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形成原因很多,既有生物因素,饮食因素,又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研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影响,预防、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消极行为,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幼儿时期发生攻击性行为,会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健康发展。同时,攻击性行为发展具有阶段性,持续性的特征,所以在幼年时期发生的、尚未形成固习的攻击性行为,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和矫正,在成年以后就可能会固性地表现在社会行为之中,造成家庭的不睦,同事关系的紧张,甚至危害他人安全和社会安定,从而给自身生涯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所以,对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继而寻求有效的控制方法,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者致力研究的课题。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心理学研究者在攻击性行为定义、影响因,素、起因以及控制策略、行为矫正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有效地研究。其中,就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广泛的实验性研究。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做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机选取108名3~5岁儿童,通过对其进行一级错误信念认知和二级错误信念认知任务测试及社会行为评定,考察儿童的心理理论对其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和退缩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降低,退缩行为发生概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差异并不显著.(2)儿童的错误信念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3)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变量后,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认知水平可以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而儿童对错误信念的认知水平不能预测其退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虽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其生理层面的因素,但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个体的发展则促进或抑制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是生来俱有的,它是儿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对于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我们主要从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特殊群体。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有着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且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普遍偏低。社会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很好地预测攻击性行为。从家庭、学校、社会和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探究留守儿童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策略,以期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园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也被称为侵犯性行为。根据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性质可以划分为无意性、表现性、工具性和敌意性这四种类型。学前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来自个人的生理学因素和理解歪曲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幼儿园教师的关注度程度和强化方式以及社会影响等。有效解决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从教给儿童正确解决的问题的方式方法,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模仿榜样,强化儿童亲近社会的行为以及引导学前儿童正确观看动画片内容这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攻击性行为是指对他人或事物采取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两种形式,其程度可轻可重,从面部表情、姿态手势、口头语言到动手打斗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因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性行为可追溯到幼儿期,即这些青少年在幼儿期就表现出多而强的  相似文献   

8.
孩子之间的吵架、打架、抓伤等争执性行为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尤其是当孩子三岁时离开父母,进入自己人生的预备"小社会"——幼儿园,有的争执性行为逐渐升级,导致成为攻击性行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严重阻碍了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实施。  相似文献   

9.
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确切地说,它直接关系到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方向与结果。因此,在目前的诸多心理与行为研究领域中,攻击行为作为一项世界性的课题,早已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持之以恒的关注,特别是自上个世界五十年代开始,随着实验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在人类信息加工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从攻击行为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角度来解释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已成为当今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并积累了相当丰硕的一大批有关攻击行为社会认知领域的科学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性行为,是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抓人、推人、咬人等,有时还伴有言语攻击。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同伴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那么,当班级中攻击性行为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和处理这样的行为呢?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先不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客观社会现象的主观反映。在交际中,人们常采用一些技巧对犯忌触诈、不洁不雅的事情或行为进行委婉含蓄地表达。于是,委婉语便应运而生。委婉语可以反映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研究委婉语的社会心理,有功于洞察委婉语使用者的动机,有功于语言的更加又活使用。  相似文献   

12.
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移情则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图就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与移情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篮球进攻性防守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篮球攻击性防守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阐述攻击性防守的发展过程、特点及本质,分析攻击性防守与身体、体能、心理及规则、裁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气质活动性是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探讨儿童气质活动性和父母教养因素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气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集中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儿童气质活动性及其与父母教养因素相互作用研究的新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数能力作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一直是心理学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国外手指动作与早期数能力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笔者通过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两个视角,从数概念及其表征、计数技能的获得以及运算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概述了国外近些年来幼儿手指动作与数认知关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该领域研究的前景与教育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3~6岁是幼儿心智启蒙发育和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指导幼儿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教师应因材施教,开展家园合作,遵循幼儿教育原则,促进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和行为观念的建立,促进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达到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当前篮球比赛攻守转换愈加快捷,对运动员防守快攻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技、战术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从观察力、判断力、行为效应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着重培养运动员的防守快攻意识。  相似文献   

18.
吴丽  孙山 《林区教学》2020,(5):117-120
叛逆心理一般在幼儿3岁左右出现,其行为表现主要有:我不要上幼儿园、我的玩具、我的零食、破坏性行为、哭闹、喜欢的东西自己选、跑着逃避、否认与说谎、暂时承认错误等,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幼儿心理发展、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导正策略为:尊重幼儿心理变化规律,稳抓关键期;顺应幼儿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效引导;以“幼儿为中心”的发展教育;家园合力共促幼儿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绘画投射技术可以激发儿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联想,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作品可以展现儿童的主体经验、情感与经历.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不良适应行为,本研究将绘画投射技术运用于个案研究对象,不仅发现个案研究对象当前的认知、思想与情感状况均不佳,自尊感低,悲伤抑郁纠结,而且发现他的主要焦虑与冲突来自与同伴的交往不良.个案在研究者设计的系列绘画活动中显示出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存在着归因偏见,倾向于将情景中不明晰的信息当成具有挑衅意义的信息,反映了其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而在经过以研究者设计的系列绘画活动为中介的渲泄过程后,个案研究对象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变化,其后期的绘画作品与最初的绘画作品相比,表现出了更强壮的个体、更健全的自我概念和更愉悦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运用绘画投射技术有助于成人深入了解攻击性儿童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动因,为更好地预防与干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纵观马克.吐温的全部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地位始终最突出。儿童形象必定有其特殊魅力,这种魅力使这两部描写儿童历险的故事的地位高于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以儿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对这两部历险记做进一步的分析,旨在探索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芬如何以孩子的心态,以他们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赢得广大年轻读者的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