撰写“年终专稿”的季节,这一年的俄罗斯有什么可写,又该如何去写呢?俄新社《普京执政一周年小结》的作者,以他直面平淡的勇气和对平淡的反复品味、深刻解读,写出了一篇既不平淡也不乏味的报道,叫人很开眼界。 按照传统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生活平淡,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自然也就没有新闻可言。但情况似乎并不这么简单。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生了不平淡的事情是新闻,在总是发生爆炸性、…  相似文献   

2.
一些记者或通讯员常常为发现不了新闻线索而苦恼,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其实,只要掌握了好的发现方法,处处留心,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新闻事实往往就在你身边。众所周知,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断、细节,抑或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传言,它是不完整的新闻事实,还需要作者去进一步采访、核实和挖掘,它是用来加工成新闻作品的资料,如同自然资源一样,分布不均。对于记者或通讯员来说,如果发现了新闻线索,特别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线索,那就不再发愁没有东西可写了。笔者认为,要发现新闻线索,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统揽全局,在“着重点”上…  相似文献   

3.
当记者最苦恼的事情是没有新闻可写。没有新闻可写的原因,一是新近的确没有发生具有宣传报道价值的事件;二是虽然新近发生了可报道的事件,但由于事件题材相同(或雷同),类似的新闻早已被同行报道过,再写起来就是“炒冷饭”,没有了滋味。那么,如何才能让报道常写常新、多出彩,甚至达到“旧闻里面有新闻”目的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勤”字,具体说就是要做到脑勤、眼勤和腿勤,这对于新闻出新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中,经济新闻公认是比较难以驾驭的。对经济报道的难度,人们《常形容为“内升不愿看,外行看不枉”。这句很普通的话,实际上包含了经济报道工作中全部的矛盾。为什么“内行不愿看”呢?一是记者的拆迁尽是些外打话,连基本的经济常识么没有掌握;二是记者的报道里虽没有多少外行活,但过于肤浅,没有多少能够真正月决问题的内容;三是报道的东西大都是内行人已经熟知的,对他们而言,已无多少新闻性了。“外抒看不懂”则是因为记者没有能够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研究消化报道的内容,自己不懂,当然不可能把自己不懂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会议是一座新闻的富矿,就看你会不会挖掘,如何挖掘。同样是开会,有的人为没有新闻可写感到苦恼,甚至谈“会”色变;而善于“听”会的记者,总能捕捉到与众不同的线索,写出不同寻常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6.
杨志勇 《今传媒》2006,(11):53-54
常听到有些人感叹:行业报的面太窄了,写来写去就那么些东西,简直没有啥东西可写!是真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采写吗?回答是否定的。作为《中国劳动保障报》的一名驻站记者,集多年的新闻采写体会,我认为只要把行业的工作吃透,大有文章可做。从行业的专业角度去“发现新闻”行业报相对于党报而言,无论是发行量、覆盖面,还是其新闻本身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都较弱,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但作为行业报的记者首先要明白你所生产的新闻产品是为行业系统的所有人士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满足全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所需要的产品。比如说《中国劳动保障报…  相似文献   

7.
同样是新闻工作者,有的记者整天都有写不完的报道题目,出手快、写稿多;有的记者却为找不到报道题目,无稿可写而苦恼。同样采访一个新闻事件,有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内容深刻,思想性强,信息量大,反响强烈;有的记者写出的却是平平淡  相似文献   

8.
李文同志 :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来信中说,看了我上次给你的信,增强了你当一名好通讯员的信心。但是,你看到许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在报、台发表,自己却为“没有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是初涉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大都会遇到的事,这封信打算从怎样获得新闻信息和如何以“土”制胜谈谈自己的体会,供你参考。   通讯员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呢 ?我是通过采访活动广交朋友来实现的。不少新闻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会上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耳目,也就多开辟了一条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讯员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9.
有些通讯员和县报记者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身在基层,觉得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不能象大报记者那样,东奔西跑,寻珍采花。我1982年起爱上新闻这一行,其间当了4年农村生产队会计,3年乡政府通讯报道员。已11次在省市新闻单位获优秀通讯员奖,10篇稿件在省市获好稿奖,被招聘为县报记者。我以为,记者和通讯员各有所长,通讯员身处基层,身处新闻的发源地,只要处处留心,发挥优势,写身边事、唱时代歌,同样能写出好新闻来。身在基层写什么?我以为,通讯员在基层至少可写几个方面的内容。写新事。有些通讯员的稿子编辑很为难,就是新闻的时效性不强。新闻贵新,写新闻就要写新事,应有争分夺秒的时效意识和竞争意识,写当日事、昨日事、近几天发生的事,捕捉到好线索及时采写,这样才能给人以新鲜感。写新风。新风尚是新闻的常客,这些事件和人物  相似文献   

