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信息专递     
夸美纽斯论教学法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是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终生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著述很多,其中以《大教学论》和《世界图解》对后世影响最大。在外国教育史上,夸美纽斯是第一个系统...  相似文献   

2.
张俊洪  陈铿 《成人教育》2013,(11):126-128
夸美纽斯是一位对17世纪西方近代教育理论和教学研究贡献最大的划时代人物。他的教育实践经验十分丰富,教育理论著作众多。由于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因而探究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历史作用以及其对教育思想史的影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夸美纽斯于1592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小村庄里,当时正值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各种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新旧思想文化的碰撞,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夸美纽斯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反封建制度的思想,抨击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抱着以教育拯救人的心灵的美好愿望,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倡导建立一种和谐的教育思想。作为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通常被看作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夸美纽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受到完善的教育,并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种子"),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素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4.
夸美纽斯于1592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小村庄里,当时正值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各种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新旧思想文化的碰撞,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夸美纽斯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反封建制度的思想,抨击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抱着以教育拯救人的心灵的美好愿望,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倡导建立一种和谐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自然适应性”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线,“正确的教育应该和自然相适应”是夸美纽斯孜孜以求的境界。他试图从自然界的类比研究中,探求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并运用这种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由此开启了教育研究的世俗化序幕,赋予教育研究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副标题中明确指出:大教学论将阐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夸美纽斯关于"一切事物"、关于"一切人"、关于"全部艺术"的这些教育思想及有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著述繁多,在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文章从夸美纽斯对传统学校的批判、对学校的理解和其学校观的现代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道德教育看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和主要目的。在其教育思想中他主张道德教育要适时进行;强调道德榜样的作用;突出道德实践的地位;重视纪律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对夸美纽斯提出的一系列道德教育方法的探究,不仅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而且对于我国道德教育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顾赟  戴云 《文教资料》2005,(3):99-100
《大教学论》是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夸美纽斯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作出的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但是过去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研究较多集中在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等宏观层面,缺少对激发学生求知欲等微观教学艺术层面的探讨,而这恰恰是最贴近教学生活和最富有操作价值的,也是最值得和容易借鉴的。本文试通过挖掘夸美纽斯关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方面的思想,以获得一些关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启示。一、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性夸美纽斯对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论述,是在与自…  相似文献   

10.
夸美纽斯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 ,夸美纽斯因其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上的划时代的贡献 ,而被推崇为近代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但是过去关于夸美纽斯的研究 ,较多关注的是他的班级授课形式及其教学原则等宏观理论层面的认识 ,忽视了对激发学生求知欲等微观教育艺术层面的探讨 ,而这恰恰是最贴近教学生活和最富有操作价值的 ,深入挖掘该方面的思想对于反思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管理 ,进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无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夸美纽斯如何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思想简做梳理和分析 ,供热衷于教育进步的同仁参考。一  夸美纽斯对激发孩子们求知欲的…  相似文献   

11.
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理解”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也正是理解教育的魅力所在。我们应该将理解教育的重点聚集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的教育上。教育的使命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具有深深的爱心,这既是教育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育者在教育上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独立学科产生的标志究竟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还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通过对42部随机提取的教育科学类著作的研究发现,关于此问题的表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已成为教育学学科发展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校剧除了对中国戏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以外,其实在教育上亦有独特的价值,但它的发展受制于社会传统,故而有点曲折,特别是在东方社会。在制度化教育以前,古希腊人已经注意到教育与戏剧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夸美纽斯将演剧带入了学校教育,并在课程上给它一定的地位;杜威则赋予了它更新的内涵,由此学校剧经历了从宗教手段之一到艺术教育最高级形式的转变;如今更发展为教育戏剧,用以辅助普通学科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颜元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观、教育方法论均体现了“实”的特征,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虚”的桎梏,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实学”教育体系,对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人的一生中,启蒙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学家对于蒙学教育都很重视。将王阳明与夸美纽斯两人的蒙学教育观作以比较,可从中找出中西方在蒙学教育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John Amos Comenius’s thoughts on moral and pious education, educational governance and school discipline as expressed in Didactica Magna. This is examine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his view of education as a societal phenomenon, the purpose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knowledge for individual formation and the role of pedagogy in the upbringing of children. Theoretically, this paper expands on Michel Foucault’s ideas about governmentality and discipline, as well as on Henri Lefebvre’s spatial theorie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Comenius can be viewed a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or to the early modern shift towards new administrative techniques for school governance, transmitting the mode of disciplinary power into pedogogised and didactic forms. The article contributes to achieving more systematic knowledge for understanding the focused areas of schooling, the concept of discipline and the pedagogic premises of disciplinary practice in an early-modern European educational context.  相似文献   

17.
《学记》立足于教育实践,系统而准确地阐明教学规律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严密的逻辑性和辩证思维,其倡导的“师”与“道”统一、“学”与“志”统一、“教”与“学”统一等等,对当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教师教育主要的理念就是"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而这一理念是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但是,教育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之间及教育实践与技术实践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因此,教育理论的价值不是指导教育实践,而是作为实践主体"理解"的一个文本。据此,教师教育应该从观念到具体教育措施上都进行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drawbacks of classical pedagogy stretching from 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to John Dewey, this paper advocates that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 should take on a theory mission that call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he definition of its theoretical formation. Instead of a single theory,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theories should be a theoretical continuum,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at are not isolated but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active. The first one is a general theory that is conformed by abstract propositions and has a reflective function. The second is a mid-level theory that presen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third one is a micro-theory that displays detailed experiences. The paper finally presents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its unique value. It then concludes that progress in educational theory implicates progres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s for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5:9  相似文献   

20.
伴随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变迁。近代以来,公民教育的各种思潮纷纷涌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又形成了公民教育研究的新视野,即多元文化论公民教育和全球意识公民教育。其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环节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