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在学校中,不管学习哪门功课,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教与学”的过程。要想顺利完成学习,就必须学者有其“能”,教者有其“法”。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与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关系的,教者缺其“法”与学者缺其“能”是导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如何教“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本学科教学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探索,提出运用激趣的教学手段,使教者能促教,学者能“有得”,是一种教者操作简单,学者尽可能发挥潜能的有效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过河问题是操作系统中进程同步和互斥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虽然解决了进程死锁问题,但当一面的过河者源源不断的到来时,另一面要求过河者会发生“饿死”现象,本文对原有算法进行改进,给出了一种新的算法,避免了“饿死”现象.  相似文献   

5.
一、“会教”是“会学”的先导现代教学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是学的先导,教为学服务,教学相长。教学要产生这样的效果:教者,思若泉涌,挥洒自如;学者,思维活跃,兴趣浓厚,达到最大发展。“教学生会学”对教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要求教师精通教的原理,既要有...  相似文献   

6.
尝试“角色反串”,发展学生能力唐西胜从行为科学讲,“角色”即在不同组织和群体中,成员所占据的地位、身份和职务。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下,教者“师道尊严”、至高无上;学者唯命是从、被动被迫。随着...  相似文献   

7.
编者之心,学者之心,教者之心,俗称“三心”。教者之心,乃编者之心、学者之心之桥梁,上要正确领会编者之意图,下要准确了解学者之意愿。起到上通下联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摘果子”曾经是教育学和教育实践中的一则好比方。这则比方之所“本”是指:教学目标像“果子”那样具体、明确、先在,只等教者指明、学者摘取;面对“知识”,教者与学者都只是“旁观者”而非“生成者”(建构者)。在“主流(传统)哲学”看来,“知识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注视与反映”。人的心灵因此只是“镜子”和“白板”(或仓库)。建立在这种哲学基础之上的课程,其必然结果是用清晰而精确的术语去确定和陈述课程的“内容”与“目标”,亦如在树上挂着“果子”一样。教学过程也就因此成为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授—受”过程;在传递之中为了效率,便…  相似文献   

9.
庄子之“忘”是以学习为核心的教育范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庄子以“忘”为学,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祛除物欲对学习的功利性遮蔽。“忘学”作为一种方法,是一种凝神专注之学。“忘学”作为一种境界,是一种高阶的智慧之学。“忘学”的目的是成就按照自我本性发展的自适之人。“忘学”非认知之学,乃以体知与心悟为学,既有身体体验的外体,又有内心觉悟的内求,内求与外体二者贯通,是实现了活动之身和非理性之悟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忘学”之“教”为“不言之教”,一方面,“教”彻底脱离“言”,教与学一体,教之学就是“教”,学就是学“教”之学;教与学成为教者对学者“感”、而学者“应”的联动感应过程。另一方面,“教”由“言”出,所“言”并非“教”,所言所至无言之“意”方为“教”。  相似文献   

10.
创设情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然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弄巧成拙,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课“教不完”,就是陷入“教者手忙脚乱,学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教者盲目,学者朦胧,教者用心良苦,学者无动于衷,教者心灰意冷,学者恢恢欲睡;教者感叹;教了这么多年的语文,怎么越教越不会教了?学者抱怨: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不知自己达到了什么程度?简言之,难教,厌学。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当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再先进、再科学的教材在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思想落后的教师那里也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有人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是很有道理的。面对课程改革,教师加强学习,主动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对于适应新课程,缩短实施新课程的过渡期,促进新课程在基层学校的实施意义重大。曾经有学者提出“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教者首先应当是“学者”。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新课程得以高质量实施的基本保障。教者首先应当是“学者”,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怎么教的问题就是怎么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语法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语法在“教与不教”以及“怎样教”等问题上,一直受到研究者和教学者的密切关注。以Long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吸收交际---任务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语言形式教学的focus on form理论。本文分析了这一理论的产生及其定义与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Focus on form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为探索有效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作为一种固定的表述,视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列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的“教”和“劳”分别确指什么?“教劳结合”是否仅指“教育”和“生产劳动”这两个事物的结合?近些年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指的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而毛泽东的“教劳结合”指的是“教育同手工劳动、体力劳动的结合”,二者不是一  相似文献   

15.
长善与救失     
长善与救失天水市北道区委党校胡掌义《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即“长善救失”。然...  相似文献   

16.
“工具性”与“情感性”的聚焦──文萍老师教《小马过河》的训练设计特级教师周一贯在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实践探索中,一个令不少语文教师颇为困惑的问题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情感性似乎成了一个两难命题。然而,在一些优秀的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者难于施展,学者难于感悟”,或是按部就班,走过场的现象。如何克服这种困惑?这就需要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更多的创新元素,即创意教学。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出发 ,讨论了图瑞尔、纽希关于道德与习俗二分的域论。在此基础上 ,对皮亚杰、柯尔伯格、吉利根关于道德发展阶段说及其批判的德育意义进行了讨论。最后 ,从关系、互动的角度对德育的一般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作者认为 ,美德可教 ;需要一种“互动式”的“教”。在这个互动关系链上 ,教者同时也是学者。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的教学形式:一种是“教者发令,学者强应”的“填鸭式”教学,另一种是“一堂课、两个  相似文献   

20.
“小船过河”问题是中学物理中的一个典型问题.一般讨论船过河都解决了如何求最短过河时间和最短过河位移问题,但很难出新意.笔者认为在高三复习时还应对“小船过河”问题进行创新.下面列举几个创新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