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体力活动水平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大连市3所小学7~9岁儿童,运用ActiGraph GT9X Link型三轴加速度计进行体力活动水平测量,选取平均每天中等及以上运动强度的时间和平均每天消耗的卡路里2项指标,并完成相应的健康体适能指标测试,包括身体成分、柔韧性、心肺耐力、肌力和肌耐力。结果:平均每天中等及以上运动强度的时间越长,身体成分中体重指数越低,肌耐力测试中卷腹的次数越多,心肺耐力测试中20m折返跑往返的次数越多。结论:增加儿童平均每天中等及以上运动强度的时间,有助于提高儿童健康体适能水平,但是儿童平均每天消耗的卡路里与健康体适能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熊文 《体育科研》2023,(5):1-12
普通高中、义务教育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先后提出每节体育课(所有)学生平均心率要达到140~160次/min的强度要求,有关文献随之提出诸多“依据”,然其并未平息理论和实践中的疑虑。基于此,对这些依据予以剖析和辨明,并对体育课运动强度的运用、标准研制等议题予以反思。其中的问题也表明,当下理论和实践中对运动强度这一运动训练学核心概念的认识还存在缺失和误区,故有关探讨、论点也是对运动强度及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修正和补充。认为:相关依据存在引用不当(如片面引用、更改原文)、推算错误、出处不明、研究设计有误,及逻辑、学理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指向相关强度的取值及特定“中高强度”的价值、作用,涉及运动的适宜心率强度、国内外体育课的心率要求、特定“中高强度”对身心健康(含体能或身体素质)发展及核心素养形成的作用等主题,包括在实证或引证中误将特定“中高强度”(含高强度间歇训练)作为多项体能或身体素质发展的要素。提出:(1)需明确(中高)心率强度在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中的定位。心率强度属于内部-生理强度,区别于外部-专项化强度,并非外在体技能发展的因果性要素或直接-敏感指标;中高强度主要指向心肺耐力(或心...  相似文献   

3.
促进开展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已成为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基本动作技能和体适能水平及其与身体活动的关系逐渐引起关注。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基本运动技能、健康体适能水平、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状况,以期为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增进其身体健康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相关方法和路径。结论:(1)运动技能、健康体适能、身体活动两两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且因儿童青少年的年龄、性别以及运动技能亚类等因素的不同而有一定差异。(2)健康体适能作为中介因素在基本运动技能与身体活动关联关系中的作用是否会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3)基本动作技能、健康体适能、身体活动三者之间更深层的联系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建议:未来研究的重点放在建立适用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测评体系、完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与健康体适能之间的心理学机制,进一步优化机制模型,探讨它们之间的具体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4.
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评估健康体适能的教学效果 ,观察了特定运动处方对受试者心脏功能 (FC)、肌肉力量(ST)和柔软度 (FL)的影响。实验前根据FC、ST和FL的检测结果 ,将 2 4 0名男女医学生随机分成 3个对照组和 3个实验组。对照组按原教学进度上体育课 ,实验组以提高健康体适能为教学目标 ,以特定的运动处方进行教学和锻炼。结果显示 ,3个实验组FC、ST和FL指标明显增强 ,且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说明为健康体适能教学所制定的运动处方适用于普通院校大学生的体育教学 ,并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农村居民生命质量与体适能关联因素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根据健康体适能构成要素,制定调查问卷,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测试,对河北省5个地区1 040(男523,女517)名农村居民进行调查.探讨农村居民体适能、运动行为与生命质量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农村居民运动行为中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与体适能中的身体成分、有氧适能、肌适能和柔韧素质显著相关;有氧适能、柔韧素质对生命质量造成的影响不如身体成分和肌适能对其产生的影响大;农村居民运动行为既是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又是提高生命质量的积极手段.应重视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激发锻炼热情,改善体适能以提高生命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状况之间的相关性,对365位参与锻炼的7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体育锻炼问卷调查及健康体适能测试,建立了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完成测试的70岁以上老年人中具有规律性体育锻炼习惯的比例较高,其健康体适能总体达到良好水平,回归方程显示体育锻炼等级与健康体适能呈正相关,运动时间与强度能有效预测7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适能状况。提示制定70岁以上老年人运动处方时应以规律性锻炼为基础,可适度提高运动时间与强度,为提高或保持健康体适能水平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体育课程教学相关文件和实践中,关于特定运动强度(平均心率)的“建议”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健康(体质、体能)的假定和效应。围绕学校体育健康追求与特定运动强度关联的问题和困境,通过文献考证、逻辑思辨和价值分析,厘清特定运动强度与健康追求、体育教学的不同逻辑和取向,为学校体育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及深化改革提供理论资源。认为:①特定运动强度与学校体育健康追求难以切合。将健身或体力活动强度不当引入学校体育(主要为体育课程教学)是健康取向的错位与片面化;平均心率强度要求存在理论偏差,其低、高强度可能违背中?高强度的“健康”假定;心率强度与体能(与体质健康相关)提升无直接、必然联系,其更多被作为耐力发展的参考指标。②特定运动强度与体育教学的内在实质和规定难以兼容。平均(中?高)强度规定下,高强度对低强度的补偿有限且不合理,这使得体育教学中的低强度教学过程和具体情境、单元时段的低强度项目,以及德育的展开受到排斥或忽略。提出:在相关文件和实践中关于特定运动强度的“建议”或要求是对健身或体力活动中?高强度理论的误读与错用,且其并非发展体能、技能、体育品德等所必需,不宜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统一规定。体育课程教学中运动强度的适用应超越健康的假定和限制,并对“健康第一”内涵予以重新审视和定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校体育》2021,(9):55-57
