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云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有关巫蛊的信仰,性爱巫术即属于其中一种鲜为人知的“秘术”。由于认识能力的制约,很多少数民族都幻想着通过巫术使异性受到诱惑,认为此术可以感应并取悦于异性。性爱巫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勾魂巫术实际上是人魂合一观念的表现形式,而用符咒和某些动物、植物配置的恋药来激发所恋之人的性爱、性欲和性力也是此种巫术常见的形式。由性爱巫术引申而来的有关“蛊”的传说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情爱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积淀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苗族巫文化对苗族舞蹈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巫文化的影响下苗族舞蹈可视为不同形式的巫术行为。二、舞蹈是苗族巫术鬼神观念的载体。三、苗族巫文化体现于苗族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中。  相似文献   

3.
苗族的“歌” ,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苗族文学文本。苗族文化的传承 ,主要靠他们的“歌” ;对于无文字的苗族 ,其文学文本只能靠“歌”来留传。歌作为苗族的文学文本 ,将语言、音乐和诗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是地道的“诗歌” ,与诗有很大差异。“歌”的基本形式是歌种子、歌干、歌花。歌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匈奴人的哲学观念可以从敬天、敬日月的天道观中窥其端倪;匈奴人的宗教思想则以萨满巫术为主题,以颜色、方位崇拜为表现形式;匈奴人“贵壮贱老”、“人人趣利”的道德与价位观念当视为匈奴人所处时代、社会之产物。  相似文献   

5.
“游方”是清水江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进行择偶的主要社交活动之一,台江县南宫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保存着许多原生态民俗文化.文章以南宫乡苗族“游方”习俗为例,认为苗族“游方”文化习俗的传承环境、表现形式与经济生活变化,应从文化的多元性加以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性爱观念与当今多元开放的性爱观念共同形成了“一夜情”的文化背景;现代传媒的多样与丰富、信息的高速发展是“一夜情”产生的现实诱因;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的相对匮乏是“一夜情”产生的温室。这种多样的性文化与观念,正面临着挑战与考验。  相似文献   

7.
苗族神话包含着苗族先民的生命意识、思维习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存经验及巫术形态的美学建构,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对民族艺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苗族神话在美学意蕴中的意义不仅仅是它们在巫术艺术中包含的诸多审美要素,而且还在于苗族神话所包含的人法自然的生态艺术之境、物我互渗万物有灵的生态艺术思维、悲剧精神、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及表现等.  相似文献   

8.
“跳花”是西部苗族同胞一个比较传统的盛大节日。笔者主要以贵州黔西北“六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地区苗族同胞的跳花节进行描述,来探讨在现代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六寨苗”“跳花”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变迁,以此来唤起大家对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9.
侗族文比新论·论《原林深处》的陌生化效应论苗族巫术的形成流变与消亡吴闲清的动物泥哨艺术从苗族生殖巫术舞蹈看艺术的起源苗族巫术造型的原型美学特征从苗族巫歌看《离骚O的”魔法综合”从头饰看苗族的图腾文比苗族《焚巾曲》布庇族《丧葬歌】之比较苗族服饰的形成与流变杨明渊散文初论沦苗族服饰的开发问士光的借鉴与创造《离骚V性”意蕴解释——一屈赋与苗族文化比较之四苗族神活与《天问》神话比较绵写教材。大学写作训练体系·描写民族凝聚力问题研究评述侗族传统文比恃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黔东南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调查与分折…  相似文献   

10.
原始中国人的巫术观念大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考察:石和玉崇拜现象及其巫术意义;葬式的巫术意义;自发的巫术与职业的巫师;巫师专用的“法器”;动物之于巫术控制的意义;占卜活动。通过对这些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实际就是以后中国宗教信仰中巫术观念的基本形态。数十年来的出土遗存已经为了解原始中国人的巫术观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至少距今7000—8000年左右,原始中国先民已经使用占卜方式来预知或了解自己的命运,并且在距今4000年左右已经散布到黄河流域的不同地区。它作为一种范式或模本,已经规定了中国日后类似活动的基本样式和走向。  相似文献   

