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芳 《传媒》2015,(9):70-72
微博的出现标志着传播媒体微时代的到来,也改变着媒介传播的格局,而受众对媒介的重要性不会动摇.分析受众认知心理对媒介传播形式、传播定位和关注功能的影响,有助于媒介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微博语境下多元化、碎片化、交互性等特点颠覆了旧有的传播模式,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不断面临来自新媒体的挑战.本文以成都地区微博“平安武侯”为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传播环境与受众心理的新趋向,得出结论:微博语境下传统媒介的议程设置作用被削弱,受众更倾向于受自身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影响形成“自我设置”,微博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具有为传统媒介设置议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于网络媒体去中心化、传受合一等特点,把关人在网络中的地位受到威胁,纠错功能减弱。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反思网络环境中的把关职能,强调由"纠错"向"筛选"的回归。而微博关系化的传播模式恰恰适应了这种职能变化。微博作为新兴媒介的代表,对其把关形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今后对新媒体发展方向的整体把握。关系化信息流模式的形成,为微博把关机制的发挥和应用提供了技术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田学敏 《新闻世界》2011,(12):208-209
不同时期流行文化的更替与变迁体现着不同媒介环境下传受主体的文化心理意识变迁的脉络。本文剖析当下的各种流行文化现象,以期探究文化传播过程中传受主体的普遍心理,为我们解决流行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趋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媒介研究中,不断强调"媒介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基于趋同心理的沉默螺旋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第三人效应正是一种基于内心的"反抗性"的心理,在趋同心理和沉默的螺旋下,第三人效应对于保持意见的多元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尤龙  洪禺 《新闻爱好者》2012,(20):11-12
微博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然而由于微博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众往往不能全面地掌握信息,难以理性地对事件做出评判,加上信息的不确定和传受双方的不对等,很容易使谣言在微博平台大肆传播。本文探讨了微博谣言的生成机制以及微博谣言的传播效果,探讨了意见领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微博谣言对受众的心理、行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微博空间中的女性表达:契机、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项调查显示,女性用户在微博中的表现活跃,但迄今学界尚无专注于该议题的研究.事实上,自媒体时代微博的特性决定其可以颠覆传统媒体中女性非自主性被设定的传受结构,有利于女性在媒介中的充分表达.本文以性别为切入点,通过数据统计与问卷调查方法对新浪微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目前微博中存在女性娱乐名人更易得到关注、女性更关注私人领域信息、女性更易成为倾听者等特点.进而对上述问题从社会资本差异、集体无意识传播受限、以及消费合谋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女性应明确微博的边界与功能、拓展群体的媒介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尤龙  洪禺 《新闻爱好者》2012,(10):11-12
微博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然而由于微博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众往往不能全面地掌握信息,难以理性地对事件做出评判,加上信息的不确定和传受双方的不对等,很容易使谣言在微博平台大肆传播。本文探讨了微博谣言的生成机制以及微博谣言的传播效果,探讨了意见领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微博谣言对受众的心理、行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研究新闻传播效果,既要充分重视受众因素,既重视受众的社会层次性、社会心理及行为特征、受传需求、物质基础等,也要在明确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到传播者、媒介和信息对传播效果的作用,甚至还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历史传统以及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只有把传播与受传作为一种附加有各种内在外在条件的对立统一过程去进行多层次的综合  相似文献   

10.
李伟娜 《东南传播》2012,(12):133-134
在新浪微博的平台上产生的群体心理和新浪微博的品牌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品牌传播活动,新浪微博形成了群体心理,而这些群体心理又作用于新浪微博的品牌传播,这些作用有的能正面、积极地促进其品牌传播,但是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佳 《东南传播》2010,(8):60-62
微博由于其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其"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形势迅速发展。微博作为新生的媒介形式,其自身的特征以及其传播模式都有别于传统媒体。本文在对其传播模式以及特征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当前网络语境下微博的传播主体和传播特质等多个角度的分析,利用长尾理论对微博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挖掘,并为当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成长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徐冉 《新闻世界》2011,(8):106-107
本文解释了何谓当今社会的"碎片化",从经济、技术、心理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同时从碎片化中发现"碎"之后的必然趋势——"重聚",并从大众心理变化、信息环境变化及媒介生态变化等方面解释了重聚的可能性。最后,以微博为例,从微博在主体、方式以及内容方面之"碎"到微博利用话题、微群、标签等方式之"聚"进行了分析,借以回答如何可以在大众呈现碎片化的情况下将人们重新聚集起来,达到传播或营销等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申冬云 《中国广播》2008,(12):51-53
互动是传播者尊重受众自主选择、接受的心理习惯,将受众对媒介及其传播信息的关注加以表现与传播的方式。而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对业已形成的大众传播格局产生强大冲击;另一方面,它又为人们进行传播手段的更新、增强信息传播的实施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开始借网络平台进行一种新型的传受互动。  相似文献   

15.
个性化传播的兴起是由个人、历史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人自身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人的一些基本需求的探讨,揭示传、受双方的心理动固对于个性化传播兴起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17)
任何一种媒介在传播新闻时,都承载着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与受众的数量有关系,与新闻的质量有关系,还与所能引发的公众关注有关系。本文将着重探究在微博时代,新闻与受众方面出现的新机制,新机制主要包括新的传受关系、受众的互动行为以及微博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程爽 《新闻世界》2014,(11):78-79
本文以伦敦奥运会期间一起典型的"微博不实信息疯狂传播"事件为例,研究微博中不实信息泛滥的问题。从微博的信息传播特点入手,探讨其成因,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媒介仪式"这一术语在西方传播学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媒介仪式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不断得到认可并成为人们研究"媒介仪式"的有力参照,西方学者更是频频着力探讨宗教与媒介的关系。这不仅触及了"媒介仪式"这一概念的学术和文化渊源,更让我们看到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所具有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媒介事件马加爵案可以看到:因为网络媒介在现实的传播生态中的特殊地位,议程设置理论并没有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性而失去作用。相反,在媒介间议程的作用下,网络传播的特性更能强化和体现议程设置的强大效果。这一点证实了网络受众的被动地位,也证实了网络受众和媒介之间的传受关系对比传统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传受关系,没有表现出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迅速崛起改变了社会信息流动的生态环境,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信息传受关系,使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流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全媒体时代,微博平台成为了极其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微博平台上的国际新闻帐号也不断分流着传统媒体的受众,成为了国际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一环。而新的媒体技术与环境对国际新闻编译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只有认真分析目前微博平台上国际新闻编译现状,发现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可更好的进行国际新闻编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