10.
前些时候遇到一位通讯员,他对我说,最近他陪一位老记者去采访,那位老记者好象有写不完的东西,随时都能抓到引人注目的新闻。而他却感到一切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这是为什么?我对他说,根本原因在于你的新闻敏感不强。  相似文献   

11.
在宁夏当了10年驻站记者,我得了个雅号:在石头缝里抠新闻的记者。对此,我虽说不上有什么得意,但从心里还是认可的。 宁夏地处偏远,被称为新闻的“贫矿区”。一位从辽宁调到宁夏的老记者说:“在辽宁—弯腰就能捡条大新闻,在宁夏掘地三尺也找不到新闻。”话可能说得有点过头,但却形象地道出了在这里干新闻工作之难。在号称没有新闻的地方,真的就发掘不出新闻吗?有些事件,从表面上看确实没有什么新闻,但是只要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新闻,有时甚至是很有意思的新闻。我当记者,就没少从石头缝里抠新闻,也确实抠出了不少东西。 1991年,宁夏电视台为几位获奖记者颁奖。这条新闻对于我们光明日报这样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也  相似文献   

12.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必须以其高质量来满足顾客的需求,而如何写好信息稿件并非易事。常有同志讲,不是没有东西可写,就是写出来不像信息,刊用率很低……现就自己的写作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与体会。人们日常讲到的信息,一般指消息或者叫情报,是新闻的一部分。但信息和新闻不完全一样,信息具有共享性,而新闻常为一家所有,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新闻不像社会新闻、经济新闻、法制新闻那样题材广泛,新奇事多,显而易见,引人注目。要克服这种“先天”不足,需要培养以下三种采访能力。 一.在平淡的学校生活中平中见奇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学校生活确实平淡,那种一看就会发现的重大新闻素材很少见,更难遇到。我们所能得到的材料,看到的情况,大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如某某领导关心教师,教师带病工作,学生助人为乐,等等。在这类“平常事儿”中,有的校校有之,大同小异,的确难以写成什么新闻。但是,有些平常的事情,细细琢磨一下,就会看出它其实不平常,甚至光彩夺目。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培养平中见奇的能力。如《小学生书包有多重?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一部分记手头老有写不完的稿子,显得很“富有”,而另一部分记却老在埋怨没东西可写,这种差异体现了一种新闻捕捉能力的高低差别,实质上就是新闻敏感强弱之别。  相似文献   

15.
我一接到第五期《新闻爱好者》,就被《庄稼棵里也出新闻》这条标题吸住了。翻开一看内容,更是爱不释手。我边看边想,看了四五遍。我周围的几个新闻爱好者也争相传阅。我是初学写新闻的,写作水平和认识能力都很低,写的稿件常常石沉大海。原来总认为自己生活圈子小,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看了吴学斌同志既有经验,又有实例的文章后,我去掉了“没新闻可写”的包袱,也学得了吴学斌同  相似文献   

16.
好新渊是“问”出来的。这里所说的“问”,一是指会上提问,二是指会下追问,如果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那么不愁没有新闻可写,也不愁写不出好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7.
联想我与一些通讯员谈论抓新闻时,他们总是说:“单位小、人员少,没有新闻可写。”其实,这是片面观点。回顾我未进报社当记者之前,就在一个几十人的基层单位工作,实践证明:只要平时处处留心,从一切事情中找新闻线索、从广泛的生活中收集多种写作索材,大有新鲜东西可写,大有文章可作。如我一九八○年在荆门市生产资料公司工作时,我采写的公司党支部《书记学化学,外行变内行》一文被刊在《湖北科技报》137期头版头条,并且加了《门外汉与专家》的编后。要想当通讯员、记者,就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分析周围一切事物,别人看不见,你能看得见,别人见到  相似文献   

18.
信息灵通,这是做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前提。所谓信息灵通,是指记者或通讯员对负责报道分工范围内,乃至社会上发生或出现的带有“新闻味”的种种新鲜事和新的思想动向等等,了解得迅速及时。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即信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那么,怎样广泛掌握新闻信息呢?总结中外一些记者的经验,主要有四条渠道: 一、从各种书面材料中掌握信息。记者和通讯  相似文献   

19.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的最怕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线索就会无新闻可写。新闻线索可以说是记者的饭碗和新闻之源,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更重要的竞争力。谁最先掌握了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因此,在跑线记者中,也就有了“贫”“富”之分,这里的“贫”“富”不是指收入,而是指新闻线索的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