11.
鼓藏节是苗族众多节日中规模最为宏大,气氛最为隆重,历史最为长久,参与人数最为众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一个节日,尤其以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的鼓藏节最具代表性。鼓藏节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农耕生活文化和对祖宗天地崇拜的思想,其内涵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2.
抗战军兴,国民党的统治重心由东南沿海逐渐向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地区转移,如何发展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如何处理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凝聚各民族的力量支持抗战,成为当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贵州处于西南地区中部,地理位置重要,而苗族在贵州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发展贵州苗族地区社会经济问题,在西南地区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教育的作用在战时更为突出,发展苗族特种教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抗战时期贵州苗族特种初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特点、成效作一探讨,以期对今天的少数民族教育有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清中后期乾嘉苗民起义之后,清朝统治者重新调整了治理湘西苗疆的策略,采取了"以苗治苗"的民族政策,在湘西苗疆实施了"苗官制"。"苗官制"的诞生,冲击了苗族基层社会具有明显原始残余的传统组织制度,削弱了苗族社会宗族、亲族体系的合力,缓和了苗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湘西苗疆苗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湘西苗族起义频繁发生,究其原因有以下四方面:第一,汉苗纠纷增加成为湘西苗族起义的间接原因;第二,汉苗文化差异导致民族纠纷的复杂化;第三,明清政府长期执行民族隔离分化和赶杀政策导致苗族人民积怨加深;第四,吏治腐败是导致湘西苗族人民起义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顾氏移民宗族在明代随移民高潮进入贵州,其政治军事活动直接促进了贵州省治的建立,从而成为开发贵州的先锋。值得指出的是,移民宗族的一支进入黔东南苗疆,使顾氏宗族分衍为汉、苗两支系,两支系共同促进黔东南苗疆的开发。明清以来,汉苗两支顾氏宗族共同发展,一方面承继了中原的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促进了汉苗民族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苗族的行政约束力经历了若干次变迁,但以原生宗教为基础的“鼓社”、“议榔”、“理老”三大支柱仍支撑着苗族社区。苗族原生宗教中存在着许多传统道德精华,认真挖掘,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益处,因此,正确运用好原生宗教约束力对苗族社区的行政管理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考察贵州西江苗族,对比亚鲁王的故事传说,指出苗族(贵州苗族、广西苗族、湘西苗族)的来源与迁徙,从亚鲁王的传说、苗族的语言、贾理、古歌等来梳理一条比较清晰苗族迁徙路线。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苗族服饰艺术的原生态与创造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南苗族人民依山而居,伴水而住,与青山绿水朝夕相处,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和原生的民族文化。黔东南苗族妇女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其服饰艺术素材几乎都取自自然环境,日月星辰、山峦原野、树木花草、鸟兽虫鱼在它们灵巧的手指间展示出写实而又简朴变形的图案、绚丽明快的色彩和蓬勃的生命力,反映了她们的心灵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依相融;黔东南苗族服饰情趣飞扬,充满灵性,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其刺绣画面无论是山脉、云雾、河流还是动物大都以动态呈现,极富生命的韵律感;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的构图严谨大方,极富想象,往往用刺绣烘托主体图形,如平绣、绉绣、锡绣、辫绣、叠绣、破线绣、锁绣等技法,有的还运用不同肌理的对比和半立体的浮雕装饰效果,使服饰图形疏密有致,富有独特的苗民族原生态艺术美感。黔东南苗族服饰艺术的创造表现则可反映在具象的描绘、抽象的表达、心象的流露和工艺的开拓上。黔东南苗族服饰艺术是典型的原生态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多元一体民族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彰显民族特征、强化民族意识和丰富创造表现的艺术价值。黔东南苗族服饰图形中天真浪漫的情趣,服饰色彩中生命本能的选择,既充满生机,又极具特色,值得现代艺术设计认真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明清以来巫蛊一直流传在湘西苗族地区,至今还有很多苗族群众依然相信蛊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落后,但是同样是处在落后的地区,巫蛊在苗族地区更为流行,其主要原因是,在认识论上,巫蛊流行迎合了苗族的阴阳思想;在制度上,过去苗族地区缺乏制止巫蛊流行的社会管理制度;从其产生和流传来看,苗族地区有"匠嘎"对"蛊病"的诊治和社会舆论对巫蛊流行的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20.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产生于苗族历史上的迁徙过程中,活跃在黔西北地区小花苗社会里,国家文化部称之为“贵州高原的明珠”,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滚山珠”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对其特征进行了概括,较为清晰、全面地呈现了这一特殊文化事象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