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英 《青年记者》2007,13(16):116-116
今年4月,南京某小区"烧狗事件"惊现网络,引起了众多网民对"凶手"的一致讨伐。从2005年的"卖身救母"事件,到2006年的"女子虐猫"事件,再到"铜须"事件,都使我们不得不  相似文献   

2.
从"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到被网友调侃为"成都,一座来了就走不脱的城市":从2008年的"5·12"大地震,到2009年5月的全国首例H1N1流感,再到"6·5"特大公交车燃烧事件,这一年的成都,走得非常艰辛.在2008年年底揭晓的"2008年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名单中,成都意外地却又在意料之中地被排除到了名单之外.在H1N1流感事件和"6·5"公交车燃烧事件之后,特别是公交车燃烧事件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公众通过网络或者人际传播对成都形象发表了一些负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从2003年孙志刚事件促使实施21年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到2005年佘祥林"杀妻"冤案推动死刑案件的审判程序改革;从北京大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到女大学生卖身救母事件,诸多事件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立  相似文献   

4.
张鸫  王刚 《全国新书目》2008,(23):54-55
2008年,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引发一连串网络大事件。从抗击冰雪、两会当"代表"、反对"藏独"、反击CNN到华南虎照事件尘埃落定、瓮安"6·28"打砸烧事件,再到明星艳照大肆传播、人肉搜索大掀波澜……这其中,哪些事件最能反映2008年中国发展的艰难路程和2.53亿中国网民的心路历程,围绕这些事件在互联网上又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故事,这些网络事件对重大事件的进程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又有哪些影响?《中国网事2008》一书都将为您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5.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焦点事件、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专栏,从3月底到6月初,就"3·14拉萨事件"、"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CNN主播辱华事件"、"汶川地震"等议题,连续发表了40多篇署名"何振华"的评论文章,引人注目。这些评论文章,  相似文献   

6.
2008年注定是电视新闻的大年。新闻的热点转换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从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到"两会"报道,从3.14拉萨打砸抢事件到胶济铁路重大车祸,一直到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世界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现场,一次次地摆在一个国家大电视台的面前。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论监督的缺失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华南虎事件"大幕落下、"封口费"事件、深圳"猥亵门"事件、公务员出国考察的费用清单等一系列焦点事件.从爆出、解决过程到尘埃落定,网络舆论监督贯穿始终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事件的发展.所以,有人把2008年称为"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元年",此说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2010年被称为中国新媒体发展中的"微博元年"。这年中,微博用户规模达到6311万,占网民的13.8%。①一系列事件由于微博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轨迹,如宜黄事件、李刚事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事件可被称为"微博事件"。"微博事件"作为中国"新媒体事件"②的新类型,不仅意味着事件平台的新转换(从论坛、博客等转移到微博),而且可能带来对舆论生态、新闻生产常规的新冲击。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仍然拥有更大规模受众的"主流"传统媒体如何处理和对待新出现的"微博事件"?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将"微博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从重庆"钉子户"事件到厦门"PX项目"事件,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到陕西"华南虎照"事件等,表明强势网络舆论对诸多社会公共事件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最吸引眼球的传媒热词要属"微博",微博走进媒介生活,成为一种时尚。截至2011年底,中国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是中国网民数量(4.85亿)的61%,微博在我国呈现盛行之势。有一组数据,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微博只用了14个月。回顾近两年的公共事件中,微博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玉树地震到上海火灾,从宜黄拆迁案到李刚门,从备受关注的"七.二三"动车事故到佛山小悦悦事件,从  相似文献   

11.
由"谢朝平事件"到宜黄拆迁事件,再到"李刚门",网民围观的范围已然伸向了政治权力领域,出现了网络时代的"围观政治学"现象。本文从布迪厄的实践语言理论出发,分析语言在网络时代围观政治过程中从开始、冲突至事件消解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当事者、围观群众与事件处理者是如何达成"合谋",最终消解群体性事件的。认为网络时代的"围观政治学"现象,是一种政治的进步,同时也是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一种有效手段,应给予积极肯定与引导。  相似文献   

12.
巴全东 《今传媒》2009,(7):17-1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公众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4年的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越来越受到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发表的中国《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有关部门统计还显示,2005年上升为8.7万起,2006年超过9万  相似文献   

14.
2007年3月到4月份,全国许多新闻媒体及多家网站都报道了杨丽娟追星事件,对此事件轮番轰炸,放大悲剧,上演一出出闹剧。相当多的媒体就像发现了一个有裸露癖的病人,一边出资出力将这场"真人秀"的舞台从兰州搭到香港搭到北京,一边又道貌岸然地反思与批判杨的裸露行为伤风败俗,更偷着乐地数点各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无疑将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令人难忘的一页.回顾2008年的舆论热点,从年初雨雪冰冻灾害、西藏"3·14"事件、到奥运圣火在欧美传递中的风波,再到5月的汶川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北京奥运会、三鹿奶粉事件,到年终盘点时又出现了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2008年是突发事件集中,同时又是中国在国际舆论中受到密集关注、  相似文献   

16.
廖卫民 《新闻记者》2008,(11):13-17
2008年9月,在国际舆论对奥运会胜利闭幕和残奥会成功举办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国软实力和国家整体形象提升的一片赞扬声中,一起"奶粉事件"同时进入国际舆论视野,成为举国关注的公共危机事件.到目前为止,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企业、政府、媒体在危机应对时的基本概貌都已公之于众.但是,这起事件产生的社会影响还在继续,一些后续问题还在解决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指出,媒介事件是"历史的现场直播",它可以分成"竞赛"、"征服"和"加冕"三类。这些就是构成媒介事件样式本体的主要叙述形式,或称"脚本"。他们决定着每一事件内人物角色的分配及其扮演的方式。"竞赛"包括的范围从奥运会到总统竞选辩论。"征服"则是  相似文献   

18.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及至2011年,"王功权私奔"、"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达芬奇事件"、"卢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无不显示微博在社会公共议程设置中的主导性地位,加上传统媒体的跟进,更是放大了这一议程发展过程,使新闻事件产生空前的裂变式效应。笔者  相似文献   

19.
第三方调查作为一种新的监督方式被网民热捧,似乎已经成为政府危机公关的良好解决方式,最后的结局就是"皆大欢喜"。从"躲猫猫"事件到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再到"徐宝宝"事件,无不彰显了第三方调查的威力。本文旨在对第三方调查的合法性进行探讨,希望能从新的维度分析第三方调查并给予思考。  相似文献   

20.
2012年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以宁波市民反对PX项目而引发的规模较大的群众聚集性事件为代表.该事件从2012年10月初浙江宁波镇海区民众反对有害化工PX(对二甲苯)项目落户当地,陆续到区政府上访开始,到10月29日以宁波市政府宣布"坚决不上PX项目"而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