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什么是文化?学界有颇多解释,不一一列举。从动态意义上讲,文化应该是“以文化人”和“以人化文”辩证统一的过程。“以文化人”强调的是传承,是把人化自然的成果内化为人的精神力量,形成人的学识、修养、品格的过程。“以人化文”强调的是发展,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所以,文化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文化”造就人,反过来,“人”也造就“文化”,这就是“文”与“人”互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媒介化社会是人人皆有的生活体验,是从媒介研究视角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一种宏观概括。社会的媒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步。作为一个预设前提,社会的媒介化是诸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媒介化社会的内涵,也对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构成挑战。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人类传播活动当作仪式纳入到研究视野,启发我们寻找新的研究路径,这可能最终引起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3.
信息的基本形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类对信息认识和利用的演化进程表明,客观物质信息从自然状态进入到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由分散无序到同度集成有序的演进过程。根据信息存在和演化的系统层次可以把信息划分为:原生态信息、人化态信息(初始人化态信息、知识态信息、科学态信息和非科学态信息),从而揭示了信息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4.
胡尚瑶 《大观周刊》2011,(32):163-163
当今社会正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  相似文献   

5.
影像记录的泛化与纪录片的"终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电视媒介传播能力的不断增强 ,大量现实生活内容通过铺天盖地的电视新闻、形形色色的社会热点问题对话与访谈、情景真实的案件聚焦和方兴未艾的“真实电视” (realityTV)等节目得到源源不断的播映。这使不少人认为纪录片因为很多电视节目普遍带有非常真实的影像记录性而正在淡出乃至走向消失 ,有的甚至干脆认为纪录片已经“终结”。然而 ,影像记录的普及与泛化 ,纪录片概念的扩大及外延的拓展 ,在电视时代都是一种历史必然 ;不管在事实方面 ,还是在理论方面 ,纪录片都没有正在走向消失乃至被终结 ,它也不能被认为是现在可以消失或者应该终结的  相似文献   

6.
信息社会面临着生物大灭绝、人类大灭绝和文明大灭绝,人类可能被淘汰出局.以往的文明是由物质力量主导的物质主义文明,信息社会正在出现向以文化力量为主导的文化主义文明过度的趋势.文化力量构成了这次文明转折的动力,生态化发展以及体现着生态化发展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正在开拓文明大转折的道路.本文讨论了信息社会里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源性根据和外源性根据,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反生态化的,目前人类社会制度惟一的出路是信息社会里的社会主义.本文还讨论了工业社会里的社会主义与信息社会里的社会主义的一致之处与不同之处,并对未来的文化主义文明进行了猜测,文化主义文明可能是物质生活的简朴,精神文化创意生活无限丰富化的诗意生存,并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的境界.在大灭绝中的人类,或者进化到文化主义文明或者被淘汰出局,已经到了背水一战的时刻,坚定的信心、适应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是我们惟一可以生存发展下去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邓达宏 《档案时空》2003,(12):12-15
现代高新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处于全球性的网络环境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档案工作是社会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它与人类文化生活密切相关。档案服务工作是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时代不仅赋予档案工作以理性的冷静与先进的技术手段,即科学精神;而且,还给予人性的关怀与和谐的气氛,即人文精神。显然,档案工作的发展既需要科学精神,又需要人文精神。一、关于“人文”概念及档案人文发展观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源于《易传》的一则彖辞。①诠释《易·贲》卦辞的这则彖辞,将“人文”与“天文”对举,说是“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  相似文献   

8.
艺术没有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幽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被当做极权国家的政治理论而遭到短暂放逐,但在80年代它又以民主政治的预言家的身份而受到青睐,任何有关当今历史阶段的状况的描述,如果不提一下黑格尔,就会被认为对历史运动缺乏洞见。丹托从艺术的民主化看出艺术史的终结,而福山则从苏联体制的瓦解和世界的民主化看出历史的终结。但黑格尔的精神形态史(或者说精神现象学)所描绘的精神呈现的最后阶段的状态可能刚好相反,在那里,现实与概念达到了一致,词与物重叠在了一起,以致不再可能设想另外的历史形态。这就意味着,人们在所有问题上都不再有异见,一个一致的时代已然于80年代降临。但它必然不是民主的,因为民主的核心定义在于每个人可以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自由地发表不同的意见,这至少暗示着差异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或者,更确切地说,差异受到了制度的保护——这可能正是丹托或者福山所乐见的状态。但这和黑格尔的历史的终结有何关系?如果将丹托或者福山所乐见的状态置于黑格尔的精神形态史的图式中,就会发现,它已从历史的终结处返回到这么一个原初阶段,在那里,连概念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确切的定义,或者说,精神依然在差异中隐匿着,历史之路依然朝不确定的方向敞开。程巍  相似文献   

9.
机器行为在传播学中特指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的信息传播活动。基于人类中心主义建立的传播学研究范式在研究对象、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都受到了机器行为的挑战,以至于无法充分解释人机混合传播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根据周晓虹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划分方法,在“微观—宏观”“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基础上新增“人—机器”维度,拓展出“宏观—自然主义—机器”“宏观—人文主义—机器”“微观—自然主义—机器”“微观—人文主义—机器”四种传播学研究的机器行为范式;同时结合机器行为学提出的机器行为“产生机制、发展、功能、进化”四种问题类型,推导出传播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艾涓 《今传媒》2016,(6):4-4
主持人语:全球化时代,新媒体形态日新月异的变化引起了媒介的革命性发展,新媒体正在影响着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随着信息网络规模的快速扩张,传播、空间、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社区空间传播是媒介在特定的社会系统里以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将媒介置于社区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形成了社区传播。从被誉为“传播学之父”、“传播学鼻祖”的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L·施拉姆的研究可以看出,社区与传播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生社区传播是大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社区传播主要使大学生社区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及道德观念并能被大多数社区成员所认同,促使社区在精神文化上的共融性和一致性,对构建大学生和谐社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延伸来说,对媒介文化的推崇有着一定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1.
No abstract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图书馆管理杂志》2013,53(2):119-132
SUMMARY

Scholarly journals have been moving from paper only to paper plus electronic versions. Cessation of the paper version requires satisfying diverse needs of librarians,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authors, readers, and publisher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