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构成这篇课文的字、词、句、段是有机组成部分。要读懂一篇课文,就必须抓住课文的整体结构,强化部分教学。我认为: 一、抓审题,着眼于整体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  相似文献   

2.
正《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的时候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特级教师王崧舟和周益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都抓住了结尾的鸟儿两个"看"的细节描写,紧扣"看"字进行设计,虽然方式不同,但异曲同工,演绎了诗意语文和智慧语文的精彩。王崧舟:追求言意兼得师:孩子们,读完这个故事的结尾,你可能会留心这样一个细节。在鸟儿唱歌之前和唱歌  相似文献   

3.
板书的精简     
板书用线段、括号、箭头等来组合词语,就成了一个艺术的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整体就是一篇课文的精粹的轮廓和缩影。既然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每一个词语、线段和符号,就都应与课文原意相符合。板书之“精”是指板书反映的是课文的精华。它要求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筛选出全文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4.
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备课就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就一篇课文而言,我对它的理解就是:备课是以课文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制成成品(即表达)的过程。这个成品便是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它源于课文而有别于课文,是陶器之于泥土,屋厦之于砖块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设计”也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就功能而言,它类似于应用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体裁而言,它类似于散文,题材广泛、形式自由、形散神聚。  相似文献   

5.
<正>一、从课文整体感悟入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要从大处着眼,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当学生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全文,做到正确、流利。初步读通以后,如果是写人的文章,我会设计这样的问题:"读了几遍课文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是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是写景的文章,我会这样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的感觉如何?"等。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课《课间十分钟》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据阅读课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时我采取精讲精读、读写结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从整体入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让学生初步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哪几项课间活动?并让学生找出写这几项活动的段落。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这样学生很快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相似文献   

7.
“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个整体—系统,从一个系统分解出来的任何一部分,同在整体中发挥功能的部分是截然不同的,各部分离开整体其功能是不存在的。”传统的单篇教学是一种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的教学形式,是兔子的尾巴。单元教学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是在一个教学单元,这个教学单元是由互相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几篇课文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的质“不等于构成它的诸要素的简单相加,而大于构成它的诸要素之和”。具体言,在备课上,它以一个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教学设计从单元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对单元内的几篇课  相似文献   

8.
1、教法设计中充分渗透《读写例话》的知识.在教法设计中,把/《读写例话》与相配合的一组课文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小品文,把它逐步渗透到课文教学之中去.等到一组课文学下来,再阅读《读写例话》已经是水到渠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授《黄继光》时,教师就可以在读写例话《练习给课文分段》的指导下设计教法,让学生逐段仔细阅读,然后概括每段内容,再找出联系紧密的段落,分出意义段.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  相似文献   

9.
《谈骨气》是一篇议论文,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的为:一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本文以事实作论据的写法;二让学生理解本文严密的层次结构;三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做一个有骨气的人。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这篇课文的:  相似文献   

10.
【教学思路】此课的教学思路是 :整体感知 ,局部挖掘。本单元提示明确指出 :“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 ,要以整体感受为主 ,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荔枝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 ,它以构思之精 ,语言之美 ,感情之深 ,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像这样一篇优秀散文 ,在讲解时切不可分块切割 ,零敲碎打 ,一定要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 ,然后再进行局部的挖掘 ,最后再由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显示有关荔枝的两首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罗浮山下四时春 ,…  相似文献   

11.
一、孤立课文《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所编选的基本篇目,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每一册、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目标都只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教师应该统览整个教材体系,明确本册、本课在母系统中的地位与具体目标,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但有些教师却未能做到这一点。教某篇课文,只钻研这一篇课文,把课文孤立起来,岂不成了大海中的一叶浮舟,其目标准确率能有多高,可想而知了。二、肢解课文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不谈,只挑选其中语段作练习,练习题目跳不出结构…  相似文献   

12.
桂林山水很美 ,《桂林山水》也写得很美。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 ,对桂林山水留下一个深刻美好的整体印象 ,产生“我想去桂林”的渴望 ,让学生能够“在旅游中学习” ?笔者认为板书是个关键。这篇课文的板书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设计。一、板书整体构图再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桂林山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山与水天衣无缝的完美结合 ,山与水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也就是“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 ,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就像阳朔碧莲峰下的一首著名的石刻 :“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映山浮水 ,无水无山不入神。”这…  相似文献   

13.
《琥珀》这篇课文语言精确,说明清楚,条理分明。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根据重点训练项目——《抓住要点考虑周到》和科学小品的特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从整体入手自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边读边议,弄清文章的思路和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重点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以什么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一、整体感知,提高能力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它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掌握起来也极其困难,对所学课文也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悖于语文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一种令人担忧的教学套路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一连听了6节《合欢树》(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课。6位教师上课,内容与程序却基本一致———先让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再集体讨论课文的内容: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合欢树象征着什么?然后拓展讨论: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母亲?应该怎样对待她的唠叨?应该怎样热爱母亲?最后投影一篇内容相近的写母亲的课外文章,让学生说说它的主旨。听完这些课,我不禁感叹:语文阅读课是这样上的么?但这样的课又似曾相识,仔细想想,不久前连续听了多节初中课文《散步》的教学,也是这样上的。如果打开互联网,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屡见不鲜,足见这种教学程序已经形  相似文献   

16.
课文教学是由许多具体环节构成的,如:介绍时代背景、扫除文字障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写作特点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处理这些具体环节时,如果不从整体着眼,很容易脱离对课文全篇的理解,造成学生见木不见林的弊端。因此,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整体意识必须十分明确。这种整体意识应如何体现在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呢?我想结合《海燕》一课的教学谈三点体会:一.起始阶段就要抓住整体。起始阶段,是一节课的“龙头”,起着导向作用。初上讲台时。我常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使这个“龙头”一下子沉入对某一段文字的具体分析之中。现在悟出:对于一篇新课文,学生总是有一种新异感。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课文的整体感知,是很有必要的。我教《海燕》设计了这样的满怀激情的导语:  相似文献   

17.
新教材(人教课标版)容量大,课文的篇幅也较长,而教学时间却有限。我觉得处理这类课文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对一堂课的教学安排要善于突出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应该是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目的之精华和表明读写规律性知识的地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精读细析,非重点部分则以读代讲,快节奏过去。这样不仅能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得。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抓住一句一词,串联一篇许多课文中都有画龙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及设计思路1.《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后第二题是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人物情感的纽带,所以我决定抓住重点句“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体会课文既写了地球“可爱”的一面,又写了它“易破碎”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一、运用整体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课文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然而在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长期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教师习惯于教几个单词,读一段或几段课文,然后进行课文的翻译和语法分析。这样,一篇课文往往被分成几个部分,用  相似文献   

20.
姚荣 《小学生》2013,(8):61-61
每一篇课文中都包含着作者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说明的道理。如果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细微处体会作者的意图,抓住一条线并将它设计成提纲挈领的教学主线,那么一定会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鸟语》这篇课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爱鸟之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将"爱鸟"作为本文教学的一条主线,让一个"情"字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