<正>《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实施建议中要求体育课应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体育课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平均心率(即运动强度)应达到140~160次/min。但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缺少明确的评价方案导致其较难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9.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所强调的三个关键点之一“运动负荷”提出,每节体育课全班学生的平均心率需达到140~160次/分钟(beats per minute, bpm),旨在解决我国传统低强度体育课导致的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但个别学者仍对该强度存在疑问:认为140~160 bpm强度过高,不利于身心健康,超出160 bpm甚至危害生命。通过梳理体育领域教材、国内外学者以及健康推行机构对于运动强度等级的划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界定了140~160 bpm所属运动强度,阐明了平均心率140~160 bpm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有益影响,以期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对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强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课堂实际环境,从运动中人体热舒适性的视角探究不同热环境下如何科学设计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基于运动人体热舒适性模型,利用5种模拟条件分别计算当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环境风速、服装覆盖率以及人体热舒适性5个因素发生改变时体育课运动强度的推荐值。结果显示:不同热环境下中小学体育课的推荐运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影响最大的热环境因素是环境温度,其次是环境风速,环境相对湿度影响最小。从运动人体热舒适性的视角看,不同热环境下的推荐运动强度均满足义教新课标的要求,表明基于该视角能够较好地对不同热环境下中小学体育课的运动强度进行科学设计。基于不同热环境的中小学体育课运动强度设计通过影响学生的热应激程度、热环境相关的健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热负荷心理忍耐力,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维度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毽球运动对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方法:将60名无规律性运动的女大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每天早上定时锻炼踢毽子1h,每周4次,共12周,对照组继续参加日常身体活动。测试实验前后女大学生的各项健康体适能指标。结果:试验后,实验组女大学生的体质百分比有显著性下降(p0.01),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实验组的BMI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有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的WHR指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的肺活量有显著性提高(p0.01),而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安静心率下降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实验组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指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实验组柔韧性有显著性提高(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毽球运动对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身腰鼓对中老年女性的健身功效,为科学的倡导该运动提供参考.方法:在实验前后测量34名参加健身腰鼓锻炼的中老年女性的有氧适能、肌适能、柔韧素质和身体成分的相关指标.结果:(1)经过18周的健身腰鼓锻炼,锻炼者的安静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心功能指标显著降低(P<0.05),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显著升高(P<0.01);(2)实验后锻炼者的握力、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能力显著升高(P<0.05);(3)实验后锻炼者的体质指数和体脂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结论:健身腰鼓可以较好的改善中老年女性的健康体适能水平,是一种很好健身娱乐项目.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在现代学校体育课和耐力性体力测定时,广泛采用心率作为运动强度的指标。但是,由于必须在短时间内测定许多人,而且测定仪器缺乏,所以往往不直接测定运动中心率,通过测定练习后即刻的心率来代替练习时心率。人们知道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比运动中的心率低,但两者之间究竟相差多少,尚不很清楚。为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阐明用普通测定法测定练习结束前一分钟的心率和练习后即刻的心率之间的差异程度,使学校体育课的心率测定更加正确。二、研究方法被试者是经常进行身体活动的大学生20名。