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蔽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以其独有的特点、功能及其施教方法与学校德育工作密切相连,要全面改善高校德育过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促使隐蔽德育课程的作用由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  相似文献   

2.
唐劲虎  张鹏 《考试周刊》2015,(28):102-103
隐蔽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是以潜在形式存在的影响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因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现在中学体育课程主要注重显性课程,忽略隐蔽课程。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对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系统阐述体育隐蔽课程的含义和实质,探索隐蔽课程在教学中的实践方式,旨在为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学生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隐蔽课程是相对显著课程而言的,是以潜在形式存在的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隐蔽课程就是隐蔽德育课程.道德教育必须关注隐蔽课程,充分发挥隐蔽课程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隐性德育课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课程问题总是居于中心地位。我们通常所称的学校课程是明确的、事先编制的,即显性课程,也称常规课程、正式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德育课程,即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的意识和心理反应,对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教育因素。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综观我国学校德育,其实施途径和方式主要以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为主,其次是活动性的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再次是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品德教育,这些都属于显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因为灌输的成分较大,教学内容与手段相对滞后,削弱了德育的实效。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要求,需要转变传统的“小德育”观念,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大德育”的视野中。这除了要发挥显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外,更要关注以往被忽视的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5.
隐蔽课程和显性课程一样,是学校教育所必须关注的。就学校的德育而言,隐蔽课程往往比显性课程来得更加独特和有效。本文对隐蔽课程的概念、作用和正面默化方法作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它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特别适合德育.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和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试论隐蔽课程的默化作用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蔽课程和显性课程一样,是学校教育所必须关注的.就学校的德育而言,隐蔽课程往往比显性课程来得更加独特和有效.本文对隐蔽课程的概念、作用和正面默化方法作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西方隐蔽课程思想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从古希腊到现在,每一位教育思想家都在不同的侧面论述过隐蔽课程思想,而每一种成功的教育实践也都对隐蔽课程予以了足够的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实际上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其意欲施加的影响。而在其中,隐蔽课程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应检讨我们的课程理论,重视对隐蔽课程的研究,还教育实践以真面目。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开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隐性课程是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对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影响,其德育影响是最大的,居于核心的地位。站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课程理论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不和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低效现象的根本原因。对高校德育中的隐性课程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设计与优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和谐,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正>一、课程背景"德育课程,应该是立足班级孩子实际情况,从班级和孩子需要出发开展的教育活动。开展班本德育课程,我们的目标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具体化、在学生身上可视化。德育的最终目的应是解决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1]基于此,笔者经过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了解到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依恋父  相似文献   

11.
何斌 《高教论坛》2014,(3):11-1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需要我们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一、高校德育课程的内涵分析 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高校德育课程是指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提供给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高校提供给学生的"两课"或开设的其它德育课程,而且包括学科课程或专业课程中对学生思想品德、情感意志、道德行为等产生影响的内容或因素.根据对课程组织的划分,高校德育课程一般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3.
刘红 《黑龙江教育》2006,(11):51-52
进入了知识社会后,在终生教育和学习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已经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当前和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通识教育载体的通识课程弥补了专业课程的不足,满足了学生和社会共同发展的需求,在实现高校课程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隐性课程的概念是对现代整体教育理念的积极体现,它的引入使人们认识到教育环境是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隐性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影响,它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对学生德育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隐性课程与德育的关系、隐性课程对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隐性课程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探究隐性课程与学生德育发展的关系,试图进一步发挥隐性课程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专门德育课程的产生是清末维新运动下新价值观的产物,它表明了德育独立身份的确立。新式学堂采用西方学术分科观念进行的教育实践、广泛的社会思潮以及日本模式的影响,都为它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新学制颁布后,它在新式学堂的课程体系中获得了首要地位,而围绕课程内容体系所进行的探索则反映了教育者对其价值的不同理解。考察清末维新运动下的德育课程,对我们今天的德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育隐蔽课程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具有教育作用,与体育显性课程共同作用于校园体育教育。文章论述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对策:强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运作机制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教学规划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团队文化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学术语,但在我国却具有良好的纠正应试教育偏差的纠偏功能, 它要求高校德育课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即把德育课程仅仅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较为重视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而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的矛盾、德育课程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德育课程结构和层次不清等问题。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树立一种大的德育课程观念,从直接学科德育课程、间接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学校教育物质条件层面的隐性课程、组织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探索高校公体操化课程教学一直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方向,开展公体操化教学不仅与学校体育相辅相成,而且对全面增强大学生体质,引导大学生追求健康美,使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抵制消极颓废思潮对校园文化的侵蚀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德育课程是落实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班本德育课程"的实践是一种新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增强德育课程对班级及学生的适应性,使非小班化学校更好地贴近"生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目前班本德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家庭教育缺少延续性、易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教师理解不够深入、受到现实教育环境的影响等问题。通过小型化、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班本德育课程实施,可以促进班本德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