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上海教育》2007,(8A):86-87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世界著名教育学专家、教育哲学家、课程论专家和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专家,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马克斯·范梅南(Maxvan Manen)教授的经典之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3.
身体的“教育学意味”——兼论教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柏拉图始就存在着对身体的古老敌意,认为灵魂与身体对立且高于身体,因而身体在教育理论的发展中长期处于缺席状态,于是“身体”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被提出来。要回到“身体”,我们首先需要对身体本身进行“思想”,一是何谓“身体”?二是为什么要回到“身体”?回到“身体”,对教育及教育学意味着什么?教育学的身体转向的独特意义在于让身体在教育学中拥有自身的位置,让身体的教育学意义从遮蔽走向敞亮。  相似文献   

4.
“身体教育学”的沦陷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教育显示为“身体教育学”。“哥白尼革命”导致身体教育学的沦陷,脑袋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小。三场另类的“哥白尼革命”导致身体教育学再次复兴,教育由此而关注整个身体的生长而不只是关注脑袋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学对“文化是什么”、“文化怎么样”(发展)、“如何研究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影响了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改写了一些教育基本理论和命题、为解决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境尝试了文化学的出路,也增强了教育学研究中对民族文化特殊性和教育文化特殊性的认识。但是,教育学在借鉴和引进文化学时,也存在诸如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引进”的兴趣大于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等现象,因此说,学科借鉴不能代替教育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奇妙的感觉”是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研发的“幼儿园全面性教育”系列课程(以下简称“性教育课程”)中的第三个教学单元。该单元学习的是与身体感觉有关的内容,这些身体感觉既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常被提及的身体感觉,也包括个体与生俱来的性感觉。其中,有一些感觉是令人舒服的,这是身体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还有一些感觉是令人不舒服的,如果幼儿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一定要告诉父母或者信任的成年人。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近年来,理论界在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上有一些不同的提法。有人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王道俊、王汉澜等编《教育学》);有的认为是“研究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问题”(孙喜亭《教育问题研究概述》);日本的大河内一男...  相似文献   

8.
"身体"在教育学中一直是一种失迷的范式,在教育中的位置亦为一种迭变的状态。身体在教育中历经着"身教并存、存而不在、在而不彰、彰而不用"的命运,所以,应找寻身体在教育中唯一的、基础的、边缘的、认知的地位,并践行"形而中学"、体用一致、体化实践,以及把身体视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思想,使教育成为一种生命意向的教化运动。  相似文献   

9.
在重申劳动教育的今天,强调身体回归的劳动教育可成为理解和深化劳动教育的新视角。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审视劳动教育多维的身体意蕴,可以认为劳动教育具备满足儿童身体需要、助益儿童身体认知、丰裕儿童身体情感的身体意蕴。"体脑二分"与"弱社会化"的身体、身体自由时间的漠视与身体空间的限制、身体交流的疏离与身体体验的受动乃当下劳动教育的身体之困。劳动教育儿童身体观的重塑、身体时空的解放、身体实践的深化乃突破当下劳动教育身体之困的可为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教材通常将“教育”界定为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知识、道德、审美、技能等等的传递活动。这是值得商榷的。教育概念的这一偏差导致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的产生,而“双负”现象等一系列教育综合征正是这种教育(学)的必然产物。现代教育学主张教育应当遵循儿童的天性(即儿童的内在发展所体现的自然趋向、自然目的、自然意志和成长规律等)。从夸美纽斯、卢梭到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和蒙台梭利,“教育的太阳”——儿童——在教育学中冉冉升起。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是与儿童观的发展保持同步的。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学即儿童学。教育学即儿童学体现着教育学与儿童学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董菡 《海外英语》2011,(8):144-145
情感教育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内容,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融入情感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深化学校素质教育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学生主体人格、推动学生主体行为特征和能力发展的现代教育。高校在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强化和建立有利于学生主体教育的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教育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岗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主体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顺应市场对人才需求做出的必然调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从人才培养到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的转变,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完美的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生命教育。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就是广义的生命教育。生命起于身体,以身为本演绎人生是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其中共包括物、身、心三本体,我、你、他三主体和松、动、静三本能九条人生公理。生命教育遵循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将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过程,即:物身心共建生命,松动静展开生存,我你他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技术创新模式,使教育和科技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必须从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等方面着手构建协同机制,促进高校、企业、政府等主体之间以及相关资源之间产生协同效应,确保产学研合作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6.
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观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应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取向。教育要“适合学生”,首先必须明确学生是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属性和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独立主体、能动主体、发展主体等方面的属性,因此,“适合学生的教育”,必须是以个性教育观、主体教育观、创造教育观为主导思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要准确把握民族复兴新使命、时代发展新变化和学生发展新需求,从政治意识、理论素养、思维创新和发展方式等方面领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发展的新内涵,坚定政治信仰,加强品德修养,丰富理论知识,树立创新意识,树立互联网思维,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领域的行家里手。  相似文献   

18.
身心二元论确立以来,身体一直被处于放逐的边缘。但自从存在先于本质这一理念确立后,身体在哲学领域中逐渐受到关注。在此背景之下,诺丁斯把身体哲学延展到德育中,形成了自己的德育理论特色。这种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身体哲学与德育的同一性;二是身体哲学对德育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身体只是作为心灵的物质载体存在于知识教学世界中,处于"被用"而"不知"的状态,最终造成身体的压抑乃至消隐。基于"身体认知"、"身体场"等理论视角,在知识教学中应重建"身体"概念。知识教学的目的,绝非"心灵成长、身体遭罪"。知识教学的身体检视,不仅在于将身体认知作为一个新的问题域,更应从"抽象主体"回归"身体主体",并据此观照当下知识教学中的身体遭遇,给身体一个舒适性存在。  相似文献   

20.
责任教育就是使主体践行某种契约的或道德的责任,并对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影响的过程。它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基点,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抓手和切入点。加强责任教育,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