年龄:18~22岁,平均身高172.0 公分,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体育课堂不同运动强度累积时间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用Actigraph wGT3X-BT采集360名城区和郊区高中生40 minSB、LPA、MPA、VPA累积时间和7日总佩戴时间,并统一进行体质健康测试,运用SPSS23.0对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等时替代分析。结果:(1)在体育课上高中男生MPA、VPA运动时间均显著高于女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2) LPA运动时间与各项目(立定跳远除外)之间无关,SB、MPA、VPA运动时间与体质健康大部分项目之间均显著相关;(3)对于高中男生,VPA运动时间对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MPA运动时间对肺活量和1000m单独产生有益影响;LPA运动时间对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SB时间对1000m单独产生不利影响;在控制LPA运动时间后,VPA和MPA运动时间对相关体质健康的有益影响减弱;在等时替代LPA后,VPA和MPA运动时间对相关体质健康的有益影响增强;(4)对于高中女生,SB、LPA、MPA与VPA运动时间对体质健康各项目的单独和等时替代影响均不显著,在控制LPA后,SB时间显著提高女生50m速度。结论:目前上海市高中生体育课低于50% MVPA运动时间,MPA运动时间具有发展男生肺活量和1000m的特异性,VPA运动时间具有发展男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和50m的特异性,加速度计测量的课堂SB为肌肉力量和柔韧练习,但是高中女生体质健康的改善需要克服传统体育课程长期运动强度不足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心率是心脏活动的生理指标之一,由于测量简便而实用,又能较客观地、灵敏地反映运动量对人体的影响,反映体育课的密度、强度,所以目前以心率指标来评论体育课的运动量和负荷强度已被普遍采用。因此,正确认识体育课的平均心率指标的基本规律,对于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量,提高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体育界不少同志对此作了大量的凋查研究,发表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沦文,同时用平均心率作为衡定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抗氧化运动强度与监控指标的确定,采用CR2000RC氧自由基生化分析仪、LT 1710血乳酸测定仪、Borg(15、10)主观用力感觉等级量表、心率监测系统对受试者(n=9)从事300、600、900、1200、1500KPM/min不同强度踏车(Monark839E)运动(每级负荷运动5min)时血液氧自由基、血乳酸、主观用力感觉、心率的变化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心率、RPE(15、10)与运动强度(KPM/min)之间呈现高度线性相关,r=0 959、0 923、0 918;血液氧自由基浓度与运动强度、心率、RPE之间的相关性较低,但其变化趋势类似于血乳酸的变化,低强度时(≤900KPM/min)虽运动强度增加但血液氧自由基浓度保持不变,当运动强度超过900KPM/min时,血液氧自由基浓度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RPE10与血乳酸之间的相关程度高于RPE15、心率、运动强度与血乳酸的相关程度。认为心率、RPE(15、10)可作为监控抗氧化运动强度的理想指标;血液氧自由基浓度不能作为运动强度的监控指标;从抗氧化运动角度而言,健身运动的强度应以血乳酸4mM、心率130beats/min、RPE15值11、RPE10值3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当下不少体育课练习密度低、运动强度不大的现象,体育教学要达到大密度、大强度的呼声不断,那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应该大到什么程度才合适?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一、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是较大练习密度、适当运动强度在体育课中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运动技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定自发锻炼广场舞者健康体适能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水平,并分析两者间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6月-9月杭州市中老年女性广场舞者199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和SF-36量表调查广场舞者基本信息和HRQoL水平,并对血压、肺活量和握力等7个健康体适能指标进行测评。结果:①健康体适能各单项情况如下,肺活量合格率为54.7%,握力合格率为64.3%,坐位体前屈合格率为71.3%,动态平衡合格率为51.3%,血压正常率为31.1%,BMI指数正常率为48.2%,骨量正常率为49.2%;HRQoL总分为(83.63±11.79)分(满分100分,低于60分不合格),不合格占5.5%,合格占8.0%,良好占16.1%,优秀占70.4%。②以年龄和参与锻炼情况为协变量,对健康体适能和HRQoL进行偏相关分析,健康体适能部分指标(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和动态平衡)和HRQoL间存在显著性正向相关(P<0.05),但相关系数均不高。③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参与其他运动情况、骨质健康和坐位体前屈成绩是HRQoL达到优秀水平的良性影响因素(P<0.05)。结论:长期参与广场舞练习对锻炼者健康水平具有积极影响,在HRQoL各维度得分较高,生活质量呈现较高水平,但健康体适能部分指标结果仍不理想,仍需进一步提高。健康体适能与HRQoL两者测评结果间存在一定差异,但两者间仍呈正向相关,其中骨质健康、柔韧适能(坐位体前屈成绩)和参与其他运动情况是达到HRQoL优秀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心率(HR)是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在运动训练中,有经验的教练员经常用安静心率、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来了解运动员的机能状态,掌握运动强度,评价训练水平,指导运动选材等。因此,心率的测定在运动训练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率是运动生理学中用来评定心脏功能、训练水平和运动强度的一项最常用、最简便易测的生理指标,在运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心率与其他生理指标相比具有更为实用简单、易测和无创伤的特点.本文通过对数十年来相关学者对心率监测在运动训练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文献综述,同时进一步讨论心率监测对高校体育训练与比赛中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运动强度、疲劳恢复状况、心理调控等方面的监测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