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网络在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问政是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中的创新形式,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物,网络问政以其方便性、及时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逐步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本文以中安在线网站网上问政平台为例,探析网络问政在联接政府部门与民众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力图使平台在政府管理创新、公共政策制定、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的新兴平台,在舆论引导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提升政务处理效率,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杨 《报刊之友》2014,(9):28-29
自2008年“网络问政元年”以来,“网络问政”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网络问政”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也面临着现实困境,“网下问政”的助力无疑对“网络问政”的困境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网络问政”的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网络问政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问政形式,在反腐倡廉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网络的虚拟性等固有特征也催生了网络问政的一些弊端,影响了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本文着力于对网络问政的理论解析、现状分析以及前景展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网络问政的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希望网络问政能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而面对网络的蓬勃发展,党政部门能否对网络舆论进行科学正确的监管、引导,掌握主动权,以进一步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网络问政"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逐步走向前沿,2013年,丽水"问政直通车"应运而生,着力搭建网上沟通交流平台,以实现政意的传达与民意的反馈。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以丽水"问政直通车"为例,探讨网络时代问政平台善用舆情引导的策略,包括:建立权威平台,集中舆情;与时俱进拓展渠道,整合舆情;舆情透明,迅速处理;舆情疏导,社会各界点赞。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老百姓只要点点手机、敲敲键盘,就可直接与相关部门对话,政府部门也可通过网络问政平台问政、问计、问需于民,网络问政渐成常态。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作为湖北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一直高度重视网络问政的发展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络问政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导致网络问政效力发挥受到制约。本文以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为例,对其网络问政的特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旨在对更好地完善网络问政对策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尧雪莲 《传媒》2015,(15):47-49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物和电子政务的创新形式,网络问政由于互动性、开放性、及时性、便捷性等特征,激发着网民参政议政和监督的热情,并逐步赢得广大网民的认可.2008年“网络问政元年”至今,我国各级政府纷纷积极介入和推进网络问政.其中,奥一网的“网络问政”、胶东在线的“网上民声”等网络问政平台不断加强建设和创新,形成较完善的运作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借助网络问政平台,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朝娇 《东南传播》2010,(12):30-32
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中,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平等参与塑造了理性公民,网络问政平台拓展了公共空间,网络问政议题形成了公共舆论,这体现了网络问政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延伸。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角度通过加大信息公开来保障公共领域的合法性,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来拓展公共空间,从公众角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形成理性、批判性、建设性的公众舆论等是现代公共领域借助网络时代得以扩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国内微博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随着微博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微博问政成为自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的一种主要形式。这既是时代的机遇,也是时代必然的选择。它在扩大公众政治参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但是,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隐忧。我们要理性对待微博问政,深入研究,持续改进,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尽可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问政一直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条是各地政府网站,一条是各地新闻网站搭建平台。新闻网站凭借着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传播力以及巨大的网络流量,搭建的问政平台不但早于而且取得的效果总体上要高于政府网站,在城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新闻网站在网络问政的发展中涌现出了胶东在线"网上民声"、红网"百姓呼声"、大河网"焦点民声"、奥一网"网络问政"、宁波网"对话"等一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网络问政栏目,2017年红网"问政湖南"再次问鼎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标志着网络问政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本文是地方新闻网站网络问政历程及发展的回顾思考。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使公众的政治参与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网络问政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对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阐述网络问政对政府形象塑造的积极影响,分析网络问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借助网络问政平台塑造良好政府形象的基本策略,对于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政府增加行政透明度,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金林  高志顺 《采.写.编》2017,(5):55-57,69
近些年,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要求,借助网络开展各项工作.主流媒体的网络问政栏目,发挥前台聚合诉求、后台稳定运转、平台注重实效等优势,助力党员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成为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在互联网的时代下政府为了提升行政能力,更应该通过网络来提高群众参与度、提升行政效率和政府治理能力,并以奥一网络问政平台为例就如何进行网络问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分析网络问政局限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中原网的“心通桥”网络问政平台为例分析了“网络行政”平台.  相似文献   

14.
网络问政是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形成特定互动关系的政治沟通过程。为考察这种政治沟通新方式的传播效果,对国内媒体网络问政平台的留言量、回复率、回复质量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媒体网络问政平台在整体效果上处于"很差"到"一般"的状况;在性质类型上以民生服务型为主流,民主参政型相对缺乏;在互动参与上,网民与政府、网民与网民、网民与意见领袖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屏蔽效应"。提高网络问政效果需要包括政府、媒体、网民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合力。  相似文献   

15.
张帅 《大观周刊》2012,(45):177-177
近年兴起的网络新工具微博,在当前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微博问政越发普遍。但目前对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缺乏相应的培训,存在微博使用不当的情况,而且开设微博的单位和领导也太少,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也极不平衡,没有起到引导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微博问政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微博问政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为微博问政的发展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王智 《报刊之友》2014,(4):41-42,53
电视问政自2011年由武汉电视台推出之后,由于其参与性强、距离感弱等特点,使其区别于网络等其他平台的问政方式,并迅速在全国刮起了一股电视问政的风潮。但是“走上电视”的政府工作带着深刻的电视媒介烙印,因此利用电视媒介的特点,而不是被电视媒介所控制,成为在这种节目形式中暴露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袁刚 《新闻通讯》2013,(12):56-57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和网民参政热情的高涨,“网络问政”逐渐成为政府和网民双重关注的热词。网络问政为网民与党委、政府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也为网民提供诉求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便捷之路。但在问政过程中,题材的收集、受众的选择以及传播方式等互动路径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兴产物,网络问政还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在执行公务身份的判断标准、相对人申请回避权受损、网络问政不作为的判定及网络问政行为告知和送达的认定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9.
王智 《今传媒》2014,(4):41-42,53
电视问政自2011年由武汉电视台推出之后,由于其参与性强、距离感弱等特点,使其区别于网络等其他平台的问政方式,并迅速在全国刮起了一股电视问政的风潮。但是"走上电视"的政府工作带着深刻的电视媒介烙印,因此利用电视媒介的特点,而不是被电视媒介所控制,成为在这种节目形式中暴露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问政平台深度打通,广播、电视问政一体化发展、一体化推进,形成了功能齐全、形态多样,覆盖面更广、传播力更强的全媒体问政平台。媒体以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专业的栏目为问政载体,以舆论监督为问政推进器,以制度建设为重要依托,开启和推动了网络问